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明确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菌生防菌剂对当归生长量的影响及对麻口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剂在当归移栽时拌细干土穴施对当归生长量(出苗、株高、叶片数、冠幅)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kg/hm2处理组防效最高,为63.4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对当归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为25.78%~63.01%,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5.00kg/hm2处理增产率最高,为63.01%,其次为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处理,增产率为61.67%;菌剂各处理相比对照可明显提高特等归比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45.00kg/hm2和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穴施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提高当归产量,可用于生产上防治当归麻口病。  相似文献   

2.
利用土柱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把由果树废枝干制备的生物炭以0,20,40,60 t·hm-2和80 t·hm-2的用量施入土壤,以探明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对土壤硝铵态氮素淋失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降低土壤NH4+-N和NO3--N累积淋溶量,其中用量为80 t·hm-2处理较对照分别降低了41%和18.6%(P<0.05);NO3--N淋溶主要集中在前三次,其淋溶量占总量的97.3%~98.8%,生物炭能增加NO3--N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延缓淋失;在整个淋洗过程中,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其累积淋溶量占NO3--N、NH4+-N淋溶总量的97.3%~98.14%;施用生物炭种植春玉米后,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生防棘孢木霉T31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具有生防潜力的棘孢木霉,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扣培养法、圆盘滤膜法从长白山土样中分离筛选出木霉菌株T31,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其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法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所分离的菌株T31被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该菌株对8种靶标菌的抑菌率在44.49%~77.91%之间,其中,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腐霉菌Pythiumuhtimum sp.及镰刀菌Fusarium sp.均有较强生长竞争优势,对玉米灰斑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具明显重寄生作用。菌株T31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产孢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持续光照可以促进木霉菌孢子产生,Zn2+、Mn2+、Ca2+和Mg2+利于菌丝生长,但是高浓度的Fe2+和Cu2+抑制菌丝生长,Mn2+和Mg2+可促进产孢。此外,与普通木霉菌相比,该菌株具有耐寒性及耐盐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西北地区日光温室作物出现的缺镁问题,通过施用不同水平的硫酸镁肥及减少钾肥施用处理,探究钾、钙、镁离子在土壤固相和液相的分布及比例。得出以下结论:土壤液相镁浓度随着镁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用45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和施用90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镁浓度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分别增加26.64%、74.78%;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施用镁肥后土壤液相Mg~(2+)占K~+、Ca~(2+)、Mg~(2+)总量的比例显著增加,施用45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施用90 kg·hm~(-2)MgSO_4(400 kg·hm~(-2)K_2O)处理和施用90 kg·hm~(-2)MgSO_4(200 kg·hm~(-2)K_2O)处理分别增加32.03%、31.62%、32.84%;施用镁肥促进钾由固相向液相转移;相比不施用MgSO_4处理,施用45、90 kg·hm~(-2)MgSO_4处理土壤固相交换性钾含量分别降低15.78%、27.7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交换性钾饱和度分别降低13.39%、27.21%;液相钾浓度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8.84%、73.91%;K+占K+、Ca~(2+)、Mg~(2+)总量的比例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3.91%、31.21%;土壤固相K+/Mg~(2+)比例分别降低14.52%、26.61%,;土壤液相Ca~(2+)/Mg~(2+)比例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1.51%、32.29%;施用MgSO_4肥量相同,钾肥施用量减半,土壤液相钾浓度降低69.88%,K+/Mg~(2+)比例降低20.88%;施用镁肥对番茄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并能促进作物对镁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Pseudomonas sp.20#-5防治烟草黑胫病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5菌株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保存的1株假单胞菌,2006年对其发酵液防治烟草黑胫病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发病时期20#-5菌发酵液的防治效果在64.39%~79.70%,高于对照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不同施药时期调查结果表明,发病前施用20#-5菌发酵液的防治效果要好于发病后施用,说明20#-5菌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旱地矮化苹果树当季肥料氮在土壤中的累积与淋溶效应,采用土钻采样法与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6 a生晚熟矮化‘延长红’苹果园土壤剖面(0~300 cm)的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与当季氮肥残留。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硝态氮含量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不施肥CK、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硝态氮在80~140 cm土层存在明显富集现象,其含量峰值分别为174.9、194.8 mg·kg-1与211.1 mg·kg-1。CK、N400与N800处理0~300 cm土壤剖面中,全氮累积量分别为10 927.3、13 734.8 kg·hm-2与15 645.4 kg·hm-2,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 873.5、2 353.9 kg·hm-2与2 892.7 kg·hm-2,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12.2、42.6 kg·hm-2与44.4 kg·hm-2。N400和N800处理下果园土壤中各土层(0~300 cm)氮素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分别为0.10%~1.50%和0.18%~2.03%。当季氮肥在0~300 cm深度各土层均有残留且主要集中在0~140 cm土层;80~100 cm土层的全氮来自当季氮肥的比例(减氮施肥N400和常规施肥N800分别为1.50%与2.03%)显著高于其他土层。N400处理下TN-15N、NO-3-15N、NH+4-15N的残留率分别为21.6%、19.2%、0.2%,N800处理分别为48.8%、39.3%、0.3%,土壤中氮的残留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且以硝态氮为主。100~300 cm土层中减氮施肥N400与常规施肥N800处理NO-3-15N残留率分别为8.5%与25.0%,当季氮肥淋溶出根区(0~80 cm)现象明显。最佳施肥量及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在N400的基础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灌溉对膜下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2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当地地下水灌溉(CK)、NaCl微咸水灌溉(T1)、KCl微咸水灌溉(T2)、CaCl2微咸水灌溉(T3)、MgCl2微咸水灌溉(T4)5个处理,利用CT扫描技术研究不同阳离子组成微咸水对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随灌水次数增多,添加Na+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降低,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显著增加,2022年添加Na+处理的大孔隙度平均降低了44.49%,添加K+、Ca2+、Mg2+处理的土壤大孔隙度平均分别增加了5.73%、80.73%、25.75%;在2021—2022年期间,与CK相比,4种不同阳离子处理土壤孔隙成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添加Ca2+、Mg2+处理增加显著,土壤孔隙成圆率平均增加区间分别为25.52%~30.94%、17.46%~23.19%;连续灌溉2a之后,添加Na+和K+处理的土壤开裂程度加重,土壤稳定性变差,而添加Ca2+和Mg2+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李芳  黄素芳  刘波 《植物保护》2005,31(3):46-49
观察淡紫拟青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研究淡紫拟青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及对茎线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的生长特性有明显影响。在孟加拉红、PDA和察氏培养基上,菌丝量增长最为显著,培养8d,菌丝量分别达到0.800、.73 g/50 mL和0.70g/50 mL;培养过程产孢量处于动态增长趋势,而且不同培养基产孢量大不相同;在察氏和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培养8d,产孢量分别达到36.90×106/mL和35.51×106/mL;培养液滤液的毒力随淡紫拟青霉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在察氏培养基培养毒力较高,对茎线虫的最高校正死亡率达到43.44%。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采集三个时期不同土壤剖面样品,结合样品实验分析,探究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0~10 cm土层中平均盐分含量为3.919 g·kg-1,土壤盐分表聚现象强烈; (2) 垂直方向上盐分离子中Mg2+变异系数为1.034,变化程度较大,HCO3-变异系数为0.080,变化程度较小; (3) 通过相关分析,硫酸盐与氯化物在表土中积聚强烈,其中SO42-与Na++K+之间相关系数为0.96,Cl-与Mg2+相关系数为0.79;Cl-和Na++K+相关系数为0.72; (4) 通过对比柽柳剖面下土壤盐分含量,夏秋两个季节土壤剖面土壤盐分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0~10 cm土层中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7.37%和21.88%,春季盐分在剖面上呈现强烈的底聚现象,90~100 cm土层盐分含量占总体的21.53%; (5) 对比不同植被下土壤盐分特征,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四种地表类型土壤中(Na++K+)∶Mg2+∶Ca2+含量之比依次为85∶2.5∶1,16∶2.5∶1,9∶0.9∶1,10∶1.3∶1,裸地中Ca2+含量为0.104 g·kg-1,明显高于其它植被类型中Ca2+含量;Na++K+含量差异不大,平均含量为1.181 g·kg-1;草地中Mg2+平均含量为0.081 g·kg-1,是裸地中Mg2+含量的4.4倍。  相似文献   

10.
以‘XR4347’冬小麦品种为供试作物,在温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低氮(N0.5,74 mg ·kg-1),中氮(N1.5,223 mg·kg-1)和高氮(N3,446 mg·kg-1)3个氮素水平,各氮素水平下设置3种水分处理,分别为W85:干旱锻炼(40%土壤持水量(SWHC))后复水至85% SWHC;W60:干旱锻炼后复水至60% SWHC;W40:干旱锻炼后复旱至40% SWHC,研究氮素水平及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对小麦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锻炼后复水能够改善植株水分状况,但中氮和低氮处理时,复水程度过高降低小麦根水势(RWP)。叶片气孔导度(gs)受水力信号和脱落酸(ABA)信号的调控,叶片内在水分利用效率(WUEint)与g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降低复水程度或增施氮肥通过调控gs提高WUEint。干旱锻炼后复水程度高增加小麦叶面积(LA)、地上部干物质量(SDB)和植株耗水量(PWU),促进氮素吸收,但降低根系生长。与复水程度相比,氮素水平对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p)的影响更显著,高氮处理在保证SDB积累的同时使PWU降低9.1%,WUEp提高10.1%。植株叶片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WUEp与叶片δ13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叶片δ13C可以用来表征干旱锻炼条件下WUEp的高低,增施氮肥通过增强叶片的光合能力或优化调控叶片的气孔开度提高WUEp。在所有处理中,N3W85和N3W60处理在保证SDB积累的同时提高WUEp,但N3W60处理的PWU显著降低10.4%且根冠比较高,相比之下更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且节约灌溉用水,为本试验的最优处理。因此,在干旱缺水地区,增加施氮量或干旱锻炼后适当复水,不仅可以显著降低PWU、节约灌溉用水、维持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还可以提高叶片和植株的W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