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茶树品质遗传的窥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历年育种实践中所观察的资料,并参考国内部分有关文献,对茶树的发酵性、茶多酚类、嫩叶颜色、茅叶茸毛、萌茅期和叶尖等六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性,进行一些窥测论述,从中揭示六点讯息:一、芽叶发酵性的相对遗传力,视杂交组合不同而异,F_1的表现,多为正向部分显性。二、多酚类含量的相对遗传力,多为正向部分显性,以槠叶齐×英红2号为优。三、嫩叶颜色的遗传,很大程度地倾向于母性。母代为紫或紫红色的,其子代幼苗中,以紫、红色株的比例最大;母代为绿色或黄绿色的,其子代幼苗绿色株的比重大。亲本为黄绿×黄绿的其子_1代黄绿色株的比例大(68.5—100%);凡亲本中有一为紫,且均为中、小叶类型的,则其子_1代绿色植株的比例小。因之,在进行杂交育种时应选用黄绿色的亲本为佳。四、芽叶茸毛的多少,一般品种群体中多趋近于平均值,即使白毛茶著称的品种,其子_1代茸毛平均值并不突出。但其中有少数茸毛特多的植株,确甚罕见。在白毛茶的原产区,茸毛才能得到充分表现。茸毛的杂种优势,似均为负值,其相对遗传力,似亦为负向超显性。五、萌芽期,在 F_1代中,有97%为似亲本类型。从春茶生育期(天)看,其遗传力(h~2)为中生型>早生型>晚生型;从开采期看,早生型种群,其子_1代多为早生型组成,中、晚生型种群,其子_1代多为中、晚生型组成。六、叶尖指数(β)能准确地表示叶尖尖钝的程度。叶尖指数的相对遗传力,一般为负向部分显性。其中有正向超显性和正向部分显性的,值得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2.
本对茶树种质数量性状遗传距离模型以分析步骤进行了整理,有助于应用。  相似文献   

3.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在茶树遗传种质资源插集和保存,育种法,良种体系建设及新品种选育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适应现代茶产业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谈炎茶树的微量元素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月荣 《茶叶》2000,26(2):114-118
本文介绍了日本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过程。日本茶树育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海外茶树品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茶树育种的目标,早期注重红茶品种选育,随后以绿茶品种选育为主,进入80年代后期,又侧重于多抗品种的培育,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推广,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同时加快了茶叶加工和茶园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茶叶生产的效益。茶树品种音一化和遗传育种资源不足是日本茶树育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海外茶的品种资源的收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不同来源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72份茶树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7项表型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72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性丰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0,其中数量性状(1.82)大于质量性状(0.94),以梗粗的最大(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7.86%,以百芽重的最大(29.21%),其次是发芽密度(23.4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个数量性状间的关系复杂,有22对性状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8对达显著水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份茶树种质在遗传距离为16时被划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的主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形态特征和进化类型各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前10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代表了27项表型性状76.04%的信息;根据主成分综合得分大小,筛选出综合得分前5的茶树种质可在茶叶新产品开发、茶树育种等方面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9.
茶树数量遗传与育种研究,从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已在我国较多的应用,为了有助于了解这一领域进展情况,就六个方面作以下分析供研究参考。 1、茶树主要经济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度分析 针对茶树自然的、杂交的、引变的群体或无性系其生产力、品质、抗性等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茶树氮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氮素营养研究杨耀松(湖南省茶叶研究所·长沙·410125)茶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数量上来说,是以N、P、K为主,其中以对N素的需要量最大。近年来,N素在茶树体内的吸收、积累、分布以及它们对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试图对N素在...  相似文献   

11.
梁月荣  李娜娜 《茶叶》2011,37(4):207-212
本文重点总结了2010年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包括茶树育种资源研究、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茶树品种化学成分与适制性研究、茶树品种生理和抗性育种、茶树品种繁育与栽培以及茶树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之一,1610年中国茶叶就进入了欧洲市场.如今,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都在饮茶.我国茶叶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茶叶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具有种质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迅速等特点,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茶树的钾素营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连梅  董尚胜 《茶叶》2003,29(4):195-197
本概述了钾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吸收;钾对茶树光合、产量、品质及抗性的影响;茶树钾营养的品种间差异;及中国茶园钾含量现状及推荐钾肥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茶树从周围环境中吸取所需的营养成分,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气态营养以CO2形式进入树体提供碳素,主要从叶片气孔,皮孔进入,少量溶于水中的CO2也可由根系吸入.液态营养主要来自土壤,通过根系吸收,提供N、P、K、Ca、Mg、S、Fe、B、Zn等,少量亦可由叶面喷肥补充.茶树吸收营养元素后,同化利用这些矿质成分,壮大树体,更新枝叶和根系,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15.
鸠坑单株选育比较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鸠坑种作为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一度作为主推品种在全国绿茶产区推广种植,并引种前苏联及非洲等地区。但是,随着市场发生变化,茶叶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名优茶生产的兴起,鸠坑种因萌发较迟、效益低等原因,已不适应当前茶叶市场的发展,鸠坑群体种的优良单株选育成为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茶树遗传育种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茶树遗传理论和良种选育技术。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茶学学术论文中,有154篇与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有关,其中国内期刊发表论文80篇。这些论文涉及茶树遗传资源及其分类、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良种良法等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2016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茶树抗性资源筛选及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创造新品种的宝贵材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系统化,并取得了重要成就与显著进展.本文对我国茶树抗性资源筛选研究进展2000年以来茶树在抗寒、抗旱、抗病虫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2015年度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精准育种鉴定技术开发,功能育种,抗性育种,育种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和育成茶树新品种等6方面。  相似文献   

19.
茶树锰素营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锰是茶树生生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茶树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缺锰会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就近年来国内外茶树锰素的研究进展,包括茶树体内锰含量、茶树对锰的吸收利用、茶园土壤锰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茶树缺锰的诊断、茶园中锰肥的施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其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梁慧玲  梁月荣 《茶叶》2003,29(4):191-194
本简述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任意引物PCR(Abitray Primer-PCR,APPCR)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重复间序列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技术和割裂扩增多态性(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技术,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等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原理,综述了该技术在茶树分类学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鉴定、构建茶树的遗传图谱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