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 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是灌浆期内同化产物在籽粒中积累的过程,既受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支配,又受外界环境条件(气温、水分和营养等) 的影响.千粒重的波动是造成产量不稳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千粒重的波动与气象条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本文主要分析宿县地区主栽品种泰山1号、丰产3号和郑引1号籽粒发育各阶段灌浆速度与千粒重的关系及各阶段灌浆速度之间的关系,各阶段灌浆速度和气象要素的关系,千粒重和主要栽培措施的关系,目的是希望对小麦育种和栽培有所启示. 小麦籽粒发育分三个阶段: (1) 籽  相似文献   

2.
小麦耐旱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研究了旱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饱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旱地条件下的籽粒灌浆速度较水浇地上升得快、高峰期提前。灌浆中前期灌浆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粒重的高低,开花后8~17d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千粒重高。在粒重相近的情况下,平均灌浆速度快的品种籽粒饱满度好。灌浆中后期品种间籽粒含水量差异较大,籽粒含水量高者其饱满度差。因此,选育小麦耐旱品种,应以选择灌浆中前期灌浆速度快、后期脱水较迅速的材料力宜。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因灌浆期籽粒率充实速率大小和持续期长短而引起品种间千粒重的差异问题,作者连续两年对春小麦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探明营养生长与籽粒发育间的数量关系,提出用充实指数计量小麦品种的灌浆能力用饱指数度量的平衡程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与籽粒灌浆特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40-44
籽粒灌浆特性对小麦产量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7个小麦新品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灌浆规律,通过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继而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穗粒数、千粒重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最大灌浆速率V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及平均灌浆速率V_(mean)均与最大灌浆速率V_(max)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的粒干重积累量(K_1、K_2、K_3)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时间各参数T、T_1、T_2、T_3与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快增期灌浆速率V_2、缓增期灌浆速率V_3和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持续时间T_3均显著负相关。生产上,可以选择灌浆速率快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实现千粒重和产量增加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籽粒灌浆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及籽粒发育过程的分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验选用早、中、晚三个玉米品种,研究夏玉米籽粒灌浆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速度曲线并不随平均气温的波动而变化,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玉米灌浆速率峰值的出现以及灌浆的终止等,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较为稳定,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玉米灌浆速率与籽粒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均呈“单峰曲线“。根据含水率与灌浆的关系,提出了玉米籽粒灌浆新的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漯麦76籽粒灌浆特性,给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漯麦76和对照品种郑麦113与偃展4110为供试材料,使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河南省品种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漯麦76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籽粒千粒重呈“S”形增长,成熟时漯麦76千粒重达到56.25 g,最大灌浆速率为2.42 g·d-1,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d-1,均优于对照品种,中后期灌浆快、积累量大,且平均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数以及穗粒数这三要素对漯麦76产量的提升存在不同的影响,总效应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因此,生产实践中,除了确保有效穗数,还要注重稳定穗粒数,采取加强灌浆期水肥管理的措施,提高千粒重,以此来实现三要素协调提高,从而达到漯麦76的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7.
前文研究了品种和播期对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穗部灌浆过程作了生长分析。开花后,每隔两天取样,烘干后称取穗重,直至收获。试验资料符合一元三次回归方程:f(t)=a+bt+ct~2+dt~3,由此计算出穗干物质积累速度。并根据生长曲线求得灌浆速度和持续时间。夏播小麦对播期反应很敏感。在试验条件下,播种日期每推后4天,全生育期平均温度便下降1℃,灌浆阶段的平均温度下降1.5℃。而灌浆阶段平均温度每下降1℃,籽粒灌浆时间延长3.1天。夏播小麦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灌浆期的温度。这一阶段的平均温度既决定灌浆速度,又影响持续时间。而最终的籽粒产量主要取决于灌浆速度。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育种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中的11个代表性品种为供试材料,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进程,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千粒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大达53.64g(豫麦54);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平均灌浆速率(R)增加,灌浆持续时间(T)延长,籽粒干物质积累也呈增加的趋势。快增期的灌浆速率(R2)及灌浆持续时间(T2)与成熟时的理论千粒重(Y)呈正相关;品种更替过程中,不同灌浆参数对千粒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RTT2R2。因此,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较快的平均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是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9.
早熟茴香不同节位花穗籽粒充实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早熟茴香采种田,选择株型、花期一致的植株50株挂牌标记,从开花后第12 d开始每隔7 d测定不同节位花穗籽粒千粒重(鲜、干)、籽粒长宽,分析籽粒发育动态。结果表明,籽粒含水率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期,但灌浆强弱不同。头穗花籽粒灌浆速度、强度、干物质积累量始终较二穗花籽粒强,灌浆峰期提早,为籽粒灌浆强势花穗。头穗花适宜采收期为其开花后38 d;二穗花籽粒适宜采收期为头穗花开花后46 d。  相似文献   

10.
小麦籽粒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播期、密度、施氮、磷量处理的籽粒生长过程表明,小麦开花后籽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两者基本同步,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分别于花后27,28天达高峰值。花后籽粒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大时期基本吻合。此时籽粒含水量为60%左右。栽培措施通过调节籽粒灌浆历期和灌浆速率而影响粒重,只有能协调灌浆历期与灌浆速率关系的技术才能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氮肥对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2号(奎屯农科所选育)和新冬43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供试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450 kg/hm~2)、N4(600 kg/hm~2)5种氮肥处理下的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探究不同施氮量下籽粒灌浆规律并分析千粒重与灌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籽粒千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期持续时间的增加,新冬22号表现为N3处理(45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新冬43号则表现为N2处理(30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由变异系数分析得知2个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灌浆天数更易受施氮量影响,而渐增期灌浆参数相比较而言不易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2个小麦品种千粒重均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_1)、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粒干重积累量(K_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建议在生产上滴灌条件下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分别推荐N3(450 kg/hm~2)和N2(300 kg/hm~2)处理为2个小麦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在籽粒增重机理上建议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入手来增加滴灌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依据,该试验对6个小麦主栽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3个阶段。在相同生态环境下,不同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亦存在差异,尤其是灌浆后期高温天气对小麦籽粒干重增加负面影响较大。生产上应根据各品种的生育特性合理安排播期,注重小麦生育后期的管理,通过栽培技术提高最大灌浆速度,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来减轻后期高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漯河市6年3地种植的74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河南省漯河市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7—2018年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灌浆末期千粒质量最高,2019—2020年灌浆始期及整个灌浆过程干物质积累均较高;临颍地区灌浆始期干物质积累相对较低,但最终千粒质量最高;漯河市年际间、不同地区间小麦籽粒灌浆参数差异均显著;粒质量与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持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渐增期持续时间呈负相关;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是影响漯河市小麦灌浆速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高气温是主要限制因素;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保持一定时,最高气温每提升1℃,千粒质量增加1.63 g。因此,选择灌浆速率较快、灌浆快增期时间相对较长的品种,同时注意协调穗粒数及有效穗数是提高河南漯河市小麦产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在晚播条件下(10月21日播种),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进程模型及灌浆特性与粒重、籽粒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灌将期间籽粒干物质积累以logistic曲线递增,灌浆速度的变化为单峰曲线,籽粒含水量呈直线下降。晚播小麦的灌浆速度上升快、下降早、峰值高、时间短,灌浆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生产中应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提高其灌浆速度特别是促进中后期的灌浆速度以及注意选用灌浆速度快尤其是中后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灌浆特性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华北平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代表品种碧蚂1号、济南2号、泰山1号、冀麦26、冀麦38和济麦22,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灌溉和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籽粒千粒重和灌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小麦籽粒千粒重随品种的更替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逐渐增加,其中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增加是当前小麦品种济麦22籽粒千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2)与灌溉条件相比,在雨养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籽粒千粒重、灌浆期天数和平均灌浆速率、速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当前品种济麦22的下降幅度高于以前品种,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在未来的小麦育种中,应更多地选育速增期天数多和灌浆速率高的品种,并提高其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密度对冬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粒重和灌浆速率影响较大,低密度处理粒重最大,最大灌浆速率也最高。茎秆、叶片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同处理不同品种均为茎秆大于叶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小,而中密度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系)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的主栽品种和正在培育品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拟合大麦灌浆过程生长曲线,分析其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麦籽粒灌浆进程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拟合的Logistic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06,并达到极显著水平;籽粒灌浆过程中缓增期持续时间较长,快增期持续时间次之,渐增期时间较短,快增期平均灌浆速率最高,其最终干物质积累量也明显高于渐增期和缓增期。二棱型品种(系)的3个时期平均灌浆速率(‘驻3’的V1除外)和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多棱型品种(系);各品种(系)实际千粒重均低于理论千粒重。在穗数和千粒重协同下,多棱型品种(系)穗粒数高的最终产量高,而二棱型品种(系)穗部籽粒数低于多棱型品种(系),在一定的穗数下,千粒重高的产量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14)C示踪方法对源库调节与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物质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晚播小麦在籽粒灌浆期旗叶的光合物质主要用于穗部籽粒生长;倒二叶光合物质亦主要供给籽粒,但向茎秆和根系中的分配增多;倒三叶是标记的三叶中光合物质向根系分配比例最大,向籽粒分配比例最小的叶片。研究表明,源库调节能影响到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物质分配。穗库容降低,各叶片光合物质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减少,向根系、茎叶中分配增多;叶源量减少,一般则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增多。不同类型品种叶片光合物质在植株各器官间的分配受源库调节的影响程度不同。晚播小麦源库调节对穗粒数、粒重及其它穗部性状的影响因不同类型品种而异。相对减少源对鲁215953、鲁麦5号、鲁麦7号和鲁麦14号的穗粒数、粒重影响较小,但使鲁麦15号和辐63的穗粒数和粒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播期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筋品种藁城8901的灌浆高峰出现在最晚播期,而弱筋品种SN1391出现在最早播期。藁城8901籽粒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后籽粒干重又有所下降,而SN1391从开花后7天始,直到花后35天籽粒干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两个品种所有播期处理的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强筋品种藁城8901以晚播处理最高,弱筋品种SN1391以早播处理最高。(4)随着播期的推迟每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均出现在第二播期。  相似文献   

20.
小麦籽粒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来源于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並且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比例也随着上升。小麦植株上部三张叶片作为花后的主要光合器官,其同化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灌浆物质来源的多少。研究表明:花后叶片氮素含量水平与同化效率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影响光合产物积累量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小麦花后叶片氮素变化动态,以探讨氮肥用量及运筹方式对叶片氮素含量的影响以及叶片氮素含量与光合产物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增加花后物质积累量的栽培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