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玉国(新疆麦盖提县种子管理站,麦盖提 844600)多年来在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一直采用“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方法生产原种,国家于1982年颁布了至今为止唯一的GB242 82棉花原种技术操作规程,确定了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标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源于原苏联的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方法,为棉花原种生产做出了应有贡献;但这个方法工作量大、繁殖系数小、原种生产周期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不适应棉花品种频繁更换形势。1997年起,在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先后又应用了“自交混繁法”、“简易二圃法”等棉花原种生产方法;在应用中,发现用“自交混繁法”生产棉花原种选自交铃数量少,自交需人工多、脱落率高、淘汰率高、保种圃面积小、原种生产周期长;而应用“简易二圃法”生产棉花原种,省工省事、能及时的为棉花生产提供足量、优质棉种,适应当前棉花品种频繁更换的形势。1 不同棉花原种生产方法在麦盖提县的应用麦盖提县自1975年应用3年“三圃制”棉花原种生产技术,到1980年底完成了108 夫的“三圃”配套、二田对口工作,到1985年实现了年年用108 夫原种三代更新大田种子,其纯度由原来的54%提高到了87%,198...  相似文献   

2.
“自交混繁法”是陆作楣等人提出的一种生产棉花原种的新方法。该法比一般的“三圃制”生产棉花原种省工节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原种的优良性状。为促进我省的棉花原种生产,现将该法加以简介: “自交混繁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保种圃、基础种子田和原种田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繁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基因抗虫棉Yc110 7、Yc10 0 9、Yc5 0 773个品系用自交混繁法和三圃制法生产的原种进行了抗虫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用自交混繁法生产的转基因抗虫棉原种纯度优于三圃制生产的原种。转基因抗虫棉的原种生产应突出自交的作用 ,以系谱选择为基本手段 ,配合抗虫性的鉴定和筛选 ,并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建立起高水平的遗传平衡。  相似文献   

4.
小麦种子混杂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小麦种子生产一般采用“两圃制”或“三圃制”的繁种方式对小麦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但在原种圃生产原种过程中,原种田中混有杂株、变异株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杂株与正常植株争光争肥,造成种子的减产和品种退化。种子生产部门每年要花费很大精力进行田间去杂去劣,浪费很多财力、物力,繁殖的种子达不到合格标准,影响了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5.
所谓“三圃”,就是指“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三圃制”即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程序生产原种的一种繁育方法。在我国已推广应用了近50年,为广大农技人员所熟悉,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笔者认为,对尚在利用且出现严重混杂退化的品种,或当一个新的推广品种其遗传性尚不稳定存在诸多变异类型时,要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三圃制”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良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薄弱,国外实行的较为科学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因“育、繁、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育种者种子如何贮藏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因此,在一定时期  相似文献   

6.
为发挥小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典型性,减少小麦品种在大田生产过程中机械混杂、天然杂交和不良栽培管理等因素,造成品种种性变劣、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必须不断地进行选优提纯工作,以满足小麦生产上源源不断的用种需要。介绍了小麦三圃制生产原种的程序及技术操作规程,包括原种的选择、生产原种的程序及技术、快速繁殖原种的方法及技术等内容,以为小麦三圃制生产原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和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多年来小麦原种生产上采用的“三圃制”生产技术规程存在着繁育周期长、种性易偏移、操作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等局限性,易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三、四年后生产出的原种有的已进入淘汰期,造成生产上的浪费。为此,从1999年起,我市对豫麦41号、豫麦49号、豫麦58号、周麦H号等小麦推广品种的原种生产采用了“一圃制”的技术程序。实践表明,此种力一法是保持品种优良特征特性、加快小麦新品种原种生产速度、提高新品种繁殖系数、增加种子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加速了我市小麦种子产业…  相似文献   

8.
棉花“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异花授粉作物群体中存在的少量异交,对自交纯合产生严重的拮抗作用,因而在育种过程中保留较多的剩余变异。棉花品种退化的实质,是杂合体组成的不平衡群体逐步达到遗传平衡的过程。棉花良种繁育技术的核心应是控制授粉下的自交纯合,选择并建立典型一致的基础群体。本研究证实了棉花个体的遗传杂合性,分析了优良品种多代选株自交的遗传效应。据此,提出了棉花原种生产的“自交混繁法”。经实际应用表明,能有效地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种性,而且比传统的“三圃制”方法更简便易行,节工省本。  相似文献   

9.
小麦的原种生产主要以“三圃制”为技术依托,其主要技术程序是单株选样,分系比较,混系繁殖。这种方法对提高小麦品种的纯度相当有效。大通县的小麦当家品种是互助红,经大通县种子部门以“三圃制”提纯复壮后,纯度、产量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使该品种在大通县及湟中大面积推广多年,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国小麦多采用"三年三圃法"和"两年两圃法"生产原种,这种方法生产原种虽然相当有效,但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原种投资大,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应变能力差,跟不上育种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般认为:影响品种种性不外乎二种因素:一是在繁殖、收获过程中的机械混杂;二是异交、突变等引起的杂劣株.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于1996年提出小麦采用"一圃制"生产原种的设想,并设置了相应的试验,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试图找出一种生产小麦原种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 1 990年以来 ,天津市推行四级棉种生产程序 ,实行棉种育、繁、销横向联合 ,解决了三圃制存在的许多弊端和育、繁、销脱节等问题 ,效果十分显著。1 棉种生产技术与良繁体系改革现状1 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 ,并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法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三圃制的核心是“选”和“试” ,与良种繁育的本意有一定的偏悖。原品种的育种者 ,通过单株、株行和株系 ,选出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后代并不难 ,但一般繁种单位很难…  相似文献   

12.
从直接育种繁殖、两圃法生产原种、三圃法生产原种3方面介绍通豆5号原种繁育生产技术规程,以为该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三圃一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原种)、原种圃和良种田。目前和田地区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即穗行圃、穗系圃、(生产原原种)—原种圃(生产原种),供应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搞好种子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种子生产中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 ,不断进行技术改革 ,提高种子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其中 ,重要的改革是应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 ,逐步代替了三圃制。1 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应用1 988年前 ,我们进行良种繁育主要是采用三年三圃制。三年三圃制与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相比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原种生产周期长 ,跟不上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 ;二是环节多 ,费工多 ,投资大 ;三是原种生产的种子量小 ,满足不了生产需要 ;四是株行、株系选择标准不容易掌握和统一 ,常因操作者对品种认识的局限性和偏爱 ,选出的原种不一样等。1 989年 ,…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三系”中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是自交群体,长期自交促使基因型纯合和遗传的稳定;不育系繁殖时和保持系组成回交群体,连续回交可以维持由核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系的长期稳定;在制种过程中,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异交群体,增强了对突变、漂变或选择影响的缓冲能力。这些都是杂交稻高度稳定的内在基础。杂交稻普遍混杂退化的问題是机械混杂和生物学混杂所造成的。杂交稻良种繁育的中心环节是做好防杂保纯工作。以改良混合选择和不育系育性鉴定为主要手段的“三系七圃法”原种生产技术,强调维持“三系”综合性状的典型性为选择的主要目标,对数量性状采用众数选择法或平均数选择法.四年来,经过四百万亩大面积生产实践检验,“三系七圃法”周期短、投资少、种子多、质量好,广泛受到各地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良繁“一圃制”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良繁“一圃制”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赵玉巧,赵英华(濮阳市种子管理站,濮阳 457000)(安阳市种子管理站)赵虹,范和君,曹锡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鹤壁市种子管理站)我国自50年代引进苏联良种繁育技术,采用“三圃制”生产原种,在农业生产上发...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二圃法、三圃法、株选法、原原种生产原种4种大豆原种生产技术,对于大豆原种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新乡地区棉花生产特点和“三圃制”原种生产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育种者提供原原种-县有原种场繁殖原种-乡级良种场繁殖良种的三级良种繁育新程序。除育种者外,县、乡两级场只进行去杂去劣,不再进行三圃选择。改进后的棉花良种繁育程序科学,简便,省工省时,为育、繁、推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新乡地区棉花生产特点和“三圃制”原种生产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育种者提供原原种—县级原种场繁殖原种—乡级良种场繁殖良种的三级良种繁育新程序。除育种者外,县、乡两级场(站)只进行去杂去劣,不再进行三圃选择。改进后的棉花良种繁育程序科学、简便、省工省时,为育、繁、推一体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洛麦23通过建立穗行圃或穗系圃,与“三圃制”结合,形成了4个级别的种子生产程序:先建立穗行圃,再建立穗系圃;穗行圃和穗系圃,隔年交替进行;穗行圃混合收获种子或穗系圃收获种子,再加繁一代即为育种家种子;育种家种子繁殖原原种,原原种繁殖原种。原种即应用于大田生产。通过和种子企业、农场、种子生产专业村合作,采用“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农场+生产基地”联合体,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至2013年,洛麦23在黄淮麦区南片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利用,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在100万hm2以上,创社会经济效益13.7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