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发展杂交早稻是进一步发展我省杂交水稻生产,打破早稻产量多年徘徊局面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省杂交水稻生产形势,早稻生产形势和杂交早稻生产现状,论证了加快发展杂交早稻生产的可行性、必然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我省杂交早稻生产的规划、步骤、布局、组合的选用、栽培技术及种子生产意见.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山区杂交早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飞虱是为害山区杂交早稻较严重的虫害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给杂交早稻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分析了山区杂交早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定义水稻主栽品种及主产区的基础上,对近5年湖南6类水稻主栽品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集聚度差异显著,常规早稻常规中稻常规晚稻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常规早稻、常规中稻、杂交晚稻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杂交早稻主要分布在湘南地区,杂交中稻主要分布在大湘西地区,常规晚稻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各主产区集聚度差异明显;各类水稻主栽品种面积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少数水稻主栽品种具有季别广适性;水稻主栽品种普遍存在生命周期现象;提出了优化湖南水稻主栽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抛秧栽培是早稻抛秧栽培技术在浙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杂交早稻具有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优势,与抛秧栽培有效穗多的特点相结合,更能体现抛秧栽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共有139个组合通过省级或者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26个,被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品种5个。根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1998—2015年共有76个两系早稻组合推广面积达到或超过0.67万hm2,累计推广753.1万hm2,其中湖南、湖北、江西3个省份累计推广697.4万hm2,占总面积的92.6%。种业公司是两系杂交早稻选育和推广最重要的力量,育成组合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41.6%,湖南省育种单位贡献最大,育成组合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多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588.7万hm2。介绍长江流域两系杂交早稻审定和推广的现状,分析主要不育系贡献率及系谱关系,提出浙江省发展两系杂交早稻的优势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杂交早稻研究利用创新思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省杂交早稻研究应用的现状和近期研究进展,对充分发掘杂交早稻的增产潜力,在选育新的杂交早稻组合中,如何拓宽思路和创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杂交早稻生产在我省尤其在浙中南地区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其产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全年粮食总量。“三高一稳”栽培法是杂交早稻取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设立麦茬杂交早稻不同施氮量与施氮方法试验,探明氮肥用量对杂交早稻产量形成与其苗、蘖、粒的相关性,及不同施氮方法对杂交早稻库源流协调的影响;明确了最佳用氮量与最佳施氮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杂交早稻的“三高一稳”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省早稻种植面积下降,粮价大幅度上升,群众对种植高产品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我省浙中、浙南地区,种植杂交早稻已尝到了高产的甜头,种出了高产水平。1994年浙南、浙中的杂交早稻表现突出,充分发挥了穗大粒多的优势,一般亩产比常规早稻增50公斤以上。目前各地都在准备种子,1995年将有较大推广面积,发展前景看好。一、杂交早稻的特点1.产量高根据1993—1994两年省区试结果,杂交早稻参试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地杂交早稻、中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有部分农户因没有掌握杂交早稻(包括中稻)种子浸种催芽技术,造成种子发芽率低,影响种植,有的甚至造成种子纠纷。掌握杂交稻种子的浸种催芽技术并不困难,我们要了解杂交早稻种子的特点,并掌握如下2点:一是杂交早稻种子浸种时处于早  相似文献   

12.
“八五”期间温州市早稻生产与品种布局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温州市5年来早稻生产现状分析,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中、迟熟早籼品种合理搭配,积极发展杂交早稻,产量稳定提高,促进早稻生产的发展,并对当前早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早稻食用品质较差,为今后选育优质杂交早稻组合提供理论依据,选用生产上常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系和12个杂交早稻恢复系(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对各杂交早稻组合及其亲本的12个米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的各米质性状存在极其明显的组合间遗传差异;杂交早稻组合各米质性状除糙米率、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质含量外,其余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在总的基因型方差中所占比重均大于50%;除糙米率和精米率外,其余米质性状受父本的影响大于母本;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表型相关系数、遗传相关系数和相关遗传率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水平的俩俩正相关;杂交早稻米质性状间的选择相对效率较高的有米粒长对长/宽,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面积对垩白度,垩白粒率对垩白度,糙米率对精米率,其它米质性状之间的间接选择相对效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3个两系杂交早稻和2个常规早稻在乐清市的种植试验表明,两系杂交早稻表现产量高,生育期适宜,起发早,分蘖能力强,株叶形态比较理想,后期落色好,适合当地早稻人工移栽、机插、抛秧和直播等生产方式。两系杂交早稻株两优813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位,该品种属圆粒加工型可做储备用粮。  相似文献   

15.
采用8个杂交稻不育系和12个杂交早稻恢复系(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96个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研究了杂交早稻亲本及所配杂交早稻组合12个米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杂交早稻的米质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组合间遗传差异.杂交早稻亲本的12个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除米粒长、长/宽、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亲本间差异较小外,其余米质性状一般配合力的亲本间差异较大.杂交早稻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其表型值之间的两两相关除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负相关外,其余9个米质性状之间均表现为两两正相关;杂交早稻各双亲本米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之和与其F1表型值之间均表现为两两正相关.杂交早稻亲本12个米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差异除垩白粒率和胶稠度外均较大,各杂交早稻组合米粒长、长/宽和蛋白质含量的SCA差异较小,垩白粒率和胶稠度的SCA差异较大,其余米质性状的SCA差异居中.杂交早稻各米质性状的SCA效应值与其竞争优势之间均呈两两极显著的正相关.根据杂交稻亲本各米质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认为株1S与T98A为目前较好的优质不育系,早恢1号和早500为较好的优质恢复系.  相似文献   

16.
金华长期定位试验中杂交水稻的钾素营养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是需钾量较大的作物之一,其需钾特点在不同品种和季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了解杂交水稻对钾肥的吸收和利用特点,自1997年早稻开始,在浙江省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钾肥连续4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钾后,杂交早稻的平均增产量为744.6 kg/hm2,晚稻为864.5 kg/hm2,早稻的收获指数为0.60,晚稻为0.65,杂交晚稻施钾增产效果比早稻明显.杂交早稻地上部分钾的总吸收量为81.5~109 kg/hm2 ,晚稻为88.0~125.2 kg/hm2,高于常规稻.施钾后,杂交早稻对钾的吸收利用效率和常规早稻十分接近,杂交晚稻却低于常规晚稻,说明相对常规稻而言,杂交水稻并没有表现出嗜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推广杂交早稻种植可以提高稻谷产量。福州市长乐区杂交早稻通过三年的试点示范,表现稳产高效,已在当地逐步推广。相关技术要点为:选用适宜杂交组合、培育适龄壮秧、田地准备、插秧补苗、浅耕烤田、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与适时收获等。  相似文献   

18.
香两优68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早稻组合。1998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诞生,填补了我国优质杂交早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早稻面积日趋扩大,湖南省已发展到近100万亩。杂交水稻在热量丰富的晚季栽培,表现出明显的分蘖优势,分蘖穗的比重约占总穗数的80—90%,比常规稻高30—50%。然而杂交早稻分蘖期间气温较低,光照较弱,且品种生育期一般较中(晚)稻短。在这种条件下,杂交早稻分蘖有何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笔者运用杂交稻与常规稻对比的方法,采取单株插植(三叶期带蘖移栽,给予充分的营养面积)和群体栽培(16.5×20cm,每穴2~3苗)两种方式,于1984~1986年在长沙地区对杂交早稻威  相似文献   

20.
杂交早稻库源关系特征与其调控途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杂交早稻的库源关系特征,指出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库源关系是变化的。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杂交早稻是库源互作型,小群体条件下为库限制型,而大群体条件下则是源限制型。分析了杂交早稻库源关系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