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饲料分类法与我国饲料分类方法均将饲料中自然含水量低于45%,粗纤维高于18%的饲料划为粗饲料,包括青绿饲料制得的干草(粉)、脱谷收得农副产品(秸杆、秕壳等)以及糟渣类、饼粕产物、草籽、油料籽实等饲料。这类饲料一般营养价值相对低,其主要利用者为反刍动物,利用的关键在于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摄取、消化、降解的能力。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摄取、消化、降解的机理以提高反刍动物粗饲料的利用效率一直是饲料科学和相关领域十分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药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瘤胃内细菌的功能瘤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包括原虫(主要为纤毛虫)、细菌及部分厌氧真菌和少量侵害发酵有机体的菌质体、噬菌体、病毒等,绝大部分属厌氧菌。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和纤毛虫。主要功能是分解纤维素、果胶等,产生甲酸、乙酸等,其次它还能分解淀粉和糖类。  相似文献   

3.
瘤胃纤毛虫在反刍动物营养和代谢中作用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与维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及其维持能耗是影响反刍动物机体营养代谢状况和生产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笔者简要总结了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与维持能耗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徐晓锋 《草业科学》2020,(2):363-369
瘤胃菌群与反刍动物机体具有紧密的共生关系,稳定的菌群结构对动物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动物机体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调节瘤胃菌群的结构,可使机体代谢、免疫等机能发生改变。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的构建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随着反刍动物日龄的增加其瘤胃菌群会逐渐趋向于一个动态平衡的局面。本文旨在综述幼龄反刍动物瘤胃菌群构建过程中,母体、日粮及环境等对其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幼龄反刍动物的饲养管理和瘤胃菌群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瘤胃微生物被称为反刍动物的“隐藏器官”,与宿主营养物质的获取和生理健康的维持密切相关;目前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瘤胃中超过5 800个基因组,然而超过90%的微生物尚未被培养,处于“生物信息黑箱”[1]中。培养组学是一种采用多种培养条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种的培养方法。高通量、并行化的培养组学技术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为在菌株水平上研究重点菌株功能及其与宿主互作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目前培养组学运用于瘤胃微生物的研究仍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特点、培养组学技术及其在瘤胃微生物培养中的应用现状、面临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断优化、规范化培养组学研究方案、拓展瘤胃可培养菌株资源、加快瘤胃生物信息黑箱的破解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7.
反刍动物瘤胃内容物有生物学价值很高的微生物菌体蛋白和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有益产物——维生素和各种消化酶,尤其富含维生素B_(12)。这些内容物因具有特殊作用,因此,都把它列入动物性饲料。 在我国,每年立冬以后是集中宰杀牛羊的季节,如把牛羊胃内容物收集起来,至少可有30万吨,可制成6万吨以上瘤胃内容物干粉,是一种特殊的饲料资源。据分析,瘤胃内容物含粗蛋白质18.5%,发酵后可提高到22.3%。其蛋白质一部分来自饲料中,  相似文献   

8.
反刍动物的生产力主要由瘤胃微生物驱动,包括细菌、产甲烷菌、真菌和原虫等功能性微生物群。瘤胃微生物可将植物性饲料分解发酵生成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从反刍动物生命早期到每个生命重要节点,其瘤胃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剧烈变化。目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早期调控是畜牧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了解瘤胃微生物定植状况对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瘤胃中常见的微生物菌群及其主要功能和定植过程进行综述,旨在了解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并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反刍动物采食大量的高精饲料后,瘤胃中乳酸会大量积累导致瘤胃酸中毒。本文针对"乳酸中毒学说"综述乳酸在瘤胃中的代谢情况与相关瘤胃微生物代谢以及乳酸中毒调控的部分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瘤胃微生物主要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欢  李吕木 《饲料工业》2006,27(20):47-49
瘤胃微生物是共生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的总称,数量极多,主要包括细菌、原虫、真菌和噬菌体。细菌的品种多数量大,已从瘤胃中分离出细菌达200多种,每毫升瘤胃内容物细菌达10^10~10^11个;瘤胃原虫10^4~10^6个/ml;厌氧真菌游动孢子数10^3~10^5个/ml;噬菌体颗粒数可达10^7~10^9个/ml。尽管瘤胃内的氨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氮源。但大量试验证实,当瘤胃氮的供应25%来自氨基酸时,微生物的生长处于最佳水平。对于反刍动物而言,进入小肠的氨基酸来源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内源蛋白和日粮蛋白中的过瘤胃部分,其中瘤胃微生物提供的氨基酸占进入小肠总氨基酸的50%以上(Martin等,1996)。  相似文献   

11.
反刍动物消化道菌群对其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效稳定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可保障宿主机体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免疫功能等。人们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调控做了大量研究。瘤胃微生物移植作为瘤胃微生物调控手段之一,是将健康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移植至受体动物,以达到提高受体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等目的。本文从瘤胃微生物移植的方式和应用效果及目前发展状况出发,综述了瘤胃微生物移植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进入反刍动物小肠的蛋白质的评定体系,主要是日粮的非降解蛋白(UDP)和由瘤胃微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蛋白(MCP),以及微量内源蛋白。其中MCP是反刍家畜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占小肠中蛋白质的40%-80%。可见,正确估测MCP的产量是各种新体系的重要参数之一。了解MCP的测定方法的利弊,有利于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方法的正确选用。  相似文献   

13.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及其维持能耗是影响反刍动物机体营养代谢状况和生产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笔者简要总结了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与维持能耗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刘旺景 《饲料工业》2022,43(3):50-56
瘤胃微生物菌群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动物的早期发育、健康和生理至关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微生物菌群组成变化与宿主生产力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调控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效率已经成为畜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介绍了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组成,综述了微生物菌群对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免疫应答、生产性能和甲烷排放等生理参数的作用,探讨了添加剂、饲粮类型、季节变化和饲喂方式等因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合理有效地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和培育健康高效的反刍动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刚出生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植入途径,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建立过程,从日粮影响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的主要因素论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饲料养分调控瘤胃氮代谢是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能量和蛋白质对瘤胃氮代谢的影响尤为显著.能量和蛋白质通过调控瘤胃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瘤胃氮代谢过程,但两者对瘤胃中不同微生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本文综述了瘤胃中的氮降解过程、尿素氮循环、能氮平衡对瘤胃氮代谢的调控以及能量和蛋白质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15种因素,为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深入研究和饲养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因素的研究陈小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瘤胃内栖居的厌氧微生物利用日粮蛋白降解产生的氨、肽和氨基酸作为氮源、利用日粮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ATP分别作为碳架和能量合成微生物蛋白(MCP),MCP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氮源供应者,能提供蛋白需要量的40%-80%(Church,1988)。  相似文献   

19.
反刍动物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牛、羊和鹿等动物属于反刍动物,反刍动物区别于单胃动物的最大消化生理特点是有复式胃结构,复式胃由瘤胃(Rumen)、网胃(Reticulum)、瓣胃(Omasum)和皱胃(Abomasum)4个部分组成。前3个胃称为前胃,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瘤胃,尽管瘤胃内没有消化腺,也不能分泌消化酶类,但瘤胃中存在大量瘤胃微生物,最主要的瘤胃微生物是厌氧性细菌(anaerobic bacteria)、原虫(protozoa)和厌氧真菌(anaerobic fungi),1g瘤胃内容物中约含细菌数150~250亿个和纤毛虫数60~180万个,总体积约占瘤胃液的3.6%,其中细菌和纤毛虫各占一半。这些瘤胃微生物产生的消化酶与机械破坏作用是反刍动物消化降解饲料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