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麻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减数分裂进程有一定的规律,与植株形态、花蕾大小、花萼形态和花药色泽有密切关系;供试材料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表现正常,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大麻减数分裂进程上存在差异,不同植株以及同一植株的不同花蕾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表现不同步性,甚至同一花药的不同细胞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小叶锦鸡儿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细胞学方法对小叶锦鸡儿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①小叶锦鸡儿减数分裂进程有一定的规律,与花蕾大小、花萼形态、花药色泽有密切关系。②所试材料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表现正常,细胞质是同时型分裂。③小叶锦鸡儿减数分裂进程上存在差异,同一植株的不同花蕾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表现不同步性,同一花蕾的不同花药表现一定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与花粉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研究了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花芽外部形态、花药颜色变化及其与减数分裂进程的关系,染色体行为和花粉变异。结果表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花芽外部形态以及花药颜色密切相关;减数分裂偶线期和中期Ⅰ可以看见单价体,后期Ⅰ、末期Ⅰ以及后期Ⅱ均可见落后染色体;减数分裂末期Ⅰ和末期Ⅱ核仁数目存在着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可能与杨属植物古多倍性起源有关;不同基因型间花粉粒直径的差异显著;除基因型HY17和HY31之外,其他基因型均可产生天然2n花粉,其频率在0.49%~4.37%之间变化,天然2n花粉的发生可能与后期Ⅱ纺锤体定位异常有关;低频率的连体花粉广泛存在于不同基因型的胡杨花粉中,这预示着胡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的胞质分裂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4.
澳洲坚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压片法观察了澳洲坚果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的完整过程,证实澳洲坚果PMC减数分裂始于12月份,其减数分裂进程与单花大小有密切关系,且同一花蕾甚至同一花药中表现不同步.减数分裂双线期历时时间长且形态多样,可于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以及后期Ⅱ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澳洲坚果PMC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属二倍体的标准分裂进程.  相似文献   

5.
2个柑橘品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柑橘资源中 ,不同种、品种或类型间花粉育性变化极大 ,像枳壳 (Poncirustrifoliata)、宜昌橙 (Cit rusichangensis)等花粉育性极高 ,华农本地早育性较低 ,柑橘、脐橙和温州蜜柑花粉量极少 ,且完全不育。在柑橘栽培中 ,花粉不育、低育的品种、类型可以结无籽或少籽果实 ,商业价值极高。导致柑橘花粉不育或低育的主要原因是花粉母细胞 (PMCs)不发育、退化、减数分裂异常或小孢子早期退化等。伏令夏橙 (C .sinensis)是少籽品种、花粉育性较低 ,而Page橘柚 (C .reticulata×C .paradisi)是自花不亲和类型 ,异花授粉时种籽数较多 ,花粉育性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醋酸洋红压片法观测毛新杨×银灰杨杂种雄株的减数分裂进程及花粉形态,为其基因资源的有效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室温20~25℃条件下,整个花期为7 d,减数分裂所需时间为39 h;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融合纺锤体、平行纺锤体、垂直纺锤体、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特异分裂相,且减数分裂产物中出现了单分体、二分体、三分体以及含微核的分体,说明毛新杨×银灰杨杂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染色体不平衡现象;花粉粒的直径变化范围为15.07~54.61μm,平均直径为30.20μm,呈高斯分布,其中败育花粉率为9.47%,2n花粉率为1.41%。  相似文献   

7.
芦苇的染色体数目约为2n=70.同一花序的不同部位,以顶端第三或第四小穗发育最快.花序上每节具有一短柄和一长柄小穗,二者发育时期基本一致.同一小穗内的不同小花,发育时期不同;而同一小花内的不同花药,发育时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压片法,对萝蓝(Raphanobrassica,2n=38,RRAA)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蓝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8个二价体;在少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其花粉粒育性为91.8%。萝蓝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36,核型公式为K(2n)=2X=36=30m+6sm,其核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禾本科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荻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粒发育的观察结果,认为小花长度、花药长度及花药颜色可作为预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粒发育阶段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甘蓝型油菜湘油15号为材料,采用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液对其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当甘蓝型油菜花蕾长度小于1.5 mm时,花粉母细胞大多处于减数分裂时期;而花蕾长度介于1.5~2.5 mm时,花粉母细胞大多已发育为单核花粉粒;相较于碱性品红和Gimesa染色液,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液着色效果更佳,核质区分明显;甘蓝型油菜花粉母细胞在经历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后形成四分体,期间存在两次胞质分裂。  相似文献   

11.
用新化白苦瓜做母本P(2感虫品种),广西野生苦瓜做父本P(1抗虫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F1代分别与P1、P2回交获得两个回交世代B1和B2,同时F1代自交获得F2代。利用以上六个世代进行田间试验,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苦瓜植株果实抗虫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瓜实蝇的抗虫性是数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抗瓜实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12.
苦瓜育种及相关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瓜虽然栽培历史悠久,但其育种及相关遗传基础研究起步较晚,落后于葫芦科其他主要瓜类蔬菜,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产量、品质、熟性、主要果实性状及其他相关经济性状等的遗传研究;二是抗病性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三是DNA分子标记在苦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品种提纯、有性杂交、杂种优势和诱变育种等方法,通过对耐冷凉、抗病、丰产、早熟、强雌系等苦瓜品种进行选育,育成一批表现较好的苦瓜品种,如大肉一号、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玉5号、早优苦瓜、早绿苦瓜、农优1号、新科3号苦瓜、强雌品种"Q11-2"和"屿强-2"等。由于苦瓜的遗传育种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对苦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如主要性状的表现、杂种二代及以上性状的分离比例、主要性状的遗传力等;加强对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尤其是从苦瓜发源地引进种质资源;加强苦瓜分子育种的研究,如指纹图谱数据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等方面;建立苦瓜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和高效苦瓜遗传转化体系,采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或品种改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愈伤组织以获得抗病、耐冷凉育种材料,或利用花粉小孢子进行培养等。苦瓜发源地国家之间或与苦瓜栽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享部分苦瓜种质资源,为苦瓜育种提供更多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13.
苦瓜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作物的干物质和养分累积规律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基础。采用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苦瓜干物质和N、P、K养分累积动态。结果表明,苦瓜结果前的干物质累积速率慢,累积量仅占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的4.0%,主要以生产叶片为主;结果期的干物质累积速率快,累积量占全生育期的96%,主要用于叶片和果实的生长;苦瓜养分累积总量表现为KNP,且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养分累积特征不同。总体上N、P、K的吸收比例可以归纳为幼苗期至采收初期1.0∶0.1∶1.4,采收盛期至末期1.0∶0.2∶1.6;整个生育期内,平均生产每吨苦瓜所需N量为4.63 kg,P为0.72 kg,K为6.87 kg。  相似文献   

14.
6个苦瓜高世代自交系分成两组,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9个杂交组合。利用11个数量性状计算主成分遗传距离。以遗传距离为自变量,杂种优势为依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果长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直线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7.5718 3.2272X和Y=-5.8529 1.5946X。单果质量和果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无相互关系。分析认为单果质量为产量的重要构成性状,而叶柄长、节间长为果长的重要构成性状。对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苦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苦瓜在自然条件下性别的表现特点、性别分化的形态学、遗传基础、性别分化调控等方面对苦瓜性别分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苦瓜性别表现在育种和生产上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混合(非包膜)型缓释肥料在苦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缓释肥比专用肥有一定的增产和改善品质的效果,肥效基本达到或超过常规分次施肥。缓释肥2号的增产效果明显,比专用肥处理增产14.9% ̄18.0%,比常规分次施肥增产6.9% ̄8.0%;其苦瓜Vc、粗蛋白含量比专用肥分别提高18.4%和34.9%,而对水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氮素农学利用率也比专用肥提高33.8% ̄62.0%。比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增加14.3% ̄23.1%。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缓释肥2号的肥效明显,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龙须草核型分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和确定禾本科无融合生殖植物——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的染色体数目并进一步判断其倍性。【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龙须草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龙须草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龙须草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核型公式为2n=40=18m+2sm,属于1B型。龙须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胞质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为20Ⅱ。在其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中期Ⅰ出现不配对染色体(34.3%),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变幅为1~3个(32.4%),末期Ⅱ~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微核(20%)等异常现象。【结论】龙须草是异源四倍体植物,具有40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张凤银  陈禅友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304-2305,2369
[目的]探讨乙烯利和赤霉素对苦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苦瓜品种的关系。[方法]以蓝山大长白苦瓜和广西大肉1号苦瓜为供试品种,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乙烯利及其混合液浸泡苦瓜种子,观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在不同品种中,150 mg/L乙烯利和200 mg/L赤霉素均能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且两者的作用差异不大;150 mg/L乙烯利和200 mg/L赤霉素对发芽势的影响作用与品种有关。150 mg/L乙烯利更能促进幼苗根的生长,而200 mg/L赤霉素更利于幼苗茎的伸长;用150 mg/L乙烯利或200mg/L赤霉素浸种比用150 mg/L乙烯利+200 mg/L赤霉素或75 mg/L乙烯利+100 mg/L赤霉素浸种更能提高发芽率。[结论]赤霉素和乙烯利对苦瓜的种子发芽力均有促进作用,但其最适浓度依品种而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瓜幼苗生长(根茎比除外)也有促进作用,但与品种无关。  相似文献   

19.
苦瓜MADS盒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MADS box基因保守区结构 ,设计简并性引物 ,利用 3’RACE方法 ,从苦瓜 (MomordicacharantiaL .)中分离出花特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 .同时利用 5’RACE方法获得了全长cDNA ,命名为BAG .序列分析表明 ,该cDNA全长 10 0 1bp ,含一个编码 2 2 8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5’端和 3’端非翻译区分别为 5 0、2 6 7个碱基 ,poly(A)尾巴长 2 2个核苷酸 ,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 box基因的结构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黄瓜 (CUM10 ,CAG1) ,棉花(GHMADS 2 ) ,以及拟南芥AGL11等MADS盒基因蛋白质的同源性分别为 :95 %、93%、84 %、72 % .Southern杂交分析显示 ,在基因组中至少有两个拷贝存在 .应用RT PCR和Northern杂交结果证实 ,该基因在心皮和雄蕊中特异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