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2—1986年在沙兰杨密度试验林内,进行5种株行距间作多种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平原半干旱地条件下,在杨树株行距2×8米左右的林内,前2年以间作棉花为主、3年后以间作冬小麦、大豆为主,比在其它密度林内间作具有明显的生物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外太阳辐射日总量变化范围为127.0 MJ.m-2.d-1~216.5 MJ.m-2.d-1,林内太阳辐射日总量的变化范围为8.4 MJ.m-2.d-1~14.2 MJ.m-2.d-1;2)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4.2℃和13.4℃;3)林外和林内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2.7%和86.8%;4)林下土壤5 cm和15 cm层的月平均温度分别为11.8℃和10.2℃,地表层的温度波动比下层温度的波动大。植被覆盖是造成林外和林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以白桦(Betulaplatyphylla)、岷江冷杉(Abieefaxonianan)、紫果云杉(Piceapurpurea)为优势种的典型川西亚高山森林小气候特征,利用3套全自动小气候仪连续测定了3个生长季节(2002~2004年的5月~10月)的小气候变量。结果表明:1)白桦林(BF)、岷江冷杉林(vr)和紫果云杉林(SF)内的太阳辐射日进程、日总量和月总量差异显著;2)生长季节内,BF、sF和FF林内的太阳辐射总量分别占林外太阳辐射总量的47.66(±9.08)%、20.65(±1.74)%和11.42(±4.01)%;3)BF、SF和FF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进程、日平均和月平均值差异显著;4)BF、SF和FF林内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与林冠下太阳辐射日积累量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5)BF、FF和SF林内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不同层次温度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6)生长季节内(总184d),BF、FF和SF内的空气日平均温度〉14.0℃的天数分别为150d、148d和125d,林下土壤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51d,而土壤15cm的日平均温度≥4.0℃的天数分别为184d、184d和145d。  相似文献   

4.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门石寨施业区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方法,对该景区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4个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林内外气象因子的差异,揭示各种类型小气候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林外普遍明显偏低,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林外。  相似文献   

5.
间作型人工林气象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间作小麦的毛白杨、山楂林的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间作型人工林的动力效应非常明显,林内各测点的防风效能平均在45%以上,最大达62%。由于林木对气流的阻挡、摩擦及碰撞,林内的湍流交换明显比旷野麦田弱。(2)间作型人工林内的空气温度、土壤热通量等热力参数均比旷野的大。(3)林内的水文效应也较明显,相对湿度提高4%左右,0~20cm上层的土壤湿度提高2%~3%,蒸发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浙西低山区森林小气候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atherHawk全自动气象站对浙西低山区不同林型(杉木林、侧柏林和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和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和林内空间位置太阳辐射强度、大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多峰曲线;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度日均值在不同林型内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杉木林〉马尾松林〉侧柏林,在杉木林不同空间位置的日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外空旷地〉林缘〉林窗〉林内,大气相对湿度顺序相反;林外空旷地的3个气象因子日进程晴天呈单峰曲线,阴天表现多峰曲线;林分内3个气象因子波动幅度比林外空旷地小,侧柏林的降温保湿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不同地点冬季热岛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市4个地点的小气候进行观测发现,冬天位于城区的悬铃木行道树下和位于城郊的马褂木林内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小于篮球场和草坪地;地面辐射强度和地表温度呈篮球场〉草坪〉悬铃木行道树下〉马褂木林内;篮球场、草坪、行道树下和马褂木林内的全天24h平均气温分别是6.2,6.2,6.5,6.0℃,表明4种类型城市用地之间的小气候存在差异,其中城区气温较高,具有一定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8.
1986年4~8月,在油桐重点产区湖南、湖北5县12个地段65个测点,对油桐纯林内的太阳辐射分布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油桐林内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与树冠形状有关,塔形树冠内的太阳辐射分布均匀,到达量多;水平分布与树冠的方位和枝条的部位有关,南向方位或下坡方向所在方位的到达量多,枝条外端的到达量多;油桐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与品种有关,葡葡桐大于小米桐。  相似文献   

9.
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及质量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探讨了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杨树杨-粮间作新栽培模式小麦产量低于对照农田10% ̄15%、林内小麦种子的淀粉含量和蛋白质量均高于对照农田。分别增加了12%和22.1%,蛋白质提高幅度大于淀粉提高幅度。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子为照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质量的主要因子为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10.
热带人工雨林小气候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纯胶林、胶茶人工林及旷地为对照,分析了人工雨林的小气候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林内层次的增加,林内太阳辐射量急剧减少;冬季人工雨林产生明显的热效应,为橡胶树的抗寒越冬提供了保障;且人工雨林内温、湿度日较差最小,对风的消弱最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间作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新造泡桐林生长的影响,以湖南省湘阴县新造泡桐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间作及对照4个处理,分析间作类型对泡桐林生长及其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均能显著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其中间作白术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钙、镁、铁、锰、铜和锌等养分的含量最为显著(p0.05),分别降低了32.76%、7%、6.91%、12.97%、23.93%、31.72%、16.74%、34.65%、19.37%、19.03%、31.68%和56.82%。间作对20~40 cm土层土壤的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与对照处理相比,各间作处理新造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p0.05)均为显著降低,其中间作白术的泡桐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减少最为显著,分别减少了29.25%和24.32%。泡桐林的生长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锰、铜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泡桐生长受有效磷和锰含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泡桐与西瓜、白术、射干等浅根作物间作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且显著影响了新造泡桐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间作白术降低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最为显著。间作类型对20 cm以下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新造泡桐林不进行间作,当泡桐林吸收根系生长到土层20 cm以下时才开始开展间作工作。  相似文献   

12.
大岗山森林生态站区气象要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林外对照区与不同林型小气倏定位观测的实验方法,以大岗山森林生态站2001-2002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太阳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速和风向等因子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站区林内与林外对照区气象要素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下垫面的性质是影响气象要素变化的重要因子,林内气温、湿度变幅小,且基本处于静风状态;无林地气温、湿度日较差、年较差大,蒸发量相对增加,平均风速增大。(2)林分类型、郁闭度不同对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粮间作林内土温及水分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南方杨树杨粮间作林内土温及水分因子4a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杨粮间作林中土温及水分因子的变化规律。间作地年均温度低于对照,且温度变化缓慢;各原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对照,减少了对间作物的水分供应,但林粮间作可降低风速,减少蒸发,提高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4.
该文指出按可持续发展理论衡量,木兰林区大面积高密度落叶松人工纯林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弊端:病虫害防治困难;森林防火困难;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林内太阳辐射严重受影响;林间地被植物减少。最后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对木兰林区落叶松人工纯林的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盾叶薯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系统分析了黄姜的生态生物学习性,介绍了裸地栽培,疏林内间作和灌木林带状栽培等不同类型的黄姜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农林间作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间作模式的核桃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除土壤总孔隙度外,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差异性不显著;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较大,林木地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枝梢数、花芽数和标准枝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间作花生和红薯的核桃林Ⅲ最优,其次是间作小麦和花生的核桃林Ⅱ,而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Ⅳ最差。间作物的高度是影响核桃幼林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平菇原属野生,多生长在阴湿的森林草地内。随着人们的生活需要,人们开始进行室内平菇人工栽培。室内栽培的平菇产量低,成本高且野味不浓。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农林”间作生产启发下,我们开展林内间种平菇的试验。林内间种平菇实质是平菇原始生长环境,因此,产量高,成本低,效益显著,且品质好,野鲜味浓,是春、夏、秋季广植平菇比较理想的方法,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林内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间伐可改善林内光照条件,提高林内气温,减少林木对降水的树冠截留;间伐改善林地土壤水分条件,对土壤因子影响显著,可明显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容重,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绿地能改善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对天津市水上公园林内、林外气象因子进行了连续同步测定,定量研究了林分调节城市小气候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外比林内高出近3倍。2)降雨量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林内占林外降雨量的67%。3)冬季风速一般高于夏季,林内相比于林外可消减风速27%~73%,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北风。4)林内与林外相比,在夏季,林分起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秋冬季,林分起到保温降湿的作用。5)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林分改善城市小气候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