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殖大黄鱼低温弧菌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沿海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冬天发生大量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GYC0227。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株菌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对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了GYC0227菌株大小约1.5kb的16S rD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并测序,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ET同源序列比对,与溶藻弧菌的标准菌株的16S rDNA具有96%的同源性。结合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GYCD227菌株属于溶藻弧菌。该菌适应于低温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7—25℃,并测定了其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2000年5月~2003年11月,采用实地调查、取样及从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获取流行病学资料等方法,跟踪调查了浙江省沿海12个海水网箱养殖场大黄鱼弧菌病的发病情况,并对患病濒死大黄鱼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发病率高、发病范围广,流行时间为6~10月份,7~8月份为高峰期,一般死亡率为30%~40%,最高可达80%以上。主要病原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和哈氏弧菌(V harveyi),可引起大黄鱼肝、肾、脾等组织严重病变。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环境条件恶化,夏季高温使得弧菌大量繁殖,在鱼体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损伤时,诱发了疾病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弧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概述了大黄鱼弧菌病的症状、病理变化,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应用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有效药物治疗大黄鱼的过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中草药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定了15种中草药对大黄鱼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以及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15种中草药对溶藻弧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药物的抑菌能力最强,MIC值分别为为1 56、1 56、3 12、3 12g L;MBC均为6 25g L,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养殖大黄鱼弧菌病发病率高、发病范围广,流行时间为6~10月,7~8月为高峰期,一般死亡率为30%~40%,最高可达80%以上,已成为制约养殖大黄鱼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就国内外研究发展动向,综述了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传统的检测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并详细阐明了各个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吴后波 《水产学报》2003,27(6):606-609
弧菌病(vibriosis)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养殖真鲷(Pagrus major)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该病的暴发性流行给整个真鲷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明确其病原菌是最小弧菌(Vibrio mimicus)基础上,对该菌的致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已经证明真鲷弧菌病真正的致病因子是最小弧菌在致病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这种毒素是单一多肽,不具备典型的细菌毒素的A、B亚基结构,不耐热,具有溶血性、细胞毒性和动物致死性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该外毒素性质独特,是最小弧菌产生的一类新的毒力因子,作者将这种毒素命名为Vm - Pm毒素。为  相似文献   

7.
养殖牙鲆弧菌病病原菌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8年 7月自荣成市寻山水产集团总公司养鱼场养殖牙鲆病死鱼体内分离到 1株细菌 ,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牙鲆弧菌病病原菌。该菌主要特征为 :革兰氏阴性 ,弧状 ,以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不产生 H2 S,不产生色素。生长温度范围 10~ 4 2℃ ,p H范围 6~10 ,盐度范围 0 .5~ 6。经 Biolog Microstation System鉴定为河川弧菌 - 。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利福平、呋喃唑酮、呋喃妥因、红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综述了由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等弧菌引起的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典型症状、病原学、病理、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对弧菌病的防治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另外对弧菌病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花鲈弧菌病病原菌(哈维氏弧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4-5月,山东省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殖场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发生暴发性传染病,死亡率达50%。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1株优势菌SF-1,经人工感染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的花鲈再分离的SF-3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为此次花钙烂层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64项特征指标鉴定,SF-1和SF-3均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孟多,呋喃妥因,氯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磺胺类,复方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多粘菌素E等10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养殖河蟹弧菌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胞外产物的致病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徐海圣 《水产学报》2002,26(4):357-362
从杭州-养蟹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3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性质测定,鉴定为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健康触,48h内均发生死亡,死亡率100%,证实副溶血弧菌为河触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氟哌酸,四环素,氯霉素,氟嗪酸,复达欣,菌必治,萘啶酸等药物高度敏感。分离菌株培养物经理化方法处理获得的胞外产物蛋白具有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脂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并对河触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工感染溶藻弧菌对大黄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黄鱼在抗溶藻弧菌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将160尾健康大黄鱼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通过腹腔分别注射0.2 mL浓度为2×107 CFU·mL-1的溶藻弧菌和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0,1,3,7,11,15,19 d后从两组各取6尾大黄鱼,尾静脉取血,进行外周血的血相、NBT阳性细胞数、血清抗菌活力、抗体效价等免疫学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的初期,感染组大黄鱼外周血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NBT阳性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抗菌活力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在注射后1 d外周血粒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效价在7 d开始增加,15 d达到峰值,且用间接ELISA和试管凝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同步性。结果表明:在感染溶藻弧菌后,大黄鱼能通过红细胞和白细胞增殖、释放抗菌物质、产生特异性抗体等方式提高其对溶藻弧菌的免疫力;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起主要作用,在感染后期阶段特异性免疫因子起重要作用;NBT阳性细胞数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指标。图2表1参24  相似文献   

12.
鄢庆枇 《水产学报》2006,30(3):404-409
在低盐度5~6和水温25~29℃条件下,分别投喂1种对照饲料和7种添加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添加量分别为100、2003、00、400、5006、00和700mg.kg-1)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约每尾0.77g的凡纳滨对虾56d,观察DMPT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壳和渗透压调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DMPT的各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随着DMPT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00mg.kg-1凡纳滨对虾增重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均不同程度降低,500mg.kg-1DMPT组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降低达到显著水平。添加DMPT对凡纳滨对虾的蜕壳次数无显著影响。除100mg.kg-1DMPT组外,DMPT组凡纳滨对虾的渗透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添加300和500mg.kg-1组凡纳滨对虾的渗透压降低呈现显著性差异。凡纳滨对虾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着DMPT水平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在DMPT添加量为400mg.kg-1时达到最高,粗脂肪含量在DMPT添加量为600mg.kg-1时达到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增重率为判定指标,DMPT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83mg.kg-1。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环境条件对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肠粘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采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粘附的细菌经SYBR GreenⅠ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用数码相机拍照后在电脑上计数。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并在1—1.5h内趋于饱和;粘附作用在15—30℃、pH偏酸时较强;盐度在5—35范围内对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影响不明显,后肠粘液的粘附作用在此范围内随盐度增大而加强,在盐度为0时,溶藻弧菌对前、后肠粘液都无粘附作用;56℃热处理5min及60℃处理1h均能大幅减弱溶藻弧菌对两种肠粘液的粘附作用,表明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在粘附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溶藻弧菌能够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肠粘液层,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影响很大,溶藻弧菌表面的某些热敏结构可能在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肠粘液的粘附作用是可控制的,这对于鱼类养殖疾病的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药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症状典型的网箱养殖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824-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824-1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利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其胞外产物具有淀粉酶、明胶酶、酪蛋白酶、卵磷脂酶、脂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以及溶血活性,其中以淀粉酶、明胶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最强,但没有脲酶活性。研究了20种化学药物和15种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磺胺 TMP和庆大霉素等3种化学药物和石榴皮、地榆、五味子、大黄等4种中草药的抑菌能力最强,可作为防治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自然海区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的选择、围网的架设、日常管理等方面,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开展大黄鱼围养技术的研究,取得成功,并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大黄鱼围养技术规范。研究结果表明:每口围养大黄鱼3年总产值614.5万元,利润494万元;大黄鱼体形较为修长,体色呈淡金黄色,蛋白质含量18.7%,脂肪含量13.6%,氨基酸总含量181.5g/kg,其中鲜味氨基酸总含量87.1g/kg。  相似文献   

16.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胸腔注射植物血凝素和秋水仙碱溶液制备肾细胞的方法,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染色体数目为 48条,全部是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2N=48t,臂数NF=48。  相似文献   

17.
胡荣炊 《福建水产》2011,33(2):62-64
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平均水深18m、流速0.7m/s的福建省罗源湾岗屿海区,采用2口(c/)12.8m、入水深10m的深水网箱放养 110.3g/尾规格鱼种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经19个月养殖,平均规格达到597.5g/尾,养成成活率约43.7%.试验结果表明:相对小网箱养殖,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成品鱼体色...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肝脏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肝脏病变的大黄鱼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肝肿大的大黄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以野生大黄鱼的肝组织细胞结构为参照,初步探明了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肝、肝肿大、肝胆汁淤积、肝淤血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讨论了大黄鱼肝脏病变的原因和病变致死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selective and differential medium, termed Vibrio alginolyticus (VAL) agar, developed for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 alginolyticus. The presence of bile salts, high salinity and high incubation temperature allows the selective growth of moderately halophilic Vibrio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of bacteria is achieved by identifying species capable of sucrose fermentation, made visible by the pH indicator bromocresol purple. In this study, all of the 26 strains of V. alginolyticus and only three of the 99 strains representing 30 species (including 19 Vibrio species) other than V. alginolyticus were able to grow in the VAL medium. The remaining three strains could be further differentiated from V. alginolyticus according to colour or the diameter of colonies produced on VAL agar plates. Colonies isolated from shellfish rearing water and infected shrimp through the use of VAL agar plates were all positively identified as V. alginolyticus by conventional tests and 16S rDNA sequencing. The testing of specificity and differentiation capability of VAL shows the potential of the agar as a medium for the primary isolation of V. alginolyticus from pat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利用组织切片及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肝脏、脾脏和肾脏3种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探讨该病的致病机理.结果显示,大黄鱼的临床症状为体表无明显病症,脾、肾、肝等内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组织病理显示,肝、肾和脾是感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出现组织变性坏死,空泡化严重,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组织均出现病理性结节.超微病理显示,病鱼肝、肾、脾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尤以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消失,空泡化;细胞核核膜破裂,染色质浓缩边集;肾脏和脾脏均发现大量菌聚集成团的病原.研究表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特征显示了病原菌的入侵和危害,造成鱼体生理代谢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鱼体终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