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K型不育系恢复系筛选及花粉败育机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1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K型不育系K149A和K80(6)测交,调查杂种F1的育性表现和单倍体频率,结果如下:(1)不同的不育系产生单倍体的频率不同;(2)同一育系与不同品种测交所得杂种F1产生单倍体频率不同;(3)K型不育系的恢复源较广,但恢复度高的品种不多,恢复基因除显性单基因,还有微效基因和修饰基因,育种中应当注意恢复基因的累加作用。应用扫描电镜和石腊切片显微技术,从细胞形态学角,对K型,  相似文献   

2.
杂种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6个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30个T质杂种和30个相应的A质杂种,另外选用4个K型不育系与2个K型恢复系配置8个K质杂种和8个相应的A质杂种,研究杂种F1和杂种F2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T质、K质及A质杂种F1和F2的籽粒胚乳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均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变异范围大,多数组合呈正向优势且具有较高的超亲优势,与前人的结论不一致,说明利用杂种优势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1993年-1995年度对杂种小麦利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测变筛选法筛选出10个恢复系,恢复力在85%-96.7%之间;F1代杂种的单倍体率低于不育系,单倍体频率在0-74%之间,说明恢复亲本对单倍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对19个恢复度的杂种组合进行了优势分析,结果有5个产量超标优势在19.5%-38。1%之间,杂种优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籼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的20个组合19个性状中,以产量的正向优势最强,其次是单穗谷重,再次按粒重、穗长、顶3叶叶面积、每穗实粒数、株高、成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的顺序递减,而全生育天数为负向优势。杂种F1的全生育天数、穗长、顶3叶叶面积、穗数、粒数、粒重、单穗重及产量与对应恢复系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恢复系产量的提高,杂种F1亦随之提高。当恢复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品种间的杂种F1产量超父优势不强;但籼粳交后代的恢复系,其F1的产量超父优势明显。恢复系产量结构类型的差异对杂种F1产量优势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9个春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的旗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了酶谱与F1代的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等产量性状及其优势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F1的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与其同工酶酶谱相关性较强,酶谱呈杂种酶谱或互补酶谱的其产量性状表现好,杂种优势强。酶谱呈无差别型或缺失型的产量性状差,且呈负优势;另外,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还与酶活性面积及其优势率呈下相关。其中,穗粒数、穗粒重及  相似文献   

6.
将多小穗小麦10-A与普通小穗小麦绵阳11和矮孟牛,及其杂种F1的幼穗分化特点作了系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具有小穗分持续期长和小穗分化率速率高等两个显著特性,其中,小穗分化持续期长的特殊未在杂种F1中表达,而小穗分化速率高的特性不仅能在杂种F1代中表达,且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籼型杂交水稻F1优势与高产恢复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籼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性状有明显差异,在研究的20个组合19个性状中,以产量的正向优势最强,其次是单穗谷重,再次按粒重,穗长,顶3叶叶面积,每穗实粒数,株高,成穗数,结实率,每穗总粒数的顺序递减,而全生育天数为负向优势。杂种F1的全生育天数,穗长,顶3叶叶面积,穗数,粒数,粒重,单穗重及产量与对应恢复系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恢复系产量的提高,杂种F1亦随之提高。当恢复系产量达到一定  相似文献   

8.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9.
从偏凸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种双单倍体F1(ABDM^V)的自交和自由授粉后代中,获得了一株由未减烽配子融合而产生的双二倍体,其自交一代在形态和细胞学上都表现分离,单析间体细胞染色体数变动在49~55条之间,减数分裂时有较多的单价体和多价体存在,自交二代的植株形态和分离情况基本与自交一代相同,但群体中有分离出少量染色体数较少的植株,其形态明显不同于其它杂种单株而普通小麦非常相近,减数分裂也接近正常,表  相似文献   

10.
用高秆稳性籼Grlc与4个矮籼、粳亲本杂交,配制正反应F1代,分析杂种优势表明:Grlc所配杂种一代优势普遍存在,而株高全为负优势;籼籼组合的单株粒重,每穗料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单株穗数、千粒重等性状为正优势;籼粳组合的单株粒重、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为正优势,单株粒重优势与籼籼组合相当,单株穗数、千粒重优势超过籼籼组合,而每穗料数为负优势。  相似文献   

11.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选择碳源(玉米粉)、氮源(蛋白胨)、pH、温度、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采用L27(55)五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液态培养鸡腿菇菌丝体.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鸡腿蘑菌丝体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培养条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