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经多家科研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变异病毒,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规模化养猪场在畜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夏秋季节我国由南向北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对降低养猪风险、稳定控制猪场疫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药杂志》2007,41(11):58-59
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目前得到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措施在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06年夏季,我国南方省份发生了猪“高热病”疫情。经过专家综合分析和多次复核,确定该病毒是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因,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年上半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继续呈点状散发,下半年随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的供应量逐步加大,生猪疫情得到有效遏制。7-8月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高发期,生猪疫情发病率比6月份和去年同期明显下降。10月1日-25日,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点29个,发病3608头、死亡710头。与9月相比,分别…  相似文献   

4.
每期关注     
要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形势严峻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6月13日指出,中国当前处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高发期,大部分生猪没有进行免疫,加之病毒污染面较大,生猪大范围调运增大疫情传播可能性等因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专用新型疫苗已于今日正式投入使用,将在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2006年夏秋季节,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病疫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通过分析,专家锁定了新变异猪蓝耳病病毒为主要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今年前5个月,中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疫情县市194个、疫点289个,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开始,我国大部分省、市相继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我县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它的袭击,与外界相邻的乡镇也相继发生,给我县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2006年5月,我国南方部分省份相继暴发了以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生猪疫情,最初被学术界统称为"高热病",各省畜牧局及时出台了生猪"高热病"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也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高热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源分离鉴定、动物实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2007年1月,农业部正式确定"高热病"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2007年入夏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呈大暴发流行,传播之快,发病之高,影响之大,开创了建国以来我国生猪疫情之最,全国有26个省份同时出现了生猪疫情,给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山东饲料》2007,(6):45-46
2006年夏秋季节,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今年1—5月.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为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及时部署做好重点地区免疫工作,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养殖场综合防控工作。组织指导有关科研单位,加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研制,抓好疫苗生产、供应等。同时,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6月11日下午,农业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通报有关情况。本刊摘登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便于大家了解情况.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猪业》2011,(6):67-67
本刊辑:据艾格农业网2011年5月17日报道,北京市已完成全市158.4万头生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首次免疫工作.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的省份,为防止疫情的传人和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北京没有发生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猪业》2009,4(6):18-18
中国农产品加工网6月10日消息,据了解,去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不仅对养猪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市民食肉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农业部及时部署开展各项防控工作,通过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证实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研究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近日,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提早做好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通知要求,各级兽医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要求,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主要猪病防控技术培训,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1.
吴建峰 《中国猪业》2007,(10):52-52
据悉,北京市日前已完成全市158.4万头生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首次免疫工作,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的省份,为防止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目前,北京没有发生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为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制简述如下。1发病情况2007年3~4月,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永顺、丰茂和简万、汪家寨宇缘养猪场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共存栏猪7  相似文献   

13.
养猪场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要摸清本猪场及周边猪场的疫病史,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方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使得猪的疫情变得更为复杂。据研究证实,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主要侵害猪的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抑制猪瘟抗体的水平。当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时,多呈现混合感染,主要是附红细胞体、圆环病毒、猪链球菌、猪瘟病毒等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一起混合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14.
影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免疫情况介绍 2007年6月中旬,我县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采取了以紧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我们先后调入20万毫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对疫区、受威胁区、交通干线、重点规模养殖场的生猪进行了免疫接种.从养殖户反馈的情况来看,免疫效果反映不尽相同.有部分猪场免疫后能产生较好的保护,如岘山乡彭家村某猪场,存栏猪50头,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后,无一头猪发病;有部分猪场免疫效果不太理想,如西渡镇联胜村某猪场,存栏120头,接种后发病死亡90头;还有的猪场连续用普通蓝耳病疫苗、自家苗、高致病笥猪蓝耳病疫苗进行了二次以上的免疫接种,仍不能产生免疫保护,如台源镇某规模猪场,免疫接种三次后,仍发生了严重死猪现象.  相似文献   

15.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该病来势猛,传播快,病猪死亡率高。2006年夏秋之际,我国20多个省市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生猪存栏的下降,引发猪肉价格的上涨,为此,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及防治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下面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致死传染病,以母猪繁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仔猪及育成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夏季,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区域发生了以高热、呼吸困难和全身性出血为主的猪“高热病”。2007年4月,农业部正式确定本次疫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下面就有关防控技术措施,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1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原猪蓝耳病(PRRS)病毒  相似文献   

18.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生猪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效益好,农户养猪积极性高,仔猪需求量大,本地猪源批量供应不足,养殖户和猪贩相继从外地大量购进母猪和商品仔猪,引起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情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19.
《兽医导刊》2008,(7):1-1
6月27日,农业部在湖北武汉召开部分省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座谈会,分析近期疫情形势,进一步部署当前防控工作.高鸿宾副部长强调,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狠抓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确保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情,动物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正确看待新时期动物防疫检疫执法监督工作,实现执法安全,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