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30岁的杨威,是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黄金店村青年农民.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他,像大多数农民一样,每年都在家里耕种那仅有的几亩田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他勤勤恳恳地劳作,可家里的生活依然很清贫.  相似文献   

2.
一亩地的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你信吗?在吐鲁番市的设施农业基地,这样的收入已经是普遍现象。科技让这个市的耕地变成了金。亚尔乡万亩设施农业基地的种植大户刘晓波,从4万元起家种植温室大棚蔬菜,仅仅三年多的时间,他已经是拥有4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的种植大户,仅此一项,他投入到大田里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了近200万元。吐鲁番市像他这样靠种植温室大棚富裕起来的农民至少有百余户。在他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实行科学的立方体栽培模式后,辣椒套种西甜瓜,占地1.3亩的一个温室大棚早春一季的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农村大田能生金,农民依靠土地能致富,这其中的秘密是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农垦总局副局长、海南省农业交流协会主席、侨眷彭隆荣被南田人评价为"进城像老板,下地像农民.""老板"和"农民"看似迥异,却在彭隆荣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他就是这样一名既具有企业家的眼光和胆略,又有着和普通农民一样吃苦耐劳精神的侨界英才.  相似文献   

4.
河北滦南县奔城镇钟泡村的苇草。经营户刘万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今年春节一过,他的几十台苇帘机就开始运转生产了,整天忙得团团转。去年,刘万昌出口工艺苇帘43个集装箱,获利颇丰。如今,在奔城镇像刘万昌这样的以一根小小苇草发家致富的“小老板”就达300多个,苇草织帘也成了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相似文献   

5.
阿平 《今日农村》2005,(7):45-46
今年42岁的王红刚,出生在上海市郊县南汇区泥城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初中毕业,他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干农活。  相似文献   

6.
农民与国际大师,这两个名词神奇地集中在王亮的身上——他是地地道道的河北深泽县农民,儿时的面塑爱好在几十年的执着下将他引领进艺术的殿堂。在他魔力般的手中,面塑的灵动造型征服了无数业界专家,代表作晶“蝈蝈”更是为他捧回数顶文化艺术界桂冠。  相似文献   

7.
当记者在北京西站看见他的那一刻,他给记者的印象就是一个最最普通的农民.穿的农服在记者看来就是最典型穷苦人家的装扮,他只提了一个蛇皮袋就来北京了,据记者了解.这已经是他挑的比较好的比较新的一身行头了.记者想带他去住宾馆,结果他还想让记者给他省钱,说住招待所就可以,好实在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河南扶沟县城北关的农民刘长林,今年40来岁,他家的宅院大,有500多平方米。他在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塑料大棚。在大棚里培育君子兰。几年下来。共育出了近千盆君子兰.成为扶沟县庭院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早就听说苍溪县唤马镇黑山村九组农民侯文才发了雪梨财.前不久,回老家顺便去看看."今年你这葱茂的雪梨园,又是树树果满枝头,丰收在望啊!"老侯喜颜悦色地回答说:"是啊,去年86株树就产出优质雪梨6500公斤,收入9000多元咧!说实话,像我这样的人,要不是奉老师多次登门给我传授过硬本领,哪有这样的好光景呀!"接着,他向笔者介绍说,经常交融在唤马镇农民中间的一位中等身材、衣着朴素、年近花甲的老汉,无论是酷暑炎夏,还是隆冬严寒,总是忙碌着忠实地服务于全镇果技事业,农民兄弟称誉为"贴心伙伴"、"奉财神",他,就是该镇政府5年前雇请的农民水果技术员奉国祥.  相似文献   

10.
无论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还是作为新中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朱德从不讳言自己的农民出身,相反,他的言谈举止,他的穿衣戴帽,他的思维方式,他的生活起居,处处都保留着一种农民式的风格,农民的影子在他身上挥之不去,成为他的力量源泉所在。一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西麓李家湾的一个佃农家庭。俗话说得好:“幼年学的,像石头上刻的”,一个人童年时的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中的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也决定他日后事业发展的方向。朱德的母亲共生下十三个孩子,由于家里穷、养不起,…  相似文献   

11.
邵志鹏系湖北省浠水县人,生前是浙江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2003年4月作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到泰顺县黄桥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同年12月31日,他在前往景宁考察竹笋加工技术时,返回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时年33岁。中共浙江省委追授他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委组织部、省农办、省科技厅等单位联合追授他为"浙江省模范科技特派员"。在泰顺期间,邵志鹏始终以科技服务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己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刚到黄桥乡开展工作,他就跑遍了全乡17个自然村,了解农民的需求。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农民博士"。县领导和乡干部都说,邵博士到乡下不是来镀金的,他把扶贫目标定得长远,把科技扶贫扶到产业上来。黄桥乡17个自然村有很多闲置土地,在进行土质分析后,邵志鹏决定带领乡亲们种甜玉米。当玉米还在长苗的时候,他就开始一边四处联系销路,一边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开展甜玉米保鲜技术研究。黄桥乡有1.8万亩竹林,办一家竹笋加工厂是当地老百姓多年的夙愿。为此,邵志鹏四处奔波:买设备、找资金、问专家、搞实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合作人、厂房、资金都已到位。就在他牺牲的那天一大早,他来到已经选好的厂址,仔仔细细用皮尺再次丈量了一遍。在黄桥乡的8个月里,他从来没有报销过一分钱的车旅费和一张发票,就连联系工作的电话,也是用自己的手机打的;他到县城办事,住几十元一夜的旅馆,吃路边的小店;黄桥乡的农民说,邵博士比我们还简朴。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来这里的使命就是帮助农民早日脱贫。"他把对农民的真情、对事业的挚爱永远地留在了泰顺县黄桥乡……在黄桥,邵志鹏的努力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中止,乡里以他的思路为基点,继续着毛竹、竹笋、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乡干部们说:"他的终点,就是我们的新起点。"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邵志鹏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理解农民、关心农民、尊重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作为一个科技特派员,邵志鹏恪尽职守,认真履行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他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帮助农民致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志鹏践行宗旨、忘我工作,他心系农民、为工作献身,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邵志鹏是科技特派员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需要千千万万个像邵志鹏这样有专业特长,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科技特派员。正是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扎根农村广阔天地,同农民一起深刻地改变了农村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村的发展。本期,我们隆重推出纪念科技特派员邵志鹏博士的通讯——《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表达我们对这位优秀的科技特派员的缅怀和敬意,激励广大科技特派员学习邵志鹏博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崇高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宣汉县胡家镇三家村2社养牛大王张彬与西塔乳业公司“联姻”后,饲养奶牛10头,年产鲜奶40吨,仅销售鲜奶一项年收入就达6万余元——这只是该县以龙头企业带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例子。如今在该县,像张彬一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财的农民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3.
1957年,胡新华出生于江西省会昌县文武坝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3年,他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公社和县里的电器修理、广播线路维护员。1983年调到会昌县农工商联合公司,几年后辞职,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副食品批发商店。  相似文献   

14.
一人秋,汾阳市三泉镇西贾壁村的“新农民大课堂”便火爆开场,养殖、种植技术,计生指导轮番上阵,“大课堂”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科技晚餐”。 像西贾壁村这样的“新农民大课堂”眼下三泉镇有十几家,该镇从今年春天起整合农技、计生等资源,筹划开办了“新农民大课堂”,并以此为载体启动“农民科技化工程”。“大课堂”的教室是各村的农技校,教师是镇、村的科技人员、法律工作者、计生指导人员、市里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本地的致富能人、退休老党员。授课内容包括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法律、计生保健和新农村建设等知识,以及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还向农民传达最新科技信息和市场动态。  相似文献   

15.
《农村百事通》2008,(6):16-17
浙江省德清县的甘凯旋,以前在他岳父的食品厂帮工、专门收购别人家淘汰的蛋鸭、蛋鸡生产袋装食品。2006年10月,几上海客户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些客户到莫山玩,一人想带一只土鸡回去。甘凯旋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帮他们办这事,没想到却让他犯了难。他跑到城郊的农民家里去买土鸡,可农民家里也都只养三五只土鸡供自家吃。最终上海客户想要的土鸡没有买够,遗憾地走了。  相似文献   

16.
在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说起范国瑞,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他是“致富的引路人”、“乐于助人的好支书”。从1994年担任村支书以来,范国瑞率先在富裕村大面积种植早辣椒套种甘蔗和秋延辣椒,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需求,适合农民致富的好路子。他不仅自己富了,而且带领全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该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与唐王李世民同名同姓,但他却是河南滑县桑村乡后胡庄村一个普通农民。 就是这个普通农民李世民,一次偶然的机会,忽然变成了“名人”。 2006年3月,李世民一家4口与省委书记徐光春一起做客央视《小崔说事》,一夜之间,荧屏上的滑县农民李世民走进了千家万户。当他像往常那样行走在集镇时,总有人指着他说:“瞅,这就是李世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之际,本刊向广大读者介绍了王明杰的先进事迹,并开展向王明杰同志学习的大讨论。我们的目的就是呼唤有更多像王明杰一样的干部涌现出来,为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为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而奉献自己的一切。王明杰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戴,这主要源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源于他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源于他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源于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品德,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像王明杰这样的干部农民最需要,也受欢迎。应该们王明杰是农村优秀干部的杰出代表,在条件艰苦的广大农村有许多基层干部,像王明杰为了农民的富裕、农村经济的振兴默默奉献着,他们是我们事业的脊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个基层干部,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的宗旨,紧紧把握住群众的脉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速 带领他们走上小康之路。让老百姓从我们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中,从身边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中,从他们不断富裕的生活中,切切实实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坚定跟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起来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在城果园农民刘道锦,转变“官”念,发挥特长,培育出售果树苗木,成为当地有名的“果苗大王”。1984年,28岁的刘道锦从媒体上获知种草莓可致富的信息,就在全县第一个从省农科院买回种苗,栽了667平方米(1亩)地,不想第二年春天草莓上市就卖了2000元,相当于当时5000公斤稻子的价钱。1988年,他又在全县第一个引进了猕猴桃,采取立体种植的办法,上层是猕猴桃,中间是佛手瓜,底层是草莓,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到1990年就实现了667平方米收入达10000元的全县最高纪录。看到刘道锦种植果树致富了,四乡八镇的农民都跟着学,一时间果树苗木紧缺。刘道锦抓住机遇,又繁育起了果苗。然而,随着苗木培育面积的扩大,销路成了问题。1992年,他看到自己订阅的报刊上有人做广告,就灵机一动,也做起了广告。广告刊登后,苗木销售量大增,他又进一步扩大了苗木培育面积。1995年是刘道锦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这年春天,永阳镇实施国家级段林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镇领导看他技术过硬,多次上门做工作,请他“出山”,在项目区内栽果树、育果苗,并担任技术场长。一边儿是当农民,做“果苗大王”,一边儿是做“官”捧“铁饭碗”,刘道锦选择了后者。1996年初,他把家中的房子、果苗全卖了,也没要土地二轮承包时分的农田,在镇政府所在地的县城买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农业》2011,(4):30-30
一个大学毕业几年还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向我诉苦,说钱也花上了,时间也搭上了,几年下来,自己还是如一叶飘萍,没有半点稳固的感觉。当然其问也免不了夹杂着读书无用论,他还把这种不满情绪转向父母,说父母都是没有水分的农民,出了村就没了熟人,哪儿还能为他的工作铺石垫路呢,倘若自己的父母像谁谁,他现在也可以扬眉吐气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