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民族危机加深,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蔡元培毅然选择教育救国。蔡元培的德育思想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博大精深,以德育为中坚,"五育"并举;以"造就完全人格"为德育目标;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德育内容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后世德育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价值,茶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明确茶文化教育目标和价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各专业的特点和德育、美育等教育实际需求,丰富创新茶文化授课方法与策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价值,茶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明确茶文化教育目标和价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各专业的特点和德育美育等教育实际需求,丰富创新茶文化授课方法与策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4.
宋奇 《河南农业》2023,(12):38-40
我国地域广博,成就了多属地的地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的内涵底蕴与传播价值较高,再加上江南高校众多,故江南地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库。江南传统文化精髓中孕育着浓厚的教育学理念,如尊古崇善、尊崇科学、海纳百川、不拘一格、求新求变等,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形式,也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旨在为完善江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做建议式研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廉洁美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传统廉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应该遵循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情感关怀和价值关怀相结合、榜样示范和先进典型引领相结合、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全员化和全方位渗透相结合等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既契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廉洁美德教育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观,廉洁品格,廉洁行为。  相似文献   

6.
斯燕丽 《新农村》2023,(1):50-52
<正>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教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家训家风是古代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浙江省诸暨市是越国古都,越文化的发祥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聪慧勤劳的诸暨人,诞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诸暨家规家训。现以诸暨传统家规家训为蓝本,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教育功能,探寻家规家训的思想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的桥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当代中小学生的德育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茶文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等领域有着积极的贡献,茶文化对人的意识形态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德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阐述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学校教育中德育实效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现实问题,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基于可持续发展德育理念,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层面规划学校德育路径,实现三个阶段的链接和承递,构建传承传统文化、实践绿色教育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三个相互关联的可持续发展德育体系,并依此构建塑造美、展示美和传递美的课程体系.基于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的德育模式探究,总结提炼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模式经验,以期为职业院校创造优质教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融合的产物,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至关重要。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和社团体育活动开展密切相关,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要科学设置体育课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促进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忽视文化功能产生的"排斥"效应,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与学生实际需求的脱节,在市场经济消极影响下存在社会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针对此情怳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应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全方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理论素养、关照现实的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德育为先"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火爆开展。传统教育思维下,只重视初中生的文化学习,而新的教育思维则要求学生的智力和德育发展并重。培养初中生"团结友爱助人"的德育思维,不仅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对初中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2.
大学校园散落着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是兼具关学价值、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等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表征。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重视文化符号的德育价值,但是对其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存在着教育者的文化符号意识淡薄、文化符号闲置浪费、过度利用和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本理念的基础,以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为理想模式的基本理念;以所指功能和隐性教育为基本原则;以提高高校文化符号质量、优化高校文化符号结构、改善高校文化符号环境等途径实现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基于文化符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动态管理,适应时代语境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从提升校园建设文化品味,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教育者文化素养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有效的德育课程更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案例守旧,学生对德育课忽视与反感,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德育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营造泛在学习环境,通过云班课教学手段,丰富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学习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师生互动频率明显增多,教学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化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力度却不尽相称。高校德育工作必需有机地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以全面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氛围,以发掘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拓展德育载体,以引导大学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激活德育主体,将大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提升为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破解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局,以此提升高校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道德根植于文化而又高于文化。道德以文化的形式协调着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审视德育,德育不仅是“人”成长的文化生态,而且它自身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德育的改革就是谋求德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确保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育以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为指向,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在今天有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梳理高校德育理念的发展,对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吴嬗婷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网络背景下,传统德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育主体已从传统德育的前台显现走向后台潜隐,德育客体是所有网络受众。德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要求网络德育主体要有广泛的德育视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建构德育主客体之间平等、互动、沟通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气象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气象文化中,气象与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医学、文学艺术、军事政治、民俗文化、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气象科普工作与中国传统气象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全球气候不稳定性日益加剧,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深的当前,能够赋予中国传统气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媒体时代利用丰富多样的气象科普媒介和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气象文化,对气象科普工作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气象科普和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融合还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基于此,介绍中国传统气象文化的内涵,将中国传统气象文化融入气象科普工作的意义,提出了将中国传统气象文化与气象科普工作有机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