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和Bowman-Cole建议的土壤有机磷分组方法对长期定位试验0~100cm土层土壤无机、有机磷的形态组成进行了分级测定,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土壤磷各组分与速效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速效磷贡献(通径系数)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Ca2-P(0.8941)>Ca8-P(0.1603)>Al-P(-0.0683)>O-P(-0.0297)>Fe-P(0.0248)>活性有机磷(0.0193)>高稳性有机磷(-0.0187)>中稳性有机磷(-0.0178)>中活性有机磷(0.0077)>Ca10-P(0.0029)。由逐步回归分析得出Ca2-P、Ca8-P是速效磷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室蔬菜种植模式下土壤磷素形态分布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婠婠  滕艳敏  李季 《土壤》2020,52(2):271-278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浸提法,研究了15a长期有机、综合和常规种植3种温室蔬菜生产体系下石灰性土壤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特征。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及施肥年限对土壤有机磷含量和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随着施肥时间延长,3种种植模式土壤有机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Ca_2-P、Ca_8-P、Fe-P含量不断升高,Al-P、O-P、Ca_(10)-P含量呈现不规则变动,差异较小;有机模式土壤有机磷含量与无机磷形态Ca_2-P、Ca_8-P、Fe-P含量均高于常规和综合模式,O-P、Ca_(10)-P含量略小于常规和综合模式。在各磷素占比中,中等活性磷源(Ca_8-P、Fe-P、Al-P)潜在磷源(O-P、Ca10-P)有效磷源(Ca_2-P)。表层土中有机磷占全磷的8%~23%,亚表层土中有机磷占全磷的6%~13%。有机模式促进了无机磷各形态之间、有机磷和无机磷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0~20 cm土层的磷素转化比20~40 cm更活跃。  相似文献   

3.
陈世勇  卜训琴 《土壤》1998,30(3):152-155
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的分级测定方法,对安徽省几种土壤中的无机磷的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的土壤、无机磷的积累特点不同;(2)不同的农业利用方式下,无机磷的积累特点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33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长期不同氮磷用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P2O5用量0~240 kg hm~(-2),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无机磷总量及无机磷中Ca2-P、Ca8-P、Al-P和Fe-P均显著增加,O-P和Ca10-P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低于作物输出磷量时,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和无机磷中除Ca8-P外的其他各形态磷均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高于作物输出磷量时,随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和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均显著增加,其中以Olsen-P增幅最大,无机磷中以Ca2-P增幅最大,其次为Ca8-P,再次为Al-P;土壤磷素盈余和亏缺量与土壤中各磷形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黑土、黑钙土玉米苗期根际无机磷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志洪  陈丹  曹国军 《土壤学报》1999,36(1):127-131
现在对植物利用土壤磷的研究不仅限于传统的"有效磷"观点.根际土壤磷被根系活化、耗竭的作用相当明显[1,2],并且植物不同基因型的这种作用也存在着差异.蒋柏藩、顾益初报道了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3]和分级方法[4],并将Ca-P细分为Ca2-P、Ca8-P和Ca10-P,这一分级方法也适合于中性土壤.本文应用根盒培养技术,在黑土和黑钙土上研究玉米根际对各形态无机磷的活化以及肥料磷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7.
砂姜黑土无机磷的形态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兴度  张俊民  徐强 《土壤》1991,23(2):92-95
本文按顾益初、蒋柏藩的方法对砂姜黑土中无机磷的形态进行了区分,研究了各形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除Ca10-P外,其它形态的无机磷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从而否定了关于石灰性土壤中Ca-P都是无效的传统概念。  相似文献   

8.
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棕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土壤磷有效性差、磷肥利用率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生物炭作为新型土壤改良剂,其独特的理化性质会影响磷素形态及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分析连续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对棕壤不同形态磷素含量及变化规律,探讨各形态磷对棕壤磷素有效性的贡献,以期明确生物炭对棕壤磷素有效性的作用,为其合理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连续5年增施生物炭的玉米连作棕壤,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氮磷钾(NPK )、1.5 t/hm2生物炭 + 氮磷钾(C1NPK)、3 t/hm2生物炭 + 氮磷钾(C2NPK) 和6 t/hm2生物炭 + 氮磷钾(C3NPK),采用蒋柏藩、顾益初土壤无机磷分级、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级方法测定不同形态磷含量,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配施化肥对棕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连续5年施用生物炭可显著提高棕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及磷活化系数;明显提高了棕壤Ca2-P、Ca8-P、Al-P、Fe-P、LOP(活性有机磷)、MLOP(中活性有机磷) 含量,降低了MROP(中稳性有机磷) 含量;在磷组分中,MLOP、O-P分别占棕壤有机磷、无机磷比例最大,为64.32%、28.43%。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Ca2-P、Ca8-P占无机磷比例;Al-P与有效磷含量相关系数最大为0.945,LOP、Al-P、MROP对有效磷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318、0.285、–0.261;Al-P、HROP(高稳性有机磷) 对有效磷的决策系数分别为0.295和–0.130,是棕壤有效磷的主要决策因子和主要限制因子。【结论】施用生物炭可以促进棕壤磷素积累并提高其活性;施用生物炭条件下,Al-P、LOP是棕壤磷素的活跃组分,提高Al-P含量、限制HROP含量是生物炭提高棕壤磷素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小麦和玉米轮作的基础上,通过单施化肥以及化肥与其它有机肥料的配合使用,研究不同施肥对河西灌漠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分级体系[1],对22年有机肥与化肥定位试验中的耕层土壤无机磷组成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Ca-P占无机磷绝大多数,在耕层占71.0%。无机磷各形态含量排列顺序为:Ca10-PO-PFe-PCa8-PCa2-PAl-P。与不施肥处理比较,除N处理外各处理均可增加耕层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同时显示厩肥处理对土壤无机磷库的贡献大,可显著增加总无机磷含量。N处理的耕层土壤中,作为土壤有效磷源的Ca2-P、Ca8-P、Al-P含量比对照CK还低。比较2003年与2006年耕层数据,Ca10-P在试验各处理均略有下降,且下降幅度相近。Ca8-P、Ca2-P、Al-P含量除在CK、N处理下降外,在其余处理时均有增加;O-P除在CK处理下降外,在其余处理时也均有增加;Fe-P除在CK、N处理中下降外在M、MN处理时也有小幅度下降,在加磷的处理中均增加。  相似文献   

10.
施磷对滨海盐土无机磷组分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土壤无机磷组分测定方法,在50d的培养过程中对滨海盐土的各无机磷组分进行了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施入盐土中的无机磷在短期内主要增加土壤中的Ca2-P和Ca8-P的含量,而对A1-P、Fe-P和O-P的影响较小;施入盐土的无机磷首先转化成Ca2-P,然后再向Ca8-P、Ca10-P、Al-P、Fe-P和O-P转化;培养过程中,水分和温度的有利条件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强了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固定。  相似文献   

11.
连续施磷条件下渗育性水稻土无机磷土层分布及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不同无机磷形态在015.cm、1530.cm和3045.cm土层的分布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中的无机磷以Ca-P为主,其中Ca10-P含量最高。无论施肥与否,各土层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都是Ca10-PO-P、Fe-PAl-P、Ca2-P、Ca8-P。3年定位施磷后,随施磷量增大表层(015.cm)土壤中总磷、Olsen磷、无机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显著增加,而1530.cm和3045.cm土层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增加相对较小。土壤中总磷、无机磷和Olsen磷在土壤剖面中向下移动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其移动性呈Olsen磷无机磷总磷。植物有效无机磷源(Ca2-P、Ca8-P、Al-P)的下移比植物无效或缓效无机磷源(Ca10-P、Fe-P、O-P)的下移更明显。Olsen磷与土壤各层中的Ca2-P、Ca8-P、Al-P的相关性要比Fe-P、O-P和Ca10-P更大。  相似文献   

12.
成瑞喜  刘景福  徐芳森 《土壤》1995,27(5):225-228,268
用张守敬S.C.Jackson提出的无机磷分级体系和蒋柏藩等新近改进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方法,对棕红壤和黄棕壤无机磷分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棕红壤和黄棕壤施用过磷酸钙和磷矿粉肥前后无机磷形态的转化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磷素形态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典型黑土区未经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Hedley分级方法,研究了0~190 cm土壤剖面中不同磷素形态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开垦干扰黑土土壤剖面有机磷含量高于无机磷,不同形态磷素含量以中活性有机磷Na OH-Po比重较大,占土壤全磷总量的50.78%,而活性磷H2O-Pi、Na HCO3-P含量及分别占土壤全磷总量的比重较低;垂直空间上,土壤各磷素形态含量以0~10 cm土层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P0.05),并且除Na OH-Po除外,其他磷组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0~70 cm土层范围内逐渐降低,之后先增加后下降的一致性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形态磷素与土壤有效磷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均可以作为植物吸收利用磷素的重要来源,其中Na HCO3-Pi、Na OH-Pi和Na OH-Po对有效磷的贡献较大。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磷素有效性评价提供本底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本文应用蒋柏藩和顾益初(1989)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方法,对我国北方主要的石灰性土类进行了无机磷形态分级的研究,并对其有效性作出了初步评价。供试的甘肃、陕西和河南的16种土壤的无机磷形态的分布情况为:Ca2-P平均占无机磷总量的1.34%,Ca-P占9.91%,Al-P占4.27%,Fe-P占4.40%,O-P占10.9%,Ca10-P占69.1%。生物试验的结果表明:Ca2-P型的磷酸盐是最有效的,也是作物磷素营养的主要来源;Ca8-P、Al-P和Fe-P可以作为缓效磷源;Ca10-P和O-P只是一种潜在磷源。本研究为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的研究和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实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早地和水田不同无机磷形态在表层和剖面的分布及其对有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旱地和水田不同处理无机磷形态均是以Ca10-P为主.整体上来看,各土层中不同无机磷形态的含量是Ca10-P>O-P,Fe-P>Cas-P,Al-P,Ca2-P.土柱模拟实验后,旱地和水田Ca2-P,Ca8-P,Al-P和Fe-P的含量都是相同水分情况下添加有机质的处理大于未添加有机质的,水分不同有机质相同时为淹水处理的含量大于湿润处理,但有机质相同时,淹水处理更利于Ca10-P和O-P向易溶性磷转化,添加有机质也会增加其含量;土壤剖面变化表现在:Ca2-P,Ca8-P和Al-P 3种形态存在底部累积现象.而Fe-P,Ca10-P和O-P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az-P,Ca8-P是旱地和水田有效磷的主要磷源,与水分显著相关的Fe-P在淹水后含量增加,也成为重要的磷源.  相似文献   

16.
豫北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王新民  王卫华  侯彦林 《土壤》2004,36(2):173-176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P分级方法研究了豫北褐土多年棚龄蔬菜保护地土壤P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0 ~ 20cm土层全P、无机P、有机P、Olsen-P的含量分别为:1385.6 ~ 2896.5、1097.1 ~ 2365.7、270.0 ~ 606.9、109.8 ~ 302.4 mg/kg,Ca2-P、Ca8-P、Al-P、Fe-P、O-P、Ca10-P分别占无机P的百分比平均为:12.5 %、37.2 %、10.8 %、5.8 %、13.3 %、20.5 %,Olsen-P占全P的百分比高达4 % ~ 15 %,平均为10.6 %;土壤各形态P素主要积累在0 ~ 2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全P、有机P、Olsen-P、各形态无机P均减少。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下我国典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NPK)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观测了我国6种典型农田土壤-红壤、紫色土、潮土、塿土、灰漠土和黑土15年长期施肥土壤无机磷形态和Olsen-P含量的变化。NPKM能比NPK更显著地增加土壤中全磷含量;能显著提高土壤Ca2-P的含量,在塿土中其提高量是NPK处理的4.07倍。施肥主要是增加了Ca8-P、Al-P和Fe-P含量,红壤Al-P、Fe-P增加量最大,分别达到237.7 mg kg-1和277.7 mg kg-1;NPKM对增加土壤Olsen-P含量的效果更加显著,在黑土和红壤中,其含量分别高达121.4 mg kg-1和98.4 mg kg-1;塿土和黑土Olsen-P含量比试验开始时分别增加了18.4和9.1倍。化肥有机肥配施对增加无机磷各组分和速效磷含量效果显著,主要增加Ca8-P、Al-P和Fe-P等活性较高的无机磷,黑土和红壤中Olsen-P含量达到较高水平,Ca8-P、Al-P或Fe-P为Olsen-P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18.
潜育化作用对水稻土磷素形态与供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世俭  马毅杰 《土壤通报》2002,33(4):275-277
本文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几个不同潜育度水稻土剖面的磷素状况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并用张守敬—Jakson无机磷分级法做无机磷分级。结果表明 ,土壤潜育化程度对土壤全磷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土壤潜育化程度加重 ,无机磷中的O—P含量有增加趋势 ,其占土壤无机磷的百分数增大 ;土壤有机磷也随之增加 ;但有效磷含量减少。潜育化状况对土壤磷素形态与有效性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和还原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湖后不同植被群落湿地土壤剖面磷素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包先明  崔宏 《土壤》2019,51(1):25-31
对菜子湖退耕还湖区不同植被群落(苔草、芦苇和酸模)下湿地剖面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分析了土壤剖面有机磷(orP)、无机磷(inP)及无机磷组分铝磷(Al-P)、铁磷(Fe-P)、闭蓄态磷(O-P)和钙磷(Ca-P)的含量,探讨了植被群落对退化湿地生态恢复后土壤剖面磷素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磷素以无机磷为主(301.94~645.17mg/kg)占全磷含量的52.59%~84.64%;除酸模群落下0~6cm土层外,土壤剖面有机磷含量范围为78.40~254.27 mg/kg。土壤剖面无机磷组分以钙磷和铁磷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29.67%~67.58%和21.90%~52.29%。除酸模群落下0~6 cm土层外,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无机磷含量均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而有机磷含量则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先急剧降低后逐渐升高;土壤铝磷和铁磷含量总体上均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除酸模群落下0~6 cm土层土壤闭蓄态磷外,其他土壤剖面闭蓄态磷和钙磷含量总体均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升高。研究区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铝磷、铁磷和有机磷存在表聚现象,酸模群落下土壤剖面表现最为显著。研究区植物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是磷素形态转化和表聚的驱动力,而钙磷是各形态磷表聚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杨凌地区大棚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杨凌地区不同年限大棚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及无机磷的空间分布状况,采用蒋-顾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方法.对大棚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分布特性以及无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呈现出在表层(0-10 cm)强烈富集,向下剧减的垂直分布特征,大棚土壤的磷素以无机磷为主,Ca-P含量占无机磷含量的73.61%~77.11%,平均74.99%,大棚土壤0-40 cm土层中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大体也表现Ca-P含量(Ca10-P、Cas-P)高于其他形态的磷;大棚土壤无机磷含量高于露天菜地,但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大棚土壤栽培年限的延长,Ca-P在无机磷组分中始终占主导地位,Ca10-P、Ca8-P、Ca2-P等无机磷组分的含量顺序及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不变,保持耕层各形态磷的平衡,无机磷组分的形态分布及比例分配并没有随棚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与露天土壤相比,大棚种植的环境提高了Ca8-P、Ca2-P在无机磷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土壤中磷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