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促成了中国家庭"以子女为中心""以学习成绩为中心"的教育观。"两个中心"教育观叠加实践带来的危害,导致青少年身心受损、家庭负担加重、家庭关系深受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教育内卷化和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为消解这些危害,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应从思想层面加以教育引导和具体规范,切实均衡教育资源和落实"双减"政策,不断改革完善现行课程评价机制,转变现代家庭的生养观念,高度重视子女的家教家风建设。  相似文献   

2.
家风又称门风,是家族或家庭的传统作风,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代表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家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家风的内容及其丰富,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还包括为政的处事原则等。我国传统家风对现代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2021,(8):47-48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沃土。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鉴别力不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用优秀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占领乡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鲜活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一、注重传承优秀的家训、家教、家风,带动形成良好的村风乡风家教和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家庭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通俗说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家家户户流传下来的道德风尚和家教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因此,从家风建设着手推进乡镇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意义重大。1.乡镇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所面临的挑战(1)乡镇居民的参与度不够高乡镇社区没有将社会主义核  相似文献   

5.
家风家教在新的时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今,发扬家风家教对现代人的教育功能越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晚年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问题。马卡连柯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通过家庭生活制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家风;从身边小事做起,重视细节;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严慈、奖惩结合等。马卡连柯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启示:重视家庭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及早实施;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等。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01,(1)
许多资料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而和谐的家庭气氛又当如何去营造呢?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应当互相依恋、互相赞赏,在困难面前互帽激励、互相支持;成员之间充分沟通,彼此谅解扶助,妥善解决感情以及情绪方面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探索互相协调和互相支持的途径;在人生观、价值观,以  相似文献   

8.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近年来,合水县立足县域实际,把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有机结合,不断秉承、创新、完善家风建设模式,家风建设初显成效,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分析了合水县推进优良家风建设的模式和家风传承及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勿蹈家教误区──让孩子多经受些挫折好李朝孩子的父母是子女第一任理想的和无可推脱的“教师”。亲子问存在黄天然血缘关系,它给施教带来了方便条件。就是已经人学的孩子,每天仍有近2/3的时问在家中度过。家庭烙印对孩子一生可谓影响甚大.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莫...  相似文献   

10.
方丽 《新农村》2012,(10):49-50
家庭环境一般包括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行为等因素。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开始于家庭,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受,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子女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张吉先 《新农村》2022,(1):52-55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2019年,浙江省通过《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定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定位.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标志着家庭教育由传统"家...  相似文献   

12.
<正>华容东境,洞庭湖畔,七女峰下,这里崇德尚善、以德载物,这里重教崇育、以文化人,这里友邻相助、以和为美,这就是第三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村——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正如莲花般散发着乡风文明的“清香”。关注母亲,让家风“树”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建设作为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莲花堰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点睛之笔。莲花堰村紧扣“母亲”这个家庭中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位,家风关乎乡风、民风。新农村家风建设要助力乡村振战略实施,推进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面对当前存在的传承家风的载体缺失、家庭功能发挥失衡和家庭结构残缺化、小型化等问题,必须继承并重塑家规家训,干部与乡贤以身作则,家庭、学校与社会互相配合,为优良家风建设提供载体、树立典范和凝聚合力。  相似文献   

14.
张远桃 《新农村》2009,(2):31-31
家长在为孩子的营养状况、身体发育操心的同时,应该注意并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1.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了能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健康地发育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廉洁文化基因的赓续与传承。建设廉洁文化是构建农业科研单位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之义。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农业科研单位廉洁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思考,从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家风家教、整合文化资源和加强监督4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丰富农业科研单位建设廉洁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关乎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关乎国家的发展稳定大局。当前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建设氛围、建设内容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家庭是农村社会的最小单元,优良家风建设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优良家风能为乡村文化振兴培训人才队伍、烘托和谐氛围、提供良好载体,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家风建设融入德育教育、将优秀家风楷模作为鼓励样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家风建设,充分挖掘优良家风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优良家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01,(4)
在一次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上,有个家庭的教育很有特色。这个家庭常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孩子礼让恭谦,先人后己;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教孩子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给孩子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教孩子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给孩子讲“映雪夜读”的故事,教孩子勤奋刻苦,努力钻研。这种家教方法,始终贯穿了一个“德”字。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34-236
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织,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家园,家风是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围的集中体现,优秀家风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内在驱动力。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建设中面临主体缺失、物质载体流失、内容消失等问题;优秀家风能够以情感呼唤乡村建设主体的回归,以价值导向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以柔性力量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寻增进乡村建设凝聚力的优秀家风文化建设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家风乡风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一、良好家风乡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二、良好家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三、良好家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变革、价值体系重构使得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不少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本文分析了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家庭教育环境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家庭经济状况等。并提出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一些建议:民主的家庭氛围;务实的家庭作风;乐观的家庭情趣;健康的情感教育;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