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分析农村失独家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进行了研究,提出应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帮助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重建社会关系并整合社会资源,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社会救助,重斯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81-182
失独家庭是自1982年推行独生子女生育政策以来出现的特殊群体,失独父母大多50岁左右,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他们的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助政策,但这些政策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失独家庭生活困境问题的解决。文章对这些扶助政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加,由于独生子女突发疾病或意外性事件离世,使得失独老人群体增加。失独老人大多数年龄在50周岁以上,他们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阐述失独老人基本情况,探究失独老人经济来源少、精神世界缺乏、医疗救助水平低、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和养老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更加合理解决保障失独老人养老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焦点对准到计划生育国策带来的后遗症问题上,农村失独家庭也自然引来了较多的关注,但当前对农村失独家庭的研究还较少,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成体系。结合社会工作的增权理论,转变以往的改善农村失独家庭从政府、社会团体支持的角度,从失独家庭自身能力的培养等角度入手,为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的改善提供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黄昕  王伊婷 《吉林农业》2015,(4):122-124
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唯一的子女遭遇意外或重大疾病离世从而成为"失独家庭",在遭受丧子打击的同时,养老问题将成为失独家庭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现状及困境,通过借鉴国外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提出从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建立社区帮扶机制、成立社区养老基金、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构建我国农村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6.
失独家庭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1983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各种意外或自然灾害导致他们唯一的孩子过早地离开人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了解社会在经济、养老、医疗等方面给予他们的救助制度,在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应当寻求更广层面的帮扶对策,比如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帮助失独家庭建立互助合作支持机制,达成自我帮扶和救助,构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失独老人"数量快速增长,其养老保障问题已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目前,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存在保障资金不足、权益受损、老而无依等问题。本文将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运用于农村"失独老人"养老保障研究,认为有效解决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需要同时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社会的调节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大作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尤其是失独家庭数量的快速增长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学术界对失独家庭的研究涉及到失独家庭现状、目前的困境、帮扶的对策等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失独家庭的状况进行综述,对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研究的不足,为以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通过运用和强化农村中蕴藏的丰富社会资本,在社会化养老现阶段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对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62-164
不同的失独家庭对经济扶持、精神慰藉、日常照料以及医疗保障等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目前针对失独家庭普惠制扶助模式容易导致供给与失独家庭需求之间的错位。因此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依托政府+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市场等差异化养老供给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更趋弱化,而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广大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急需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探索C社区和四工联动模式,以社会工作视角探讨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并分析C社区在引入"四工联动"模式后的实效性,为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12.
管鹏 《河南农业》2016,(32):4-6
关于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基本状况,本文从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的养老保障措施入手,分析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真实水平,分别从经济保障水平、精神保障水平、日常生活照护水平三方面了解农村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真实状况,为政府提升失独家庭养老保障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失独群体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这一群体养老问题的凸显,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了专家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失独养老的概念、困境以及对策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出了失独老人主要面临的两大困境:经济、健康,并提出了政府健全制度完善法律,社会组织协同各方合作,社区主动帮扶,市场提供经济援助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失独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记者从2015年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江西省继续为失独家庭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提高失独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补助标准,并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纳入补助范围。再生育技术服务每疗程补助标准上限市、县级提高到3500元,省级提高到6000元,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的失独家庭最高可补助8万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改善家庭中的因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法对吉林农业大学1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性别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心理健康以及学业成就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成就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均与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呈显著性相关。结论家庭气氛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是否为独生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成就也有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开始,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逐渐进入一个生育高峰。未来十年里,由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达到上千万,并将成为家庭结构主体。由于这些家庭主要分布在城市。农村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预见,“独生父母”家庭的生育抉择将大大影响城市人口生育率。  相似文献   

17.
处于发展初期的家庭寄养模式存在诸多困境和局限,恰当的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运用专业的方法、理念、价值可以帮助失依儿童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构建寄养儿童、寄养家庭和儿童福利机构三方之间的良好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农村中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父母养育方式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西101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农村男中学生在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显著低于农村女生,但主观支持却显著高于农村女生;独生子女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主观支持却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具有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拒绝与否认.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圣义  许昌浩  王力维 《百姓》2006,(11):59-61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把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基本国策,从此独生子女成为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时至今日,这些被称为“80后”的独生子女已达9000万人,因为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涉及婚育年龄的独生子女,所以有些地方简称他们为“独一代”,又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特殊  相似文献   

20.
《百姓》2003,(2)
“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成了“小皇帝”和”小皇女”,父母,爷爷奶奶辈没完没了给物给钱,有的孩子花尽了父母的一生积蓄,还嫌弃父母给得少。我一直在思索:现代家庭的物质条件要大大好于过去的家庭,为什么父母养育一个孩子还不堪负荷呢?怎样教育孩子做人和自立,是个社会和家庭都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直到我耳濡目睹了西方人的育儿经,才悟出了其中的一点道理。温哥华机场的爬行娃 2000年元月的一天,我搭乘一架加航班机由北京飞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因两地没有直航,要在温哥华转机。候机室宽敞明亮,鲜花簇拥,乐曲悦耳,质地良好的花色地毯上放着一排排皮沙发。由于太疲惫,我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