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短时强降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天气的发生对农业生产、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由于暴雨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鉴于此,针对地区进行气候暴雨研究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气象学者针对暴雨监测预警系统、物理量诊断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下面文章将以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等为依据,对2016年7月间发生在讷河市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探讨,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已为今后暴雨预警系统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黎成超  荣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8,(5):166-168,226
分析了1986—2016年云南省暴雨日和2009—2016年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云南省暴雨日数呈现出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大值区集中在滇南地区;云南省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大体上有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大的趋势,其中,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东的局部地区;云南省年暴雨日数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不显著;短时强降水次数呈现波动中显著减少的趋势。云南省暴雨和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云南的雨季(5—10月),其中7月出现暴雨的日数最多,而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段呈现出了2个波峰状,其中18:00出现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004—2014年海东市短时强降水、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互助县南门峡水库流量及现时水位的影响,提高对海东市汛期水库安全运行的短时强降水、大到暴雨过程预报服务能力,为海东市水库安全渡汛和抢险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据蓟县2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以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满意度和效益为基本评估对象,以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为基本方法,对气象服务调查内容和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和客观评估分析。结果发现,暴雨或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时效、预测的准确性和气象预警覆盖率是地质灾害关注最高的气象信息;对目前气象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程度达88%,手机短信以其传输便捷、迅速等优势仍然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希望从气象部门获得相应的气象预报预警、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服务。  相似文献   

5.
依据蓟县2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以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需求、满意度和效益为基本评估对象,以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为基本方法,对气象服务调查内容和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和客观评估分析。结果发现,暴雨或短时强降水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的时效、预测的准确性和气象预警覆盖率是地质灾害关注最高的气象信息;对目前气象服务满意和基本满意程度达88%,手机短信以其传输便捷、迅速等优势仍然成为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并希望从气象部门获得相应的气象预报预警、灾害易发区自动雨量监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短时强降水具有时间短,雨强大,局地性强的特点,做好短时强降水研究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发生在夏季,本文选用阜新地区2个常规自动站及59个加密自动站2009~2016年5~10月观测到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对阜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旬变化、日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环流特征进行了天气分型,从中寻找预报员预报着眼点和气象服务的关键点,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8月16—17日营口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冷涡和低层低涡辐合系统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较大的K指数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指标;中尺度的抬升运动是区别于局地性暴雨与区域性暴雨的重要原因;第一阶段强降水过程中不稳定能量较好,而第二阶段强降水过程中动力抬升条件较好。从雷达图来看,强回波的列车效应造成了此次短时强降水;2个阶段的短时强降水都伴随着中低层的强辐合和深厚的水汽含量。  相似文献   

8.
8月7日葫芦岛地区局地大暴雨漏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丽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04-14507
暴雨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长久以来区域性暴雨被广泛关注和研究,预报能力明显提高。对天气尺度下突发中小尺度的短时强降水来说,虽然有预报理论基础,但由于观测网点(特别是高空观测网点)和观测时间的稀疏,预报难度较大。2007年8月7日早晨到夜间,葫芦岛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区过程累计雨量超过50mm,少数乡镇雨量超过100mm。这次降水过程是在天气尺度降水的前提下,出现了中小尺度的短时强降水,通过乡镇自动站降水记录分析,这次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出现时间不一致等特点,预报难度大,因此造成这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漏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WRF模式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性质降水的预报能力。[方法]基于西安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实况数据、Micaps观测资料、WRF实时预报数据,采用西安市气象台业务化运行的WRFV3.1对2011年7月21日和8月15日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9月5~6日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在暴雨预报中,模式对暴雨雨带走向、落区、强度、强降雨中心位置以及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段均与实况基本吻合,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暴雨中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的演变;在短时局地强降水中,模式对于降水的落区、发生时间有较为准确的预报,预报时效可达24~36 h。[结论]WRF模式能够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类型降水进行预报,为气象服务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支持。  相似文献   

10.
刘丽芳 《北京农业》2016,(4):142-143
针对江西省万安县2014年6月17-22日的连续强降水及暴雨过程,充分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气象资料来分析和评估此次连续强降水及暴雨灾害的特点及影响,并总结好工作经验,寻找存在不足和今后工作思路,为今后的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利用瀛汶河流域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14年5~9月份的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该流域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总结出了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信息。结果表明,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地性强,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从西南部平原到东北部山区呈递增趋势。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年际频次变化大,集中出现在7~8月份,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该流域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明显,一日中有傍晚和清晨两个峰值,夜雨特征突出。流域内山区的短时强降水多在午后到夜间形成,且频次多,强度大;平原区多在夜间和早晨形成,频次少,强度小,山区傍晚的短时强降水峰值比平原提前1 h。由强对流系统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高空冷空气、低层暖湿输送等热力条件较好,持续时间短;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好,持续时间长,容易诱发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2016年7月19—20日巨野县暴雨天气过程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6年7月19—20日,山东省巨野县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巨野县气象局高度重视此次强降水气象服务,密切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实地调查,加强相关部门联动应对,为生产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气象保障服务。本文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基本情况、造成的灾害及影响,总结气象预报服务情况及服务效益,以期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的研究对控制地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在诸多气候灾害中,强降水暴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针对现阶段暴雨检测系统、预警系统的安装现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为今后预防强降水暴雨气候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区域气象站和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4次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利用NCEP资料进一步分析了西南急流对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且后半夜(02:00~08:00)居多;短时强降水高发区分别位于洪湖、咸宁、黄冈一线,鹤峰以及潜江、仙桃至蔡甸一线,3小时雨量≥100 mm区域主要出现在荆州南部、潜江附近和咸宁南部;4次暴雨过程均有低空西南急流相配合,急流核主要位于江西和湖南,当急流核中心位置偏东时(江西省内),有利于湖北省出现大范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
杜莉丽  李文高  吴林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437-11439
2013年7月陕西延安连续出现5次强降水过程,区域平均降水量是常年同期降水量的近4倍,为延安历史阶段降雨量最多,持续暴雨引发滑塌灾害多点频发,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大批革命旧址及珍贵文物受损和严重经济损失.在此对延安7月暴雨过程中的降水特征、致灾成因、预报预警等服务情况进行了剖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多、累计雨量大、短时降雨强是致灾的主要气象条件;当地地表土质疏松,黄土层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弱,居民靠山居住等是主要孕灾条件;在此次暴雨灾害防御中,气象部门预报预警服务及时准确,各级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及群众自救挽救了大量人员生命及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9,(10):91-93
短时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是葫芦岛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对1988~2017年葫芦岛市4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葫芦岛、绥中、兴城和建昌)和2012年7月以来区域自动站的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的葫芦岛、绥中和兴城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位于西部山区的建昌多,而沿海地区以位于南部的绥中稍多,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最多出现在午后和前半夜,区域自动站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月,8月和6月次之,5月和9月偶尔有之,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段与国家站的分布基本一致;葫芦岛市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高空冷涡型、高空槽型、高空低涡型和低空切变线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东辽县2016年7月21-22日、25-26日连续两场暴雨天气服务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两场暴雨天气间隔时间短、强降水落区重复。这两场暴雨做到了准确、及时、快速、周密的气象服务和各部门联动,没有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富平县1973—201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富平县的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气温逐年上升明显、年降水量下降、年日照时数下降、年无霜期天数增加、结冰期缩短、区域性强降水明显;干旱、短时大风、暴雨、冰雹、低温冻害、区域性强降水等气象灾害对富平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为此,根据气候变化规律提供针对性建议,以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富平县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2014年7月3—5日咸宁市强降水引发的灾情及对辽宁省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介绍了相关部门对此次强降水天气所做的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情况、社会反馈情况,并从经验、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3个方面对此暴雨天气过程气象服务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图像识别等方法分析了景德镇市2020 年7 月7-8 日的连续特大暴雨过程。主要结论有:本轮强降水的强度48 小时累积雨量超过70 年一遇,浮梁县的部分地区降水强度达百年一遇。具备强降水范围大,昌江流域、乐安河流域同时超警;短时雨强特别大,3~6 小时之内即可致灾;雨带在浮梁中北部徘徊、南北摆动,移动缓慢等特点。与7 月2 日开始的强降水过程之间无明显间歇,导致一周之内昌江流域出现4 次编号洪水。气象部门对强降水过程从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均做出了准确的预估,但对于强降水的强度、持续时间估计不足,精准度仍有待提高。这些均为今后继续做好汛期气象服务提供了样本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