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有效降低干旱胁迫的危害,而且有助增强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针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合理灌溉,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光合效应、养分吸收积累、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在小麦节水灌溉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环节,试图为我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2.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相同灌水量处理间比较,至成熟期灌溉3水的W2A、W2B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干物质积累量最多的W2A并未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于拔节期或孕穗期初次灌水的4个处理W1B、W1C、W2B、W2C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起身期初次灌水的处理W1A、W2A,但W1B、W1C、W2B、W2C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初次灌水并结合追肥,开花期再灌水,总灌水量为120 mm的W1B为最优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3.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灌水量和灌溉时期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灌溉要因地区、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而异,确定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总灌水量,选择合适的灌溉时期,同时还要配施一定数量的肥料。并进一步指出灌溉还应以节约水资源为目标,实行节水灌溉。  相似文献   

4.
高产麦田,在无田间及外界条件差异、底墒充足、每次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灌水次数试验,对其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水分范围内,随着灌水次数增加,产量增加,超过这个最适灌水次数,灌水次数再增加,产量下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即高产麦田灌三次水最佳,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  相似文献   

5.
灌水次数和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水的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补充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灌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河南省黄褐土区,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补充灌水量(0、450、900、1350 m3/hm2)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补灌水处理土壤水分亏缺比较严重,20~40 cm是土壤含水量的低谷区,其次是40~60 cm层次;合理补灌可以改善小麦群体动态,成穗数较对照增加1.65万~69.9万穗/hm2,单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产条件下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对籽粒蛋白质进行分离量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提高,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降低。减少灌水量,促进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提高小麦在0~100 cm各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降低农田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实现节水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的处理在两年度生长季均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率;在2004-2005年生长季W1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在2005-2006年生长季W'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3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W'1处理。水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2004-2005年生长季,与W2处理相比,W1处理的籽粒醇溶蛋白含量降低,HMW-GS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延长,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籽粒品质的改善。在2005-2006年生长季,随灌水量增加,籽粒HMW-GS含量、谷蛋白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是兼顾节水、高产、优质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小麦7种不同的灌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组合产量的差异、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小麦生长性状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灌开花水和返青水增产效果最好,进行相应时期的灌溉可以分别增产60 kg/亩和28 kg/亩。灌冬水和灌浆水呈现负效应,灌冬水亩减产6 kg,灌灌浆水亩减产14 kg。保苗水10 mm的灌水量可产生32 kg/亩的产量效益,增产7%,效益极为显著。研究表明,水分消耗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水分消耗与灌水量呈曲线型正相关;水分消耗平均484.7 mm,水分效益平均0.98 kg/mm·mu,基本在适宜的范围。研究表明,灌溉水增量效益不高的原因是,有大部分用在了补充土壤水分的存量上。根据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和产量变化趋势确定了3个指标,一是小麦耗水高限为500 mm/亩,二是最迟的灌水期要在成熟前10天,三是厚土层小麦消耗水范围要在200 cm的土体。  相似文献   

9.
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群体逐渐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增加;在灌水量达到90 mm时,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而超过90 mm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灌水量达到120 mm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10.
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高产、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石418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耗水强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①随灌水次数增多、灌水量增加,麦田总耗水量增大,土壤水消耗量减少;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耗水强度的变化与阶段水分供应量有关,供水量越大,耗水强度也越大;②拔节水可以大幅度提高亩穗数,而孕穗、扬花和灌浆水对小麦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小麦节水灌溉应掌握“前轻后重”或“前控后促”,生产上应重点保证关键水,以拔节、扬花和灌浆3个时期灌水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指导京郊小麦种植户春季科学灌水,实现节水高效生产,开展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越冬前灌水50 m3,保苗安全越冬的基础上,春季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显著性影响,灌水处理对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大,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的千粒重影响不大。春季不同生育时期灌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趋势为W4>W1>W2>W3,各处理间达5%差异显著性,以拔节期灌水的处理W4产量因素较协调,产量最高,为518.1 kg/亩,分别较W1、W2和W3亩增产5.9%、6.7%和8.3%。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干旱棚,采用人为控制、定期限量供水的方法对冬小麦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底熵水、封冻水和返青水充足,籽粒产量、亩穗数等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杂交种吉祥1号为材料,在甘肃武威凉州区连续两年研究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2年和2013年玉米生育期降水128.2 mm和98.1 mm条件下,灌水量由480 mm下降到210 mm减少56.2%,两年平均种子产量降低41.6%,每增加1 mm灌水种子产量增加14.05 kg·hm-2,同480 mm高水分处理相比,360、330 mm的中等水分处理减产0.47%~8.26%、8.66%~24.90%。不同时期的灌水效应差异很大,母本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中后期少灌水的减产效应大小为:三个时期减少灌水>两个时期减少灌水>一个时期减少灌水,一次60 mm灌水在母本吐丝期要比大喇叭口期、灌浆中期减产6.5%、7.2%,一次30 mm灌水相应减产11.2%、8.5%。无论试验年份如何,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而提高,但较高WUE并未在高水分产量最高的处理,而在中等水分处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WUE和灌水效率(IWUE)变化与产量变化相一致,灌水减少若发生在母本吐丝期均降低了WUEIWUE,发生在灌浆中期、大喇叭口期却相反。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效率,生育期灌水量减少25%~30%并不降低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母本吐丝期对灌水最敏感,节水应在母本吐丝以前或灌浆中后期进行,以达到节水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干旱棚,采用人为控制,定期限量供水的方法对冬小麦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于关重要,底墒水,封冻水和返有水充足,籽粒产量,亩穗数等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针对小麦早春灌水较早的现象,以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早春起身期、拔节期灌第1水和全生育期不灌水3个处理,研究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相比,起身期和拔节期灌水分别增加耗水量16.77%和14.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13%和19.38%,显著增加了成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早春灌水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效应以拔节期灌水高于起身期灌水,分别提高5.52%和29.6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因此,适时延迟灌早春第1水,能够改善小麦耗水特性、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制种黄瓜合理的灌溉制度,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制种黄瓜生长及种子产量对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响应。试验共设2个控水时期(5~6片叶到黄瓜授粉前,授粉后到拉秧),每个控水期分4个灌溉水平,结果表明,制种黄瓜不同生育期对水分供应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授粉前是响应水分亏缺的敏感期,本试验中,与对照处理相比,在授粉前灌溉总量减少6.5%~12.9%,但会导致种子产量减少82.0%~95.7%,灌溉水利用率减少80.8%~95.1%;授粉后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减弱;无论在授粉前还是授粉后增加灌水量均没有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影响,而使灌溉水利用率有一定的降低。试验得出,当制种黄瓜长至5~6片叶时,在授粉前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2~3 L,灌水间隔4 d,在授粉后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株3 L,灌水间隔2 d,如此可实现制种黄瓜节水丰产。  相似文献   

17.
在连续多年创小麦超高产纪录试验田,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旗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摩尔分数、气孔导度等相关指标,研究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0~300 mm,灌水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的光合特性有显著调节作用;与CK处理相比,灌水可显著提高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使小麦能够保持较好的叶片结构和功能状况,这是小麦获得超高产的基础;随着灌水量增加,超高产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增加,胞间CO2摩尔分数降低,净光合速率提高;至T5处理(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 mm)灌浆期旗叶各项光合指标协调,净光合速率最高,成熟期其产量最高,并达到超高产水平;进一步增加灌水量,小麦旗叶衰老加快,净光合速率降低,产量下降,水分利用率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 mm是超高产麦田适宜的用水方案.  相似文献   

18.
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限量灌水塌实了土壤,促进了小麦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喷发,提高了成穗数,从而提高了产量;配合孕穗期增量灌水小麦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配合拔节期增量灌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次之,且二者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定额灌水与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定额灌水与等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定额灌水与等氨量不同追氮时期对面团流变学特性、蛋白质含量、硬度、沉降值、千粒重均存在明显影响.增加灌水量有助于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蛋白质含量、千粒重、沉降值及容重均以灌拔节水(W1)最好.氮肥用量相同,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基追比按4:6情况下,面团流变学特性表现较好,蛋白质含量、沉降值以及千粒重均明显增加;孕穗期较拔节期追施,综合品质进一步改善.由此可知,拔节期或孕穗期追施氮肥对于进一步改善小麦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超高产麦田(9750 kg/hm2)适宜的灌水时期和数量,深入挖掘超高产麦田的产量潜力,通过在金海种业有限公司小麦超高产实验田设置不同的灌水处理,研究灌水量和灌水期对超高产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对旗叶各衰老指标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灌水通过改善旗叶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持续性,能够明显延缓超高产小麦花后旗叶衰老。与CK处理相比,灌水提高了超高产小麦灌浆期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少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在保证水分利用率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籽粒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灌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各60 mm的T5处理花后旗叶衰老明显延缓,产量达到超高产水平(9923.58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继续增加灌水量,处理T7和T8旗叶SPAD值和LAI降低,POD、SOD和CAT活性增幅不大,在灌浆后期甚至出现下降,穗粒数、千粒重和水分利用率下降显著,籽粒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