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自动化改革以前,各气象台站主要使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误差较大.目前各台站已换上DFC3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等自动化观测设备,该设备可以实时观测和记录日照时数,性能完全满足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该文从台站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周、月日常维护保养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设备状态异常、无数据处理、数据缺测处理等故障排查维修建议,以便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设备结构与原理,例举DFC3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给出排查方法及日常维护措施,旨在为气象台站维护该型设备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在气象中的应用意义、现状及其结构与原理,解析生成的数据文件、日常维护注意事项,指出使用光电式数字日照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今后全面建成无人值守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防灾、减灾及"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日照平行观测数据,对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数据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资料序列差异及出现原因。DFC2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观测灵敏度高,对早、晚日照的临界值处理更准确,记录受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影响小于人工观测,更能排除人为影响,更好的保证观测记录质量。密卷云云层越厚,云高越低,对日照影响越大。当出现一定量以上的低云时,当云移动较快,两种观测记录差别较大;当云移动慢,两种观测记录较吻合。为了更合理应用数据,可以常年进行平行观测,更好地了解资料序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城口县国家一般气象站2019 年3 月到2020 年2 月跨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日 照时数,运用相关性分析及检验等方法,分析自动观测(光电式日照计)和人工观测两种观测方式获取的日照资料差 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DFC2型光电日照计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工作流程,对光电日照计的常见故障进行总结,梳理出日照计故障的解决方法和日常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鄞州国家基本站暗筒式日照计(以下称人工观测)和CSD3自动日照仪(以下称自动观测)的日照时数差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由于阈值不同,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日照时数平均偏多0.35 h,但亦有20.8%的自动观测数值小于人工观测数值。总体来看,自动观测日照时数更加接近世界气象组织(WMO)所要求的测量标准。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日照时数月相对差值在-5%~15%的月份占了86.1%,月总值一致性比较好,但是只有不到35%的逐日日照时数记录差值在±0.1 h内。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局贯彻落实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自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的实施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积极开展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试点和评估,推进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DFC2光电式数字日照计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日照监测设备,具备稳定性强、测量精度高等特性,在各国家级气象台站装备,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深入,装备保障、设备运维对业务人员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本文简单阐述该型仪器的测量原理、安装、校准及日常运维方法,提供合理的保障维护方法及处理。  相似文献   

9.
利用四川5个能见度自动观测站2012年整年数据与人工平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能见度小于3km时,能见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较小,在此能见度范围下人工观测结果小于自动观测结果,能见度自动观测结果可以代替人工观测结果。当能见度为3-10km时,由于观测员自身的视力、习惯以及对“能见”的最远目标物和“不能见”的最近目标物的不明确,导致能见度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结果差异偏大至-1.62km,自动观测结果开始小于人工观测结果。当能见度大于10km时,差异加剧。  相似文献   

10.
王超球  黄琳  韦覃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13-19414
为了比较日照计与总辐射表在测量日照时数上存在的差异,通过对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2009年间暗筒式日照计与总辐射表进行测量所得的日照时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种仪器测量所得的日照时数差异明显,总辐射表测量的日照总时数明显多于暗筒式日照计所测的,且二者的差值有明显的年、月、时的变化规律;分析发现,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总辐射表比暗筒式日照计有更高的灵敏度,相对暗筒式日照计而言,总辐射表测量的数据更客观,虽然测值有一定的差别,但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分析还发现,不同的天气条件也是导致两者差异的原因,一般晴好天气差别较少,多云天气差值较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营口市气象观测站DSG5型降水现象仪平行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应用评估及误差分析,了解降水现象仪观测结果与人工观测记录的差异,给出针对性建议,以供其他气象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国986个台站08时、14时、20时能见度观测数据,对能见度由人工观测转自动观测结果进行差异分析。由分析结果可见,能见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原理的差异是导致观测结果有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全国986个台站能见度数据进行T检验,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 05检验的台占23%;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 01检验的台占29%。  相似文献   

13.
人工日照观测人为操作环节多,对日照记录的准确性带来了潜在的影响。本文讨论了采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来探寻影响日照记录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操作的主要环节通过试验探寻提高日照记录准确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朝阳市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年~2011年五年间的地面自动站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数据,按月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值、降水百分误差,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个别月份差异较大。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时间不统一、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存在差异、观测方式差异等。因此在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站观测数据连续使用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订正。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249-250
利用长沙国家基本气象站人工与自动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差值平均、差值率平均、差值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种不同观测数据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院人工能见度观测值普遍大于自动观测值,其差值、差值率、差值标准差随能见度的增加而增大;人工与自动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吁区间(VV≥10 000 m)最好,达到0.834,域区间(1 000 m≤VV<3 000 m)次之,达到0.776,其他区间相关性较差;自动能见度观测结果配合其他气象要素记录相关视程天气现象(轻雾、霾、雾)有多记现象,分析并给出了出现多记差异的原因,总结给出了前向散射式自动能见度仪在业务应用中的改进建议,为自动能见度资料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服务应用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盖小波  樊新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6-12357,12426
[目的]研究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2001年1~12月自动气象站测量的温度资料与对应时刻的人工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差和差值标准差的方法对平行观测期间自动站的月平均温度及最高、最低温度与对应的人工观测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自动站与人工数据的差异和变化特征,同时通过1990~2009年数据资料序列进行年平均值的显著性检验及分析,探讨了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对温度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结果]平行观测期间的气温资料两者虽有一定差异,但就平均而言,差异都在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内,个别月份差异超出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显著性检验表明,自动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历史资料存在差异,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合并使用时,序列需要做均一检验与订正。[结论]该研究对保证自动站的单轨运行、优化气象地面观测系统、提高气象要素气候序列连续性以及气候统计的可靠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平  邢丽元 《吉林农业》2011,(12):171-171
通过对长春市2010年地面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在平行观测期间的雨量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之间的对比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都在仪器测量误差范围内,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暗筒式日照计是目前气象台站使用的主要日照观测设备。该文从暗筒式日照计的安装与维护、日照纸涂药、记录整理、不正常记录的处理方法以及在计算机中的录入等方面介绍了提高日照记录准确性的措施,以提高日照观测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西平乐县气象局2010年自动站和人工站3个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2种观测数据差异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自动站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种观测数据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自动站与人工站仪器本身的构造不同;观测仪器本身所造成的误差;观测体制(观测时间)上的不同步;人工站存在观测员的读数视差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HYSD1型自动日照计工作原理、硬件连接方式以及供电系统的介绍,提出该设备的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能够作为基层技术保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