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发展背景下的高校职业教育,如今针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技术和慕课、微课等平台的使用。需要教育者意识到开放式自主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本文将开放式自主课程教学模式为着手点,分析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课程,提出自主创新性学习平台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教学是高校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本文试图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探索思政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着力点,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拓展教学新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各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整个学业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当前各高职院校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力度不够、没有成立专业教师队伍、授课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7):339-340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我国金融行业三大领域的银行、证券、保险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随着余额宝、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出现,金融业发展的新领域不断拓展。在此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状况有所改变,因此一直倡导"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势必面临改革和转型。高职院校在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运用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复合思维,培养"互联网+金融"时代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金融技能人才。分析了当前高职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结合"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行业人才新需求,针对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思想阵地的争夺日趋激烈,仅靠传统的文化育人方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多层次文化需求。高职院校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更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实现文化育人的可行道路。立足于蓝墨云班课平台,以读书作为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途径,力求构建线上与线下互动,读书与分享互通的"五个一"读书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有助于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匠人精神、文化传承精神。乡村振兴背景下,设计类教学要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努力培养"一懂两爱"的新时代乡村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及融入是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问题。“生物化学”作为高职院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思政育人能力、思政元素的具体发掘知识点以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探索“生物化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具体融入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其民族自豪感、责任与担当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敬畏生命等价值目标的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越来越被重视,同时也为高职会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具体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相应的提出针对性改革策略,为高职会计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职思政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机制,通过各方协同效应,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这一基本教学目标之下,高校思政课程还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本文从农业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程的意义、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现状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基于“互联网+质量”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强化专门组织的教化培育针对性,创新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途径手段,本文依据山西省高等学校学生群体抽样问卷调查样本,结果显示基于互联网+量质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现状总体较为乐观,但是仍然存在极少数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思想状况不明朗。表明基于互联网+量质变化新业态下大学校园内的青年学生专门组织的针对性教化培育仍然存在薄弱点,应完善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载体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现状农业发展现状,从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健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功能及加强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传统的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高职教育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现代农业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领域的重要革新方向。本文首先对高职会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以及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究,进而从课前准备与自学活动、课堂教学与互动活动以及课后巩固与提升活动三个层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并对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论述,达成了从优化高职会计课堂教学角度推动人才培养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三下乡”是在校大学生参加的一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当前,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还存在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发挥不全面;重视专业技术实践,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经费支持占比较少,实践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需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实践育人内涵;坚持强化制度建设,搭建实践管理平台;坚持校地合作共赢,形成校地友好互动;坚持注重因势利导,深入挖掘红色故事等有效路径,引导高职校大学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5.
从“猪生产”课程的育人目标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探索“猪生产”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责任担当、环保意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肉品安全等思政元素融入“猪生产”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在,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朝着实用型发展。而高职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本论文从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核心、方式、路径、动力、支撑五方面出发,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思路。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及设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期、新经济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现象依然存在,教育亟需改革,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亟需改革。近年来,课程思政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分析研究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显得十分必要。研究发现,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确实存在可行性,二者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相融、互补之处,在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完善、提升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一个学生党员特色思政平台势在必行。通过分析高校在网络场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立足于当代学生党员特征和发展需求,从网络课程建设、互动反馈社区创建、大数据分析及完善网络监管四个方面对学生党员特色思政平台的构建开展了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及学生党员的培养提供参考,以求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阵地,发挥着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创新有特色的思政教学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挖掘课程背后的精神力量,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和学以致用,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通过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深入分析创新课程思政的意义,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深入开发蔬菜栽培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大国意识、民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润物细无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