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小麦赤霉病抗性与若干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开花期,株高,穗长,有效小穗数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敏穗粒数有基因型的显著负相关,与小穗密度有表现型的基因型的极显著正相关,小穗密度对病小穗率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开花期和每穗粒数,小穗密度在11个性状中对病小穗率的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抗病育种的大力开展,对病害抗性的遗传研究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在抗性遗传研究中应用了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并认为水平抗性的遗传一般是多基因控制的。如玉米大斑病和叶锈病减速抗性的遗传、自然界中茎腐病抗性的遗 相似文献
5.
郭天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
本试验用苏麦3号等6个小麦品种的6×6双列杂交F_1,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和Wr/Vr 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并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株高、开花期、小穗密度、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有显著作用,且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苏麦3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病基因和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它与其它品种杂交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病小穗率.杂种F_1赤霉病病小穗率与株高、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和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孢悬液花期接种的方法,在田间研究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与小麦植物形态学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的过氧化物酶的酶谱和酶活力。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赤性与品种的株高、穗长、穗形、小穗着生密度无关,与芒长有不明显的相关性,小麦抗性强弱与穗轴病变长度关系密切,病变长度越小抗力越强。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酶谱有所不同,接种后抗病品种苏麦3号在原8条酶带的基础上新增加1条酶带,但感病品种垦大1号没有增加,仍保持6条酶带。接种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所增强,但抗性品种苏麦3号酶比活力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垦大1号和东农120。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 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来可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分离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各种组学技术的基础上,从全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水平上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以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正> 在小麦高产品种选育中,株高和产量性状是选育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对于株高性状的选育引起了普遍重视,不少育种单位选用矮秆亲本与丰产品种杂交,培育高产矮秆、抗倒伏的品种.但在矮秆选育中,常会出现矮秆与青干、抗病、丰产、早熟等的矛盾;产量性状之间也往往存在着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 赤霉病是我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频率高,为害损失重,是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生产上迫切需要抗病、丰产的品种。这是确保小麦稳产、高产的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选育抗病品种必须通过抗性鉴定,确定品种抗性强弱,筛选出抗源,为育种单位提供抗病亲本和确定新品种推广范围。因此,我所自1974年以来从事小麦品种抗赤霉病鉴定。1983年至1987年承担了全省小麦新品种抗赤霉病鉴定任务。现将五年来鉴定试验汇总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不同品种小麦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抗性,结果表明,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等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58、皖麦32、宁麦16、扬麦12等小麦产量较高。建议在小麦赤霉病重发区,推广种植镇麦8号、扬麦19、扬麦12。 相似文献
16.
17.
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与表型性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苏麦3号×安农2号和望水白×安农8455等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多年的表型性状与抗赤霉病扩展和侵染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年度间,小麦赤霉病侵染和扩展的病小穗率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穗下节间也呈负相关,但相关显著的年份较少;与小穗数在多数情况下无相关性.赤霉病侵染的病小穗率与小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赤霉病抗性相关显著性不稳定.因此,小麦表型性状与赤霉病抗性关系,因试验材料、方法及环境而不尽相同.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将适中的株高、小穗密度和穗长等作为初选性状,实现综合性状协调,有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小麦品种对于赤霉病抗病力的强弱,常因缺乏病害流行的必要环境而得不到预期结果,影响品种抗病性的研究与选育工作.五十年代,原华东农科所首先用土壤表面接种带菌麦粒和花期喷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等方法,进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一直沿用至今.由于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子囊孢子的成熟、释放及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的传播、侵染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以致品种在田间的感病程度(病穗率与病情指数)因年份、播期及品种生育期早迟而有较大差异.尤其在病害特轻的年份,用病穗率、病情指数的标准,难以评定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9.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