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瘤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近的研究,报道了云南瘤牛的分类学位置、产地、分布、习性和形态描述,并探讨了其起源与形成。根据形态特征及细胞遗传学证据,云南瘤牛属于牛亚科Bos indicus,与普通黄牛(Bos taurus)分属不同的种;云南瘤牛产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和西南部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据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云南瘤牛可能起源于云南,云南是中国瘤牛的重要起源地;其形态、习性及性能也作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的序列,以期分析其遗传变异.[方法]通过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比较哺乳动物MSTN基因外显子2之间的同源性,并构建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通过PCR扩增,对PCR产物克隆得到BMY牛MSTN基因exon 2序列为372 bp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牛亚科物种间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在98.7%~100.0%之间,BMY牛、瘤牛、牦牛与大额牛079-gayal(Bos frontalis)的氨基酸序列一致,而日本和牛在第89位发生了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的突变.构建的牛亚科几个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含有瘤牛血统的BMY牛与瘤牛、牦牛的关系较近,且大额牛079-gayal与瘤牛的关系也近,推测大额牛在其形成历史中曾经受过瘤牛的基因渐渗.牛亚科物种的牦牛、大额牛、日本和牛、瘤牛与BMY牛聚为一支,而与水牛的关系较远.人与黑猩猩、猕猴聚为明显的一支.[结论]BMY牛MSTN基因外显子2长度为372 bp,系统聚类分析表明BMY牛含有瘤牛血统和典型的瘤牛特征.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优良瘤牛品种--波罗门牛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生长发育特点和产肉性能,以及其主要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应性,对婆罗门牛成功引种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分析了婆罗门牛疾病发生率,公牛精液品质等。系统地研究了婆罗门牛引入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低纬度、高海拔条件下与云南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4.
巴西瘤牛     
《中国牧业通讯》2005,(7):89-89
巴西的牛群有80%具有瘤牛血统。系统性的谱系记录显示,纯种瘤牛遍布巴西全地。为了达到在全巴西广泛繁殖纯种瘤牛,必需把每一头牛的来源和谱系资料连贯起来,特别是有关牛的家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世系的资料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所有这些资料都经过畜牧试验场的考查证实,畜牧试验场对每一头牛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TR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方法]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选择2个牛Y-STRs位点INRA189和BM861,分析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4头缅甸黄牛公牛的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结果]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2个Y-STR位点可以区分中国黄牛中的普通牛和瘤牛类型,表明中国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4头缅甸黄牛均为瘤牛类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普通牛和瘤牛分布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普通牛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瘤牛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频率较高为63.8%,瘤牛频率为36.2%。[结论]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种父系起源;普通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瘤牛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和瘤牛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6.
云南高峰牛,为云南瘤牛在德宏州辖区内称呼。云南瘤牛是我国黄牛属中一个珍贵的畜种资源,由于瘤牛具有耐湿热、抗蜱能力和抗某些疾病的能力,为近代世界开展黄牛改良中成为欧美各国改良乳牛或肉用牛的重要遗传资源。本文认为不论是物种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通过开发利用造福于社会,都应该注重云南高峰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并以此提出了在德宏州瘤牛集中产区建立与健全保种基地,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选育提高,进一步开展对云南高峰牛形状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为其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婆罗门牛是瘤牛的一种,是一种偏肉用的瘤牛。瘤牛原产于亚洲和非洲。和普通牛十分接近。瘤牛与普通牛可以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有正常的生育能力。瘤牛因为耆甲部有呈瘤状的肌肉组织而得名。婆罗门牛属美洲瘤牛。是在美国育成的新的瘤牛品种。经逐代选择强化了肉用生产性能。婆罗门牛体格高大.头部狭长.这个牛种仍保留着印度瘤牛的特点.耳朵大而下垂、瘤峰高耸.颈垂和脐垂十分发达.前后达成一片垂皮体驱短.四肢长。婆罗门牛的毛色较为复杂.有白、灰、棕、红、黑等颜色.公牛的颈及瘤部多呈黑色。婆罗门牛的公牛体重为800~110…  相似文献   

8.
婆罗门牛是美国育成的一个适应热带、亚热带和炎热干旱地带的肉用瘤牛品种,在其育成过程中使用过的育种材料非常繁杂。1849年首次从印度引进瘤牛与当地的海福特牛进行杂交。1882年,1906年又再次引入印度瘤牛,主要是翁戈牛(Ongle)、康克来其牛(Ka...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中国黄牛Y染色体SNPs的遗传多样性及父系起源,本研究利用PCR-SSCP与测序方法,选择4个牛Y-SNPs位点DDX3Y-7、UTY-19、ZFY-9和ZFY-10,分析了16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284头公牛与缅甸黄牛4头公牛Y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仅发现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表明只有Y2和Y3两种父系起源,尚未发现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Y1单倍型的分子证据.4头缅甸黄牛均为Y3单倍型.在中国16个黄牛品种中,Y2和Y3单倍型频率分别为57.0%和43.0%,其中Y2单倍型频率在北方黄牛中占优势(98.3%),Y3单倍型频率在南方黄牛中占优势(76.1%),中原黄牛中普通牛Y2的单倍型频率较高,为63.8%0,瘤牛Y3的单倍型频率为36.2%.本研究证明,中国黄牛存在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两种父系起源,Y2单倍型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少,Y3单倍型频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中原地区为普通牛Y2和瘤牛Y3单倍型的交汇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州威宁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我们分析测定了19个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结果检测到8种单倍型,7种为普通牛血统的单倍型,1种为瘤牛血统的单倍型,表明威宁黄牛同时受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本研究同时构建了19个威宁黄牛个体的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它们明显分为普通牛血统单倍型组和瘤牛血统单倍型组两组。  相似文献   

11.
首次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肿肌肉矿物持含量的测定结果。钙,镁,锌,铜和锂的含量,均以迪庆黄牛,中甸牦牛和中甸犏牛明显高于大额牛和云南瘤牛;钾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以云南瘤牛最高;钠含量则以云南瘤牛最低。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镒报道了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结果。氨基酸总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氨基酸含量;云南瘤牛,中甸牦牛和大额牛均显著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必需/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大额牛,中甸牦牛和云南瘤牛均明显高于迪庆黄牛和中甸犏牛。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为了培育适应高温气候和抗传染病及血液寄生虫病的乳用和肉用牛新类型和新品种,采用瘤牛与育成品种牛杂交的方法,做了大量工作。苏联农业部畜牧总局于1973年成立了利用瘤牛进行育种工作委员会,开展了瘤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行了杂交改良,从而确立了用其杂种进行育种的工作方法。瘤牛的特性阿塞拜疆瘤牛具有良好的肥育性能,乳脂率高(5.0—5.5%),抗病力强并耐高温,缺点是体格较小,晚熟而且生产性能不高(一个泌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利用美国肉用瘤牛婆罗门品种为父本与闽南黄牛杂交,其杂交一代牛(称婆闽牛)经耕作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婆闽牛在平均年龄比本地牛小半岁的情况下,耕作性能优于本地牛。婆闽牛比本地牛耕作经常挽力提高39.5%,耕犁最大挽力提高79.9%,瞬间最大挽力提高44.3%,平均耕速提高98.1%,每小时耕作面积提高96%,婆闽牛使役后,没有出现疲劳现象。并可比本地牛提前0.5-1年投入使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威宁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测定了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威宁黄牛D-loop区全序列中,A+T平均含量为61.4%,G+C含量为38.6%。经比对,共检测到威宁黄牛D-loop区8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态位点45个,其中7种为普通牛血统的单倍型,1种为瘤牛血统的单倍型,表明威宁黄牛同时受到普通牛和瘤牛的影响。在威宁黄牛19个个体中,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715,核苷酸歧异度(π值)为2.415%,表明威宁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6.
三、保种和管理家畜遗传资源以发展中国家最为丰富,有许多非常特殊的遗传特点。例如非洲耐抗某种疾病和适应应激环境的地方家畜品种,如果与其它品种杂交后很可能创造出生产性能高,适应性强的杂种或新品种。在美、澳的热带地区引进瘤牛后,通过杂交育种已育成抗热新品种,如白仑格斯牛(Brangu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吉安牛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PCR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在26头吉安牛mtDNA D-loop区共检测到5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种mtDNA单倍型。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吉安牛具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结论]吉安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瘤牛和普通牛两个母系起源,且受瘤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婆罗门牛(Brahman)作为一个肉用瘤牛品种,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瘤牛品种,它不但作为纯种牛在热带亚热带的肉牛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育种材料广泛用于肉牛新品种的育成,如美国用婆罗门与不同的品种育成了圣格鲁迪斯牛、婆罗格斯、婆罗福...  相似文献   

19.
云南主要地方牛种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结果,氨基酸总含量(g/100g):云南瘤牛为74.95天中甸牦牛为73.05,大额牛70.94,均明显高于中甸黄牛的67.23和中甸犏牛63.90;必需氨基酸含量(g/100g)云南瘤牛30.87,中甸牦牛30.41,大额牛30.21,均显著高于中甸黄牛27.05和中甸犏牛23.62,必需/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大额牛0.74,中甸牦牛0.71,云南瘤牛0.70,均  相似文献   

20.
四川黄牛的分类地位与染色体G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荣慈  袁季广 《中国牛业科学》1992,18(1):19-24,F003
为了进一步研究四川黄牛的遗传特性及分类地位,本文以瘤牛(印度辛地红牛,我国海南牛)和普通牛(西门塔尔牛、成都黑白花牛)为对照,采用GTG技术进行四川黄牛G带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黄牛G带核型与瘤牛相似,与普通牛不同。主要表现在Y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顺序上,四川黄牛和瘤牛Y=AG带带型:近端区至少2条暗带,远端为较宽明带,末端为狭窄暗带。普通牛Y=SM,长臂至少2条暗带、短臂为较宽明带,末端狭窄暗带,短臂G带分布与前两种牛长臂远端一致,可能是臂间倒位的结果。G带研究支持前文认为四川黄牛分类应属Bos indicus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