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内蒙古赤峰为例,总结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特点、经验。指出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貌演化角度,探讨了土壤侵蚀过程的动力学机理。认为土壤侵蚀过程受控于内力和外力两种营力过程及人类活动过程的共同作用。在内力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土壤侵蚀过程主要依靠外力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共同完成;水力侵蚀是半干旱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响土壤侵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量与降水。笔者以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祖历河流域为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手段,研究揭示了输沙量流量与降水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过程的产流、产沙函数,由此导出了水土流失因素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祖历河流域五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人类活动对减水、减沙效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沙质过牧草地的沙漠化过程   总被引:24,自引:17,他引:24  
为了掌握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沙质放牧草地的沙漠化过程,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进行了为期5年的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牧草利用率为70%的过牧条件下,草地植被盖度、高度、个体大小和根量急剧降低,第5年分别只有10.1%、1.0cm、2.5cm^3/株和18.7g/m^2(0-30cm土层内),是禁牧区的12.0%.3.02%.0.86%和22.1%。同时,家畜觅食活动增加,对草地践踏作用增强,如第5年其单位面积的蹄印6数和每只羊单位面积的蹄印数达到36.4n/m^2和8.5n/m^2,分别是轻牧区的9.6倍和8.25倍,土壤紧实度是禁牧区的3.75倍。植被盖度、高度、根量和植物个体普遍降低,家畜喜食植物首先从草地中退出后,草地开始出现小块裸斑,随着过牧的继续,这种裸斑迅速增加和扩大,使之相互连接成为大片裸地,如试验当年过牧区裸斑数仅为19个,而且73.7%≤2.5m的裸斑,到第3年裸斑数迅速增至358个,>2.5m的裸斑比例从26.3%增加到31.3%,裸地率由1.8%增加到35.8%,第5年裸斑平均长度由2.4m增加到4.1m,>2.6m的裸斑比例增至45.7%,裸地率达到了51.6%。当地面出现裸斑后,即使冬季不进行放牧,在风力的作用下草地中的裸地面积也会自然扩大,如第5年秋季过牧区的裸地率为51.6%,到第6年春季自然扩展到71.6%。裸地出现以后,冬春季在风力作用下地面迅速出现风蚀,过牧区第3年70%的测点发生风蚀,平均风蚀深度8.5cm,第5年90%的测点发生风蚀,平均风蚀深度25cm,最大风蚀深度90cm,地面呈现出凹凸不平的风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夏季放牧啃食对地表裸露的贡献率为41.3%,而冬春季节土壤风蚀对地表裸露的贡献率高达58.7%,这说明在内蒙古半干旱风沙区地表一旦裸露,马上就会因风蚀而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的目的是评价该流域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的影响,研究促使本区沟谷、河道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性状。研究流域面积为252公顷,主要土壤是铬淋溶土(chromic lixisols)和铬铁淋溶土(chromo-Ferric lixisols),在高地有铬始成土,在沟谷分布冲积土。淋溶土和始成土具有色度为5YR到10R的红色,所有土壤均有钠层,淋溶土主要分布在坡脚和山地,山地以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31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3,20(3):202-205
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对陕晋蒙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准格尔旗 1987~ 2 0 0 0年间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十分之快。其中 ,建设用地年变化率为 2 0 .6 3% ;林地年变化率为 14 .5 7% ;交通用地年变化率为 8.19% ;园地面积年变化率为 7.82 % ;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为负 6 .0 5 % ;牧草地年变化率为 3.6 3% ;耕地年变化率为负 2 .33% ;水域面积年变化率为 1.6 8%。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比分别减少了 6 .7%和 2 4 .9% ,其它用地类型占比均有增加。林地和牧草地占比增长较大 ,分别为 12 .0 %和 17.2 %。通过分析 ,提出了本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发展模式和分区调控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东部地区是自治区大农业生产的基地,与年俱增的人口压力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和土壤侵蚀加速防治加速。防治加速土壤侵蚀要从合理的土地利用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区,通过GIS平台对土壤养分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得到了最优插值图。然后分析了该旗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比较后认为,在该地区有机质的空间插值用反距离权重法为好,而全氮和速效钾的空间插值以克吕格法的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为好。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的变程分别为11853m,8932.2m和732.99m,全氮和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空间相关性较弱。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在91%的面积中有机质含量低于10g/kg,其相对高值区呈离散分布,可能与隐域植被的分布有关。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分布相似,在70%的面积中低于0.75g/kg,而速效钾含量中等,介于102.04-103.31mg/kg之间。在三个不同的景观亚区中,乌审凹地亚区的土壤养分状况较好,黄土丘陵亚区养分状况最差,毛乌素沙地亚区介于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8.
区域LUCC的土壤侵蚀响应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3S技术,采用美国通用的水土流失方程(USLE),对榆林市1987,1999年和2002年的土壤水力侵蚀、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情况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基于G IS平台按不同区域对测算结果进行汇总。研究表明:单位面积各类生态系统保土功能排序是园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降雨的年际变化和地形的空间差异是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年际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1987,1999,2002年全市各类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分别是2.22×108t,1.96×108t和2.07×108t。研究期间(1987-2002年),全市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效率不断提高,但存在空间差异:1987,1999年南6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保持效率显著高于北6县,而2002年北6县略高于南6县;且整个研究期间北6县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效率提高显著,而南6县变化小且2002年略有下降;相对于北6县而言,南6县实际对进一步提高土壤保持效率的制约较大。  相似文献   

9.
土壤侵蚀对环境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已经引起世界各地广泛的注意;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侵蚀灾害亦成为制约本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论述了内蒙古土壤侵蚀灾情、分布规律、危害的种种表现,并对各旗县土壤侵蚀灾害作了定量评价,分析了土壤侵蚀灾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内蒙古东胜地区土壤抗蚀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干旱──干旱,农牧交错这一特定地理区域,在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采自该地区不同地貌类型、不同利用情况下土壤标本18个,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确定了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与抗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分解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5—1987年作者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对两种主要植物短花针茅和蓖齿蒿的凋落物进行了分解速率与分解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 1.这两种植物材料的分解,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1)快速失重阶段;一般一年左右时间,约有40%凋落物被分解;2)缓慢失重阶段:一般2—4年左右时间,约有40—80%凋落物被分解;3)极缓慢失重阶段:一般4→10年时间,约有80%凋落物被分解。2.在分解过程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第一阶段,脂肪分解最快,从原来的100%很快被分解,只剩下20%,其次是灰分、蛋白质可分解50%,而无氮浸出物可保留初始状态的70%左右,纤维素分解甚慢,仅分解掉20%左右。总之,在第一阶段分解过程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表现出脂肪>灰分、蛋白质>无氮浸出物>纤维素。3.荒漠草原区凋落物的分解较温带森林区要低。在温带森林95%的凋落物被分解约需4年,而在荒漠草原。约需8—16年。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是内蒙古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向日葵锈病随之而发生.经两年试验研究,基本明确了五月中下旬和六月中下旬的降水量是影响向日葵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五月中下旬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冬孢子萌发及担孢子侵入寄主的数量;六月中下旬的降水量则影响锈孢子侵入寄主,形成第一代夏孢子的数量.从而影响病害的流行程度.在降水量正常的年份,七,八月份的降水量相对不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草原区针茅属植物颖果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内蒙古草原主要建群植物──针茅属的七种植物颖果特征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外部形态分化与纹饰上找到了种间明显差异,并为探讨种间系统关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研究了针茅属颖果特征与生态环境梯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乌兰察布短花针茅草原生物量动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花针茅草原是荒漠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其植物种类组成简单。地上生物量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最高可达116.90gm~(-2),而地下生物量(0—100cm)为1256g·m~(-2),其r值等于10.74。在其地上生物量中,死壳占全剖面生物量的24.48%。这可能与棕钙土的长期干旱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从1979年起,对锡林河流域的栗钙土,进行了多学科的长期定位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栗钙土的分类与环境问的关系,以及在中纬度温带地区,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为主要植被条件下,物质的积累、分解、淋溶、转移及淀积的一些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栗钙土的发生及性状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讨论了对于物质运动、植物生物量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土壤水、营养元素的动态过程,同时探讨了生物因素(土壤、动物、微生物、土壤酶)的类型、数量、季节性的和垂直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各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而阐述了生物因素对物质转化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于保护及合理利用土壤资源,防止土壤侵蚀沙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甜菜黃化毒病(Corium betae Holmes)在內蒙甜菜栽培区流行,其中以沙而沁甜菜試驗場附近最严重。1956年部分地区的受病达50-90%,而一般年份为10-20%。在内蒙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是主要的传毒媒介。用这种蚜虫在8月30日接种,到9月5日已全部发病,潛育期为3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大谷需水规律。应用运动连续的观点和理论对资料进行整体分析。用波动方程描述了大豆需水量随时序变化的特征,体现了作物需水量的连续性与周期性,建立作物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数学模型,并推求出大豆的作物系数Kc值。  相似文献   

19.
内蒙大青山高等真菌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青山高等真茵世界性分布属占66%,种占293%,它们是一些起源古老、生理适应幅宽的种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3%,种占43.5%,表明本区与欧亚北美真茵区系上的广泛联系。热带分布属仅占4%,种则未见,可见本区与热带联系很不密切。欧亚分布种占12.9%。东亚北美分布种在11%以上,特别与北美东部联系更为密切,共有种不下10种。中国日本分布种约1.3%,足见本区和日本在真茵区系上有着联系。特有成分2.2%。内蒙古大青山深居北温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本区真茵区系的结构特征。总体上,泛北极真茵成分占优势(在70%以上),充分显示出北温带成分为主的特色。附有该区习见高等真茵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