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中西太平洋渔场中西太平洋渔场是指从北纬20°至南纬25°,西经 175°以西的太平洋海域,这一海域中金枪鱼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在赤道至北纬5°的海域间,黄鳍金枪鱼的钓获率很高,在东经130-150°的海域里,黄鳍金枪鱼在4、5、6 月和11月时钓获率也很高,而1月和8月的钓获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中西太平洋四种金枪鱼种类的渔业现状(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西太平洋鲣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4种主要金枪鱼的渔获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和鱼的规格大小变化情况,对我国远洋渔业金枪鱼开发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沈建华  崔雪森 《海洋渔业》2006,28(2):129-135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科学委员第五次定期会议的报告和太平洋社区秘书处的报告,介绍了2008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生产情况、经济分析、4种主要金枪鱼资源评估以及中西太平洋金枪鱼管理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生产状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西太平洋海区的鲣鱼、金枪鱼类产量2002年为198万t占全球总产量410.5万t的48%,几乎接近一半,表明是一个金枪鱼类的重要渔场。另则,我国约有一半的远洋金枪鱼渔船在中西太平洋生产作业,又可见对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之重要。因此,现将对该海区的鲣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四鱼种的生产和资源状况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通过四年跟随浙江省远洋渔业公司金枪鱼延绳的船队赴中西太平洋钓捕金枪鱼实践,就其群众渔业作业现状,存在问题,资源状况及今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彦 《中国水产科学》2004,11(Z1):120-126
金枪鱼围网渔业是中西太平洋海区重要的渔业,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年渔获量始终占中西太平洋金枪鱼总渔获量的55%~60%(79万~120万t),2002年渔获量为1 157 045 t.为了促进我国大陆地区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本研究着重介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渔场、渔业资源以及渔具渔法的现状,并对发展趋势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刘勇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07,29(4):296-301
黄鳍金枪鱼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捕捞种类之一。本文根据2003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及其表温数据,利用频次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对黄鳍金枪鱼产量和单位日产量(CPUE)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海水表温的关系。结果显示,产量和CPUE最高的是2月份,其次是9月份,5月份为最低。高产量的范围为140~160°E、0°~5°S;CPUE高值区分布在130°E、0°~15°S,140°~160°E、0°~15°S和175°W、0°~15°S;产量经纬度重心分别为150°30′E和3°48′S。产量主要分布在海表温为28~31℃的海域,产量比重高达95.45%,其中29~30℃产量为最高,占69.54%。  相似文献   

9.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与延绳钓渔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最近几年来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和延绳钓渔业的生产和金枪鱼渔业的经济情况,供远洋渔业生产单位参阅。  相似文献   

10.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根据 2 0 0 4年 7月 2 8日至 9月 1日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金枪鱼围网生产调查结果 ,以及“金汇 2号”2 0 0 3年全年的生产数据 ,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渔获物种类有鲣鱼 (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 (Thunnusobesus)等 19种 ;渔获物重量组成中鲣鱼占 70 .5 1% ,黄鳍金枪鱼占 2 6 .92 % ,其它鱼类占 2 .5 6 % ;鲣鱼的叉长范围为 2 7~ 81cm ,优势叉长组为 4 0~ 5 0cm ,占 4 1% ;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 32~ 16 5cm ,优势叉长组为 5 0~ 70cm ,占 33% ,另一优势叉长组为 110~ 130cm ,占 2 0 % ;渔获物重量组成存在海域差异 ,在 16 2°E以东海域鲣鱼比例高于以西海域 ,黄鳍金枪鱼则是在 16 2°E以西海域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ENSO与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其渔场变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郭爱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05,27(4):338-342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金枪鱼围网的重要作业渔场之一,主要捕捞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等.  相似文献   

12.
中西太平洋鲣鱼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附近海域CPUE反映的总体资源量较高,而在0°和5°S的资源量较低。鲣鱼资源量较大区域分布在冷暖水团交汇处。  相似文献   

13.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渔获量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00×104t左右,其中鲣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的围网捕获的鲣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变化,80年代在144°E左右,90年代在153°E左右,近年在158°E左右变化。而鲣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2°N附近,80年代在1°30′S左右,90年代在2°50′S左右,近年在2°55′S左右变化。经纬度5°×5°单个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11×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了69×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向赤道以南扩展以外,还受南方涛动(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在相邻的数年中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  相似文献   

14.
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有肥壮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怆鱼(Thunnus albacares)等15种大洋性鱼类,渔获物中金枪鱼类分别占重量和尾数的76.41%和76.91%,旗鱼类占11.05%和7.83%.鲨鱼类占10.80%和12.08%,其他鱼类占1.73%和3.18%。相对重要性指标(IRI)表明,延绳钓渔业以肥壮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为目标鱼种,其他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为兼捕对象。各渔获种类的渔获重量组成比例月间变化和海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6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S~11°17''S,163°14''E~173°35''E)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 cm和125.4(±16.8) 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关系(r=0.323, P =0.003),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P<0.001),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 cm和104.93(?2.60) cm。研究结果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采集的140个卵巢样本,利用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鲣卵巢的发育过程,详细描述了鲣卵巢、卵细胞的发育阶段。结果表明:(1) 组织学上,鲣的卵细胞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与之对应的,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2) 鲣属于不同步产卵类型,卵巢内会同时出现不同时相的卵细胞。(3) 传统鉴定方法用于鲣卵巢发育状况时,存在不足之处,与组织学分析的结果差别较大,尤其是Ⅵ期的差别最大。(4) 调查海域的鲣至少有两个产卵高峰期,一个高峰期是11月底(12月初),另一个高峰期是12月底(1月初)。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年9月至2002年8月两年的中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探捕调查结果,对延绳钓渔获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延绳钓渔获物以金枪鱼为主,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等3种金枪鱼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75·9%。“海欣”船延绳钓作业的平均日产量为(994·8±19·9)kg/d,上钩率为(12·5±0·3)ind/103钩。主要目标鱼种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466·9±13·9)kg/d和(190·6±7·2)kg/d。探捕期间日产量的月间差异显著(P<0·001),6~8月为渔发汛期,日产量较高;2~5月为相对淡季,日产量较低。探捕区南部的平均日产量最高,与中、北部比较差异显著(P<0·001);东部平均日产量与西部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作业效率和应对多变的渔业政策等提供参考,本研究根据2011年2月-2012年1月间中水集团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10艘延绳钓渔船的作业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水温(SST)等环境因子,统计分析了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渔获量和SST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频度累加法分析了该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中西太平洋海域,深度为200 m和150 m的水温全年基本维持不变,但SST变动较大并对渔场分布和CPUE有较大影响。渔场的周年变动是由14°S左右向26°S转移再回归14°S的一个往复过程;20°S以北的渔场全年连续存在,高渔获量和高产CPUE主要分布于SST为28-29℃的水域;23°S以南的渔场,因为受到复杂天气状况的限制,只有5-8月适合生产作业,高渔获量和高产CPUE主要分布于SST为22-24℃的水域,被调查船只在南部渔场,在此期间,被调查作业船只以全年14.4%的作业天数,捕获了占全年总渔获量27.6%的长鳍金枪鱼渔获物。若加强作业船只和渔具的抗风浪性,则可以在25°S以南的海域探索新的全年稳定存在的长鳍金枪鱼渔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