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基于ITS序列的红山茶组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红山茶组30个物种的ITS序列,利用茶作为外类群,应用PAUP程序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了该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红山茶组植物构成一个单系群,这一单系群又分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包括了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的大花红山茶、多齿红山茶以及分布在华东南的浙江红山茶、山茶等,其自展支持率为79 % (Clade I);另一个分支主要包括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红山茶、金沙江红山茶、滇山茶等,自展支持率为92 % (Clade II)。根据ITS系统树并结合物种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探讨了红山茶组植物的种间关系及其系统进化。 相似文献
2.
基于叶绿体DNA序列trnL-F分析李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学报》2017,(10)
【目的】探索李亚属内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明确最近新命名物种的起源与植物学分类地位。【方法】在克隆测序trnL-F序列的基础上,分析李亚属各种级分类群的分子特征,并进行李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在李亚属供试材料中检测到的叶绿体DNA trnL-F序列长度变化为945~956 bp,所有序列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李亚属内各种间的序列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部分种具有显著的分子序列特征,可用于物种鉴定。共检测到21个变异位点和20个单倍型。根据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所有种共分为6个不同的组群。【结论】仅通过trnL-F序列片段无法完全将李亚属的所有种级分类群分开,但是部分种间具有显著的分子特征;中国李(P.salicina)和樱桃李(P.cerasifera)分别是种间杂交种李梅杏(P.limeixing)和紫杏(P.dasycarpa)的母系亲本提供者。 相似文献
3.
4.
九峰山为方山支脉,位于黄岩区东城办事处境内,海拔近500m,山上林木葱郁,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自2002年开始,对九峰山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悬钩子属(Rubus Linn)植物属蔷薇科(Rosaceae),多为落叶或常绿灌木、半灌木,少数为半灌木状草本,具直立或攀援茎[1]。这是一类台州丘陵山地极为常见的野生水果,黄岩一带俗称为葛公、摘摘公、小麦苗、大麦苗等。 相似文献
5.
以8种悬钩子属植物为试材,采用药敏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悬钩子属植物提取物对黄色葡萄球菌、鸡沙门氏杆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杀菌浓度的影响,利用Fenton反应、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植物水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的抑菌效果和抗氧化性,以评价悬钩子属植物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悬钩子属植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中山莓、插田泡和茅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值达到了37.5mg/mL;悬钩子属植物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粗叶悬钩子、茅莓和山莓的清除能力较强。表明山莓、茅莓、插田泡可以作为新的抑菌药物进行开发,粗叶悬钩子、茅莓和山莓可作为新的抗氧化药物利用。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槭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槭属(Acer Linn.)是槭树科(Aceraceae)中物种形态高度分化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系统发育、属下分类系统以及部分种的系统位置仍未明确。测定了槭属11个组47种植物53份样品的nrDNA ITS和cpDNA序列(matk、rbcL、trnH-psbA和trnL-trnF),并从Gen Bank下载9个组14个种的35条序列,构建了中国分布槭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对槭属组下分类系统以及部分争议种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前人将鸡爪槭组、小果槭组和全缘叶槭组中的羽脉槭系合并为一个组是合理的;(2)中国槭属有3条进化支系,其中鸡爪槭组、尖齿槭组、穗状槭组、蔹叶槭组和梣叶槭组处于一条进化支系,槭组、茶条槭组、扁果槭组、全缘叶槭组、三小叶槭组和五小叶槭组处于第2条进化支系,桐状槭组、大花槭组和坚果槭组处于第3条进化支系;(3)槭属的性别分化、花序类型、花序着生方式、单复叶类型以及单叶的分裂数可以作为槭属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形态指标;(4)通过ITS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关系,滇藏槭与传统形态分类不相符合;(5)支持将橄榄槭修订为秀丽槭,而锐齿槭、羊角槭、多果槭和昌化槭等的系统位置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7份猕猴桃资源为试材,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猕猴桃属植物相关序列,采用叶绿体基因标记matK和rbcL构建K2P遗传距离矩阵及NJ系统发育树,研究了猕猴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以期为猕猴桃属植物属下分类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叶绿体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现行的\"四组四系\"分类系统不符,净果组与其余3组K2P遗传距离较远,组内实髓系与片髓系之间遗传差距较大,支持净果组分为实髓系与片髓系两系的分类方法;星毛组、糙毛组及斑果组物种相互混杂,难以划分,建议3组合并为\"非净果组\",原有三组分别降级为\"星毛系、糙毛系和斑果系\",建立\"二组五系\"的猕猴桃属植物属下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9.
滇西北悬钩子属植物资源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滇西北位于喜马拉雅山东坡的横断山区域的南部,是横断山区的中心部分,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通过实地调查滇西北16个县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结果表明,滇西北悬钩子属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分布的种类有66种和20个变种,其中发现新分布种6种1变种,15种和6变种为云南特有种,其中10种和4变种为滇西北特有的分布种类。悬钩子属植物在滇西北广泛分布,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均有分布,从总体水平看,草本类分布种类少,仅有6种2变种,分布高度2300 ~ 4200 m,木本类的分布种类有60种18变种,分布海拔740 ~ 4100 m。提出了10种具有育种潜力或直接利用价值的优良果树种质,为种质资源保存和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邝雪琨;郑倩;孔庆博;周佳思;周莉君;冯士令;丁春邦;陈涛 《园艺学报》2024,(1):53-66
基于形态学特征,目前山茶属植物分类主要有Sealy、张宏达和闵天禄所创立的3种系统。由于所关注的表型特征不同,这3种分类观点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国内外山茶属分类研究历史出发,对山茶属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对基于不同的标记类型对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总结,评价不同标记在山茶属物种系统发育分析中的利弊。提出目前分类中的问题和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重建山茶属物种间系统关系和解决分类争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10种野生树莓的染色体数与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西南地区的10种(变种) 野生树莓染色体数和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除寒莓Rubus buergeri 2n = 8x = 56, 光滑高粱泡R. lam bertianus var. glaber、大乌泡R. m ultibracteatus 和川莓R. setchuenensis 2n = 4x = 28以及茅莓R. parvifolius 2n = 2x = 14、2n = 3x = 21和2n = 4x = 28与2n = 2x = 14外, 其余5种(变种) 的染色体数均为2n = 2x = 14; 核型结果表明除栽秧泡R.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核型分类为2A外, 其余均为1A类型, 它们的核型公式是: 红泡刺藤R. niveus, 2n = 2x = 14 = 14m; 栽秧泡R. ellipticus var. obcordatus, 2n = 2x = 14 = 12m ( 2SAT) + 2 sm ( 2SAT) ; 茅莓, 2n = 2x = 14 = 14m (2SAT) 、2n = 3x = 21 = 21m ( 3SAT) 和2n = 4x = 28 = 24m + 4 sm ( 4SAT) 与2n = 2x = 14 = 12m + 2 sm (2SAT) ; 秀丽莓R. am abilis, 2n = 2x = 14 = 12m ( 2SAT) + 2 sm; 插田泡R. coreanus, 2n = 2x = 14 = 14m (2SAT) 和2n = 2x = 14 = 14m; 山莓R. corchorifolius, 2n = 2x = 14 = 14m; 光滑高粱泡, 2n = 4x = 28 = 24m + 4 sm; 大乌泡, 2n = 4x = 28 = 24m + 4 sm; 川莓, 2n = 4x=28=28m; 寒莓, 2n = 8x = 56 = 56m。栽秧泡和秀丽莓2个种(变种) 的染色体数、茅莓存在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混倍体类型以及红泡刺藤、栽秧泡、秀丽莓、山莓、光滑高粱泡、大乌泡、川莓和寒莓8个种(变种) 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13.
三叶悬钩子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云南特有植物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 Fanch.)的12个居群共2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99个位点,其中185个是多态性位点,占92.96%。三叶悬钩子居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99%,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427,Nei’s遗传多样性(H)为0.267,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为0.417;在居群水平上PPB为62.10%,Ae为1.289,H为0.177,I为0.275。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 = 0.3351,与AMOVA分析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量的33.03%相近,说明三叶悬钩子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33.5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66.49%,基因流(Nm)为0.9923。通过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UMPGA聚类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一致。导致居群内高遗传变异水平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基因流,而居群间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与生态破坏和生物入侵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树莓部分野生种及栽培品种花粉亚显微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树莓属有育种潜力的分属于空心莓组和木莓组8个野生种及从国外引进的分属于黑莓种群和树莓种群的17个栽培品种共25份材料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所观察树莓花粉均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P/E为1.67~2.26),大小多为25.52 μm × 15.37 μm ~50.06 μm × 25.65 μm。花粉外壁纹饰在组内和栽培种群内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变异丰富,在不同种之间、甚至在不同品种之间区别明显。空心莓组的5个种和树莓种群的品种的外壁纹饰以条纹—穿孔状为主,黑莓种群的品种主为条纹状和条纹—穿孔状,与木莓组的3个种的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粉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可基本反映树莓属下组及栽培种群的划分,树莓种群品种与空心莓组的插田泡和茅莓的亲缘关系较近;而黑莓种群与木莓组的3个有果用育种潜力的任一种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对梨属19个种共26个供试样本及两个苹果属外类群样本的叶绿体非编码区trnL-trnF和accD-psaI进行了序列分析。排列后的序列长度分别为927 bp和944 bp。两个区域组合后共有36个核苷酸替换(substitution)和11个插入/缺失(indel)。将所有indel处理为一次变异事件并编码为替换,用于简约法系统树和NeighborNet系统发育网络(phylogenetic networks)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indel为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相比trnL-trnF,accD-psaI因进化速率较快,更适合应用于种及种以下分类水平的梨属植物系统关系研究;NeighborNet系统发育网络表明系统树上部分较低的分支支持率由冲突的信息引起,其余则由信息位点不足引起。此外结果还揭示了可疑种间杂交种的母系祖先。 相似文献
17.
采用RT-PCR技术克隆香菇(Lentinus edodes)亲和素基因(Leav1),并对不同来源的亲和素蛋白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L.edodes亲和素Leav1大小为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来自细菌、真菌和脊椎动物的亲和素由126~183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3.24~18.84 kDa,理论等电点为3.90~9.69,其中香菇Lentiavidin 1等电点最低,为3.9。对比不同来源亲和素的多序列,发现Avidin结构域长度为107~120个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度为26%~54%,但与生物素结合位点非常保守。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香菇Lentiavidin 1和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Tamavidin的亲缘关系较近。探明不同来源亲和素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关系,对将来深入研究亲和素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the SRAP markers, we analyzed the interspecific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22 species of Chinese Hedychium to find out fine mapping population. Using the same technique, maps of two species select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construct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22 specie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clusters. The mapping parents selected were in one cluster, with a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0.31, which is lower than the mean value of 22 species. Two maps with medium-density were constructed. The maternal parent contained 139 loci and spanned 917.1 cM. These loci were distributed in 18 linkage groups. The paternal parent contained 203 loci and spanned 1386.8 cM, which spread over 23 linkage groups. Unfortunately, the number of loci with a segregation ratio of 3:1 was not sufficient for us to link two maps together. For parental selection, we suggested that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complements of characters should be considered. Moreover, our study showed that two species with similarity around or higher than the mean level tend to produce fine mapping population in Hedychium. 相似文献
19.
叶绿体DNA(Chloroplast DNA,cpDNA)中的反向重复序列中的非编码区对于陆生植物的进化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分类阶元的系统研究中.该研究在叶绿体rRNA ITS 序列的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450 bp左右的叶绿体rRNA从4.5 S到5 S的片段,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而依据叶绿体rRNA ITS基因序列分析了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33个品种材料(12个兰属品种,14个兜兰属品种,7个石斛属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叶绿体rRNA ITS系统树表明,石斛属和兜兰属为两个自然类群,兰属可能为一多源组.兰属的碧玉兰位于系统树的基部,构成其余各种的姐妹支.兜兰属的白花兜兰、麻栗坡兜兰独立于属内其他种而自成一支.由于兰科植物叶绿体rRNA ITS序列变异率较低,最简约分析产生的分支得不到Bootstrap分析的高度支持,各亚属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对兰科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尚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 F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个与甘蓝显性核不育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序列为信息探针, 在NCBI与TAIR网站数据库中进行同源EST序列搜索, 经人工拼接、RT - PCR克隆与序列分析验证, 获得了青花菜快速碱化因子RALF(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s) 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 命名为BoRALFL1 (GenBank序列登录号DQ059310)。该cDNA全长240 bp, 编码79个氨基酸, 与电子克隆获得的序列完全相同。序列分析表明, 编码蛋白存在前导信号肽与多个磷酸化位点, 与同源基因RALFL8核酸序列在88 bp上有82%的一致性,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在74个氨基酸上存在56%的一致性, 不同植物间氨基酸序列N - 端差异大, C - 端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