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胶体金标记法和荧光抗体标记法研究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ft mosaic virus,MDMV)的机制。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需要辅助成份-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proteinase,HC-Pro)的参与。在电镜下观察到HC-Pro可以与MDMV粒子结合。用FITC标记的HC-Pro抗体和MDMV抗体证明,HC-Pro可以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而MDMV粒子不能直接结合到蚜虫口针,必须在HC-Pro的辅助下才能结合到蚜虫口针上。这为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起桥梁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MDMV粒子主要吸附在蚜虫口针的尖端和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2.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的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Pro的分子量约为57kD,提纯产量为0.3mg/10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Pro抗血清的效价为1:16;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定时其效价为1:1024。该抗血清只与MDMV HC-Pro有明显的反应,与健康玉米汁液和MDMV无反应。MDMV HC-Pro抗血清可以专化性地抑制HC-Pro的蚜传活性。  相似文献   

3.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有效的手段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而抗病育种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的把握和对抗病性状的了解.课题组对国内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筛选,鉴定出唐山四平头血缘的玉米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进而以唐山四平头血缘的代表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开展抗性遗传研究,在微效多基因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检测出主基因的存在.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存在什么样的生理生化过程?实验试图通过抗感材料接种病毒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激素的平衡情况进一步探讨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矮花叶病毒种子传毒率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危害,种子带毒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种类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近年发生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经研究鉴定系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所引起,各玉米产区过去未见此病发生,它危害玉米和高粱,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抗病自交系黄野四-3、感病自交系8112和Mo17、耐病自交系478为材料,采用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法(IDDTB)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结合生物学症状研究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对玉米的侵染及其运转规律,试验表明玉米抗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抗系统传导,其次抗病毒增殖和细胞间扩展,但不抗侵入。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米矮花叶病毒6K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病分布于世界各主要玉米产区,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流行,导致玉米和高粱大面积减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缺少抗病品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对MDMV的分子生物学及传播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有可能找到对该病毒有效而持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应用直接组织印迹斑免疫法检测玉米矮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日趋严重,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研究玉米抗病机理是快速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国外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DMV在接种叶片上的侵染和扩展。该法定位效果好,但对于叶片有较厚角质层的禾本科作物需要酶消解...  相似文献   

10.
11.
种子处理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苗期症状观察和点免疫杂交技术(DIBA)测定了河北承德地区制种用玉米品种掖单107种子MDMV的带毒率,并在此基础上于室内和田间采用几种不同方法进行种子处理的防病实验,结果表明,50倍83增抗剂、0.5%高锰酸钾、70%乙醇、0.1%磷酸三钠及60℃温水浸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0.5%高锰酸钾10min及50倍83增抗剂24h浸种防效较好。由此说明,种子处理对减轻玉米矮花叶病流行为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首次采用dot-ELISA和RT-PCR 2种方法对受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侵染的玉米品种330、478、黄早四、获白及M o17病株上采得的花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供试玉米病株花粉中均检测不到MDMV,证明玉米花粉中带或存在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对矮花叶病毒抗性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交系、F1、B1、B2和F2为材料,研究叶片为害度、病叶百分率、株高和单株产量等四个量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以确立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同质群体内叶片为害度变异较小而分离群体的叶片为害度变异较大,即叶片为害度能较大程度地区分抗感差异,且受环境影响较小,因而可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由此建立的量化指标体系包括了叶片褪绿程度的分级标准和叶片为害度的计算两个部分,为了操作方便而又降低叶片发育进程所造成的误差,调查时可以用功能叶片的为害度代替全株叶片的为害度。  相似文献   

16.
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在蚜虫传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与MDMVHC-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MDMV HC-Pro可以与MDMV结合,也可以直接与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56kD的可溶性蛋白结合,而MDMV不能与麦二叉蚜的可溶性蛋白直接结合。无论是MDMV HC-Pro,还是MDMV,都不能结合非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可溶性蛋白。酶联板模型的结果与此一致。上述结果说明,病毒不能直接与蚜虫口针中的病毒附着位点(VAS)结合;HC-Pro一端连接病毒,一端连接VAS,在蚜虫传播MDMV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这是关于病毒HC-Pro与介体蚜虫蛋白直接互作的第一个生化证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矮花叶病毒北京分离物复制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DMV北京分离物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含复制酶(NIb)基因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 UC18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Ib基因由1563个碱基组成,编码521个氨基酸并含有高度保守基序GDD。NIa/NIb和NIb/CP交界处的蛋白酶切割位点分别为Q/C和Q/S-NIb基因(北京分离物)在碱基数目上与保加利亚分离物完全一致,二者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0.6%和76.6%,而与SCMV-SC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高达81.3%和9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