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陕西安康市、汉中市12个地点的88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差异较大,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叶片大小、叶形、叶色、叶面隆起性、叶身及叶片着生状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835 1~1.037 0之间,平均为0.972 8,以叶色最高,叶形最低;变异系数在20.85%~48.52%之间,平均为35.50%,以叶色最大,叶形最小。基于6个描述型表型性状将88份茶树资源聚为4类,无独立组存在,存在丰富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古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新课题。为鉴定和评价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6个主要表型性状(叶面积、叶形、叶色、叶身、叶面隆起性、叶片着生角度)变异丰富,不同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不同,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934~0.9969之间,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811;在欧氏距离10时可将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聚类为2大类群,但并没有严格按照地域聚类,而是按照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和鉴定四川茶树资源,并进行特异资源的挖掘,对109份四川中小叶茶树资源的30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主成分聚类分析。研究表明,四川中小叶茶树资源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均分别为32.27%和0.98,茶树资源性状差异明显,多样性较丰富。主成分聚类分析显示,12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71.14%,将供试材料聚类分为8个类群,且与供试材料的原产地关系较小。四川中小叶茶树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各原产地茶树表型性状差异较大,可为四川茶树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和茶树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芽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圃3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21个芽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35份茶树资源芽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描述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35.32%,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0,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芽叶颜色叶色叶质叶面隆起叶齿形态芽叶茸毛;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3.57%,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5,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叶长叶宽=叶面积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一芽二叶长=叶脉对数叶厚发芽密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21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785%。聚类分析将茶树种质资源分为6类,各类均具有特异性状特点。综合各份种质资源的芽叶表型性状特点,为深入研究和利用江西区域内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23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19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表型性状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s(H′)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薯形(1.70),其次为肉色、皮色、茎色、株形;数量性状中,大中薯率的H′值最大(1.56),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数(66.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眼数与花冠大小呈显著正相关(P0.05),花冠越大,芽眼数越多;单株薯数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单株薯数随着茎粗的增大而减少;单株薯重与顶小叶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单株薯重随着顶小叶宽的增大而减小;大中薯率与茎粗和开花繁茂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粗越粗,开花越繁茂,单株薯数越少,大中薯率越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10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943%,能反映23份马铃薯品种表型性状的基本特征。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联接法,在遗传距离为3.75时,23份马铃薯品种被分为3个组群:第1组群共12份材料,第2组群共8份材料,第3组群共3份材料。该研究结果可为吉林省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为田间生产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并加快利用和丰富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种类。利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评价其遗传多样性。陕西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较丰富,不同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9.88%~55.96%,平均变异系数31.84%,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91 8~2.003 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105 9;陕西茶树种质资源内含物质成分较丰富,基于生化成分的变异系数为10.89%~30.03%,平均变异系数21.7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70 1~2.049 2,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1.890 0;基于表型性状和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结果不一致,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生化成分、DNA分子的遗传多样性和地域分布关系密切,单一依据表型性状或生化成分进行茶树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优异资源筛选潜力较大,具有独特地域性,但属于江北茶区的陕南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稍低于南方茶区的四川、广西、贵州等地。基于生化成分初步筛选出高水浸出物(50%)茶树种质资源3份,高茶多酚(20%)茶树种质资源4份,高氨基酸(3%)茶树种质资源4份,低咖啡碱(1.6%)茶树种质资源4份。 相似文献
7.
对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火龙果品种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基础。以58份火龙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14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描述和测定,采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多样性指数,对火龙果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58份种质资源绝大多数性状呈现出变异程度高、类型丰富的特点,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34~1.809;9个数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变异系数为11.25%~35.32%,其中Vc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各数量性状间大部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说明58个火龙果种质资源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山西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田间采集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和10个数量性状,进行Shannon-Wiener指数、相关性、主成分与聚类分析。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42~1.52,其中薯形、皮色、肉色、株型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数量性状中,产量、株高、生育期、单株块茎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均≥2.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与出苗率、商品薯率、单株块茎数、株高、生育期和单薯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单薯质量、生育期、比重、株高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3.997%。聚类分析将种质资源分为中早熟低产型、中早熟高产型、中晚熟高产型、中晚熟低产型4大种质群。引进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Ⅱ类种质群可作为早熟高产育种的优异资源,第Ⅲ类种质群可作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10.
运用RAPD技术对云南主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型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栽培型品种、野生种、地方品种及其近缘植物——金花茶等48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核基因组DNA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云南特有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及其亲缘关系。用已筛选出的12个引物对48份供试材料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检测到112条扩增片段,所有片段均为多态,其多态性程度高达100%.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116~0.527,平均为0.202.对48份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欧氏距离为6.0来划分时,可分为5个组,其中3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基本上与传统分类水平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100份番茄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番茄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收集的100份番茄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34~1.52,花序类型的H′最高,为1.52,数量性状中H′最高的是果梗洼大小和单果种子数,均为2.06;提取的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67.72%,第一、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状态和果实的外观形态,第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果实因子和植株长势,第五、六主成分主要与果实熟性和品质有关。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在欧氏距离为0.91处聚为Ⅴ类,其中第Ⅰ、Ⅱ类群可以作为培育高品质番茄的种质材料,第Ⅲ类群遗传改良潜力较大,第Ⅳ类群可以为今后选育不同利用价值的番茄品种提供宝贵材料,第Ⅴ类群是优良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红掌的种质创新和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形态学标记对46个红掌种质资源的36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46个红掌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系数为0.24~0.36,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3 8~2.111 9。其中,佛焰苞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36;佛焰苞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11 9。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46个红掌品种可划分为4大类,包括3个较小的类群和1个较大的类群。[结论]该研究中应用的一些形态学标记对于红掌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交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山西、河北、辽宁、陕西、山东、江苏和河南等7省的251份工艺用高粱品种,进行了株高、穗长、穗柄长、穗粒重、千粒重、生育期、角质率、籽粒粗蛋白含量、籽粒赖氨酸含量和籽粒单宁含量等10个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1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8.52%-54.12%之间,籽粒单宁含量、角质率和穗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54.12%、39.96%和38.97%,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单宁含量的54.12%为最大值,说明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便于资源的鉴别评价和筛选利用。变异最小的性状有生育期、株高和籽粒粗蛋白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8.52%、12.52%和14.73%,遗传较稳定,相对而言,进行优质资源筛选的潜力较小。优异资源的分布,从工艺性状来看,山西和陕西材料性状优良,较适合产品的加工利用,从工艺性状并结合产量性状考虑,则以辽宁材料为好。由此看出,由于各地不同的选择和利用方式,导致资源的分布具有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4.
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50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番茄育种材料的22个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2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06%~62.26%之间,最大的是成熟果实番茄红素含量,为62.26%,其次是单果质量,为42.13%,最小的是第二花序节位,为12.06%.50份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的商品果纵径、商品果横径、首花节位、果梗洼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第Ⅱ类群的首花节位最低,果形指数、果实硬度、番茄红素含量最小;单果质量最大;第Ⅲ类群的叶片长、叶片宽、第二花序节位、果肉厚、单花序花数、单花序果数等性状表现最高;第Ⅳ类群的叶片长、叶片宽、果柄长度、果肉厚、果梗洼大小、心室数、单果质量最小,果形指数和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发现,29号、30号、22号、7号4个材料性状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用于番茄品种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和掌握青海省引进和收集藜麦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多样性,本研究选择11个表型性状和221对SSR引物对114份藜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4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变异系数范围为4.57%~87.79%,主穗直径的变异最大(87.79%),籽粒直径的变异最小(4.57%);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7~2.29,单株产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29),茎秆长最小(0.47)。46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扩增出165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59,观测等位基因(Na)平均值为1.65,有效等位基因(Ne)平均值为1.50,Shannon’s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平均值分别为0.39和0.27,平均多态性比率为64.35%。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14份藜麦种质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和差异,来源地相同的种质被分到了不同的类群,来源地不同的种质被分到了同一类或单独聚成一类,说明参试藜麦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分子遗传信息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17.
为深入挖掘利用茶树地方种质资源,对收集保存的32份西乡县地方种质资源进行了生物学性状观察及特征性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西乡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树型绝大多数为灌木型、中叶种,叶型为椭圆或长椭圆,树姿为半开张,茸毛中等;主要内含成分变异幅度较大,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及酚氨比平均变异系数为13.97%,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幅1.72~2.01,均值1.90。对32个地方资源及4个对照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群,其中第2类群为红绿兼制型资源,第3类群为适制绿茶型资源。筛选出高咖啡碱特异资源4份,适制绿茶优良资源30份,红绿兼制型资源2份。 相似文献
18.
对陕西种质资源的考察征集、鉴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176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4个表型性状和16个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区间为10.20%~72.75%,平均为35.50%;多样性指数区间为0.18~ 0.77,平均为0.50;根据24个表型性状,对176份马铃薯品种(系)以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nalysis,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品种(系)可被分为7组,大部分品种(系)聚集在A组和C组。16个SSR引物在176份材料中共扩增出9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94.8%。SSR聚类结果表明,176份马铃薯材料被聚为8类。表型性状聚类与SSR聚类结果均表明,从同一地区引进的马铃薯材料亲缘关系相近,遗传差异较小。结合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研究,进一步确定引物S25、S151、S174和S189可高效区分不同马铃薯种质资源,在今后借助分子育种手段以区分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过程中可优先选择使用。研究表明,部分马铃薯材料的表型性状与SSR标记聚类结果在类群划分具有一致性,表型性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真实反映基因水平的差异,但表型性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差异,因此在评价马铃薯遗传多样性时应当以SSR分子标记为主,表型性状分析为辅,二者结合用于评价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马铃薯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