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纵条纹炭角菌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该菌5种培养物的化学成分差异。[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150.0 mm×4.6 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流速0.8 m L/min,温度25℃。测定指纹图谱后,应用相似度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不同培养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纵条纹炭角菌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在色谱指纹图谱中,确定了35个共有峰,根据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确定棉籽壳和麸皮共培养的纵条纹炭角菌与野生条纹炭角菌化学成分最为相似。[结论]该方法简便、稳定且重现性好,可用于纵条纹炭角菌培养物的质量控制和培养方法筛选。  相似文献   

2.
红花超临界提取物的GC-MS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红花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检测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超临界CO_2提取的红花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滤纸片法检测萃取物对6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红花萃取物中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总萃取物的52.11%。红花超临界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菌有抑制作用。[结论]该试验为红花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GC-MS法分析骨折挫伤胶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骨折挫伤胶囊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以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分离得8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97.04%。相对含量超过5%的成分有棕榈酸(70.01%)、亚油酸乙酯(9.39%)和Z,Z-亚油酸甲酯(8.31%)。骨折挫伤胶囊中挥发油成分主要包含棕榈酸乙酯、Z,Z-亚油酸甲酯和棕榈酸等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研究旨在比较与分析不同产地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以 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质谱图用 NIST02和 Wiley275谱库检索,鉴定金银花挥发油的各种成分,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西产金银花挥发油中鉴定出3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亚麻酸甲酯、软脂酸、ζ-依兰油烯等;湖南产金银花挥发油中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软脂酸、亚油酸、α-姜黄烯等。[结论]不同产地金银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该研究旨在比较与分析不同产地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以EI离子源和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进行分析,质谱图用NIST02和Wiley275谱库检索,鉴定金银花挥发油的各种成分,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广西产金银花挥发油中鉴定出35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亚麻酸甲酯、软脂酸、ζ-依兰油烯等;湖南产金银花挥发油中鉴定出18种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软脂酸、亚油酸、α-姜黄烯等。[结论]不同产地金银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GC-MS分析长柱金花茶脂溶性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层析柱法分离纯化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提取其脂溶性成分,并对其进行甲酯化预处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长柱金花茶石油醚部位中的25种脂溶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占总量的39.53%,其中亚麻酸(11.16%)、棕榈酸(9.16%)、β-香树精(6.63%)、亚油酸(5.46%)含量最高.[结论]为开发利用金花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筋果[Harrisonia perforata ((Blanco)Merrill)]果实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部分共鉴定了29种脂溶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69.67%.并确定其相对含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顺-9,12-十八碳二烯醇(12.35%)、棕榈酸(9.67%)、于9,17-十八碳烯醛(8.97%)、亚油酸(7.97%)、油酸乙酯(5.81%)、伊谷甾醇(4.88%)、亚油酸乙酯(4.10%)。在此基础上.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测定了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均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40、22和288μg/mL,由于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远远大于其它萃取物.因此笔者等先行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苦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苦楝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苦楝子挥发油,用气相色谱(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72个色谱峰,鉴定出6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7.76%。[结论]苦楝子挥发油中,己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是其主要成分,其中己酸占总挥发油量的19.560%。  相似文献   

9.
清香木姜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清香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连续蒸馏萃取挥发油提取仪提取清香木姜子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数据系统分析法进行分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桉油(27.20%),其次是松油烯-4醇-(21.27%)、N甲-基山鸡椒痉挛碱(6.32%)、十七烷酸(4.33%)、叶绿醇(3.53%)、乙醚基亚油酸(3.45%)、2,6二-甲基-2,6辛-二烯(2.96%)等。[结论]清香木姜子在药用选材中必须考虑药材的种类以及产地,才可以充分保证其药用功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危晴  王晓杰  陈亮  邱博涵  彭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6-5217,5393
[目的]采用GC-MS分析法测定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霞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霞草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萃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霞草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基异丙基醚(12.446 5%)、3-甲基-2-环氧基甲醇(11.878 5%)和2-甲基萘(9.358 6%)是构成霞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论]该研究为霞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香槟玫瑰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石油醚蒸馏提取法从香槟玫瑰花干样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46种主要化合物,其峰面积相对含量约占挥发油总量的87.77%。香槟玫瑰花挥发油的主要组分分别为乙醇(8.23%)、异丁醛(18.94%)、α-蒎烯(4.73%)、芳樟醇(4.09%)、乙酸金合欢酯(4.31%)、橙花醇(4.59%)、香茅醇(15.59%)、乙酸香茅酯(3.91%)、异丁香酚甲醚(2.58%)、缬草醛(7.73%)。[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香槟玫瑰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稻壳木醋液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稻壳木醋液有机化合物组成。[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稻壳木醋液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从稻壳木醋液中分离出131种组分,鉴定出97种化合物,包括甲醇(6.68%)、1-羟基-2-丁酮(2.28%)、乙酸(26.72%)、丁酸酐(2.56%)、1-羟基-2-丙酮(10.11%)、糠醇(2.54%)、环丙基甲醇(3.89%)、苯酚(2.20%)、邻苯二酚(2.94%)等。[结论]研究结果为稻壳资源的深度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培养基对红贝俄氏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影响,为红贝俄氏孔菌的人工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葡萄糖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GYP)和综合马铃薯培养基(CPDA)对红贝俄氏孔菌进行人工培养,采用乙酸乙酯提取菌丝体和发酵液化学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比分析野生和人工培养红贝俄氏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通过微量稀释培养法评价野生菌和人工培养红贝俄氏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GC-MS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菌和培养菌丝体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甲酯、棕榈酸和油酸等,其中,从野生菌检测出13种成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甲酯(18.522%)、棕榈酸甲酯(15.976%)和棕榈酸(11.164%);从GYP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3种成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28.677%)、油酸(15.108%)和棕榈酸甲酯(8.983%);从CPDA培养菌丝体共检出1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甲酯(22.575%)、棕榈酸(17.643%)和硬脂酸甲酯(4.787%);有7种相同成分共同存在于3种提取物中,有3种成分仅在野生菌中检测到,有7种成分仅在培养菌丝体中发现。从GYP培养液中共检出9种成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十八甲基环壬硅氧烷(4.663%)、1-十九碳烯(2.423%)和(E)-3-十八碳烯(1.785%);从CPDA培养液中共检出14种成分,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是棕榈酸(12.913%)、(Z,E)-2,13-十八碳二烯-1-醇(5.985%)和棕榈酸甲酯(5.591%)。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GYP培养液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80 mg/m L,其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均为1.60 mg/m L。【结论】可采用GYP和CPDA作为培养基对野生红贝俄氏孔菌进行规模培养,以解决野生红贝俄氏孔菌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芨人工栽培效果,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方法]对白芨在厚朴林下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密度的复合种植与不同抚育措施经营效果开展对比试验。[结果]林分郁闭度在0.4~0.6的林下种植白芨,单位面积产量比郁闭度0.4以下、0.6以上的分别增长5.4%、6.8%;白芨种植密度为30 cm×30 cm的单位面积产量比种植密度20 cm×20 cm、25 cm×25 cm、35 cm×35 cm的分别增长16.1%、12.0%、13.1%;白芨在10—11月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2月—次年1月、次年2—3月种植的分别增长5.6%、21.3%;白芨在栽培期间施用农家肥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施用化肥、复合肥的分别增长31.7%、18.4%;种植白芨中耕除草4次/a的单位面积产量比1、2、3次/a中耕除草的分别增长240.1%、137.0%、43.9%。[结论]林下种植白芨,林分郁闭度为0.4~0.6时,出苗率高、生长势好、产量高;白芨于10—11月种植,种植密度以30 cm×30 cm效果最佳。同时白芨在栽培期间每年中耕除草4次,并结合施用农家肥,能促进白芨块茎发育和生长,大幅度提高白芨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用植物白及与黄花白及的产量和品质差异,为白及种植户选种优质白及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种植两年的3份白及和1份黄花白及的假鳞茎产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及其对钙(Ca)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特性,比较各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并分析氨基酸总含量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4份材料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下同),其中,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假鳞茎产量(38112.15 kg/ha)较高,其次是资源白及(29112.15/ha),资源黄花白及和遵义白及的产量相对较低.4份材料的总氨基酸含量排序为遵义白及>资源‘桂白4号’白及>资源黄花白及>资源白及;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达7.22%,其次是遵义白及(7.12%),资源黄花白及和资源白及的蛋白质含量稍低,分别为6.60%和5.43%;资源黄花白及和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31.40%和29.70%,资源白及和遵义白及的多糖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7.60%和23.60%.此外,4份材料对Ca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依矿质元素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二者与Ca等5种矿质元素含量均呈正相关;多糖含量除与Mg含量呈正相关外,与其他指标均呈负相关;Ca等5种矿质元素间表现出或正或负的相关性.[结论]白及与黄花白及、白及同一种内不同品种(或不同来源地品种)间均存在产量和品质差异,其中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产量和品质均优于遵义白及、资源白及和资源黄花白及,可作为优质白及品种供药农选种.  相似文献   

16.
张荣祥  都姣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34-9534,9567
[目的]为科学利用石松科植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从而对黔产扁枝石松干燥全草8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从黔产扁枝石松中共分离到5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3乙-酰基齐墩果酸(Ⅱ)、阿魏酸(Ⅲ)、β-胡萝卜苷(Ⅳ)和石松碱(Ⅴ)。[结论]化合物Ⅱ~Ⅳ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直播育苗技术。[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MS培养基浓度、马铃薯汁浓度及KT浓度,对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原球茎直播育苗的播种基质。[结果]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各因素的优势组合为MS+KT 1.0 mg/L+马铃薯汁120 g/L;白芨原球茎直播有比较优势的基质为腐殖土50%+碎木屑50%+NAA 0.5 mg/L+香蕉汁100 g/L。[结论]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播种育苗的技术路线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培养程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测定阿魏菇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法对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的阿魏菇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索氏提取与超声波提取的阿魏菇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基本一致,但索氏提取的阿魏菇脂肪酸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例较高。气质检测结果表明:索氏提取与超声波提取的阿魏菇脂肪酸的均含有十四烷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十五烷酸甲酯、十六烷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十八碳二烯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十八碳烯酸甲酯(油酸甲酯)、十八烷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索氏提取阿魏菇脂肪酸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43%、2.76%、14.84%6、3.41%、2.10%、16.46%1、6.46%,超声波提取阿魏菇脂肪酸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32%、2.49%、12.73%6、1.53%1、.14%、21.78%、21.78%。[结论]索氏提取法是一种较好的阿魏菇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白芨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以及种子萌发后在自然光培养下丛生芽诱导分化及生根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成熟白芨果荚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白芨种子诱导、增殖、生根等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白芨种子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1/2MB+马铃薯泥20 g/L+蔗糖20 g/L,诱导率为95%;增殖分化培养基为1/2MB+马铃薯泥50 g/L+香蕉泥20 g/L+6-BA0.4 mg/L+NAA 0.1 mg/L+蔗糖25 g/L+艾蒿叶干粉2 g/L,增殖系数为14.2倍;生根培养基为1/2MB+香蕉泥80 g/L+NAA0.5 mg/L+蔗糖20 g/L+艾蒿叶干粉4 g/L,生根率达100%。[结论]白芨组培快繁能培养出带根茎叶的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5%,为白芨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