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桃始花期和成熟期统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上海市奉贤区2002-2012年黄桃开花期和成熟期资料以及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桃越冬期至果实发育期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对桃树开花期、桃子成熟(采摘)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始花期满足温度低于7.2℃达1 150 h的需冷量,日期出现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平均为2月2日;温度因子影响大,日照因子影响次之,降水因子及其他气象因子影响较小;各气温因子中,以最低气温对花期的影响最大,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较小;上年12月上、中旬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偏高会影响(甚至抵消)桃树休眠期的需冷量积累,延迟开花,反之提早开花;2月下旬至3月下旬最低气温偏高,有利于促进桃树萌芽和提早开花.②成熟(采摘)期早晚主要受温度(包括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以及降水量的影响;早春温度高,桃子成熟期偏早;6月上旬至8月上旬最高气温偏高、最低气温相对较低,气温日差较大,有利于桃子膨大与提前成熟;除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雨量偏多使桃子提早成熟外,过多的降水大多导致成熟延后.所建立的黄桃开花期和成熟(采摘)期的预报模型拟合的正确率均为100%,其精度可满足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逐步回归法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许昌烟草普通花叶病(TMV)发生发展的影响因子。通过SPSS软件数据分析得出:温度、湿度、降水及日照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相关影响,但影响程度和关键时段却不尽相同。运用模型方程分析影响最大的是降水和湿度,温度次之,日照最小;烟草花叶病始发时温度起主要作用,而流行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湿度和降水;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许昌地区烟草花叶病发生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型,并提出了相关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素与早稻稻瘟病发生的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湘阴县19 a(1986~2004)来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进行通径分析得出,雨日对早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影响最小为温度。选用了温度(X1)、降水(X2)、日照(X3)、雨日(X4)4个气象因子与病害指数建立了湘阴县早稻稻瘟病预测预报模型:y=-0.0115-0.00128x1 0.00274x2-0.0011x3 0.019724x4,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对湘阴县19 a(1986~2004)来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进行通径分析得出,雨日对早稻稻瘟病病害指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影响最小为温度.选用了温度(X1)、降水(X2)、日照(X3)、雨日(X4)4个气象因子与病害指数建立了湘阴县早稻稻瘟病预测预报模型y=-O.011 5-0.001 28 x1 0.002 74 x2-0.001 x3 O.019 724x4,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温度、降水、日照等角度,分析小麦各发育期气象条件的适宜度,为作物气候评价的定量化提供参考和依据,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分别建立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对昆明小麦生长发育适宜程度的隶属函数模型,据此模型分别计算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降水、日照及光温水综合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的隶属度,进而分析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除生殖生长阶段温度适宜度偏低外,其余发育期温度适宜度较高;日照适宜度在小麦整个生长阶段都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说明日照条件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自然降水偏少和生殖生长阶段的温度偏低是昆明小麦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作物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能客观地反映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为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门市1955—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风速等气象数据,分析天门市气候和人体舒适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门市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表现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趋于一致,20世纪50—90年代气温偏低,20世纪90年代至今气温偏高,但2010年后气温变化趋缓。相对湿度和最大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但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天门市80%以上的年份适宜温度日数、降水适宜等级、降水季节均匀度、相对湿度适宜和日照适宜等级均达到优良等级;近65年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舒适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处于舒适等级,反映了天门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7.
闽西北烟草普通花叶病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气象条件对闽西北烟草TMV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湿度、降水及日照等气象因子对TMV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但影响程度和关键时段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湿度和降水,温度次之,日照最小;TMV始发时温度起主要影响,其中最低气温起最主要的作用,流行时起主要作用为湿度和降水,日照起明显的负效应。建立了闽西北地区烟草TMV发生程度的中期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4—2013年莫旗气象局玉米全生育期资料,从气候适宜度方面分析,主要气象因子有温度、降水、日照等,综合分析了玉米整个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莫旗玉米各生育期适宜度最高的气象要素是日照,其次是温度,降水的适宜度最低且变异系数最大,综合气候适宜度变异系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气象条件对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产量受到的影响,利用1951-2013年丹东地区气温、0 cm地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资料,分析丹东地区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利用2002-2012年丹东玉米年平均每667 m2产量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丹东玉米产量受气象条件的相关影响.结果表明,1951-2013年丹东地区气温、0 cm地温变化呈上升趋势,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的变化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和丹东玉米产量的变化呈负相关,气温、0 cm地温、日照、降水、蒸发和丹东玉米产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其中气温和丹东玉米产量的相关度最高.建立气温、0 cm地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蒸发对丹东玉米产量的回归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对丹东玉米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的相关度高达0.9496.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0—2014年蠡县麻山药气象产量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P滤波法、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麻山药气象产量及其生育期与气象因子关系综合分析,利用spss软件建立麻山药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影响麻山药生长关键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日照和气温,其中4月下旬降水、6月下旬降水,8月上旬气温、8月下旬气温与麻山药生长呈正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和9月累计降水量呈负相关,日照对麻山药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61-2008年塔城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塔城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t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塔城地区1961-2008年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风速、年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8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呈升高(增多)趋势,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减小)趋势,湿润指数呈增大趋势;突变检测表明,塔城地区1961-2008年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开始发生了突变性升高;降水量在1986年开始发生了突变性增多;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也分别在1981年、1985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受气温、降水、日照和风速的综合影响,潜在蒸散量也于1985年发生了极显著的突变性减小,湿润指数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大。综合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的变化可以认定,塔城地区的气候在1986-1988年出现了"暖湿化"趋势;自然正交分解表明,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风速、潜在蒸散量以及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均是同向性,其中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同向性强于日照时数、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各气候要素分别存在3~23a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61—2008年新疆克拉玛依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克拉玛依市气象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t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气候总体呈“暖湿化”趋势;②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1961—2008年,克拉玛依市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小趋势;③突变检测表明,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而风速、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分别于1988年、1983年和1986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减小,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可以确认,克拉玛依市的气候于1986—1988年发生了“暖湿化”的突变;④各要素分别存在4~22a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1—2010年宣城地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和R/S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年降水量有所增加,日照时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均存在赫斯特现象,未来的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和夏、秋季的降水量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5年濉溪县日照、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濉溪县全年和冬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4月增加;全年和1—4、10月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全年和1—6、9—10、12月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全年和1—3、5—8、12月温差显著减少;9月降水量趋于减少,全年和春季雨日显著减少;全年和冬季、春季、夏季蒸发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湿润指数略有降低,9月湿润指数趋于减少。可见,近55年濉溪县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武汉市1966-2015年的气候数据资料及统计年鉴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和MTT突变检验法对武汉市50 a气候进行分析,选取5个城市化指标,建立城市化指数模型并与气象要素做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50 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分别为1983、1980、1994、1988年。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7.
李晶晶  刘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7-4498
利用2001~2010年潍坊几种木本植物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木本植物物候期变化对气温、降水、日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0年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说明潍坊气候逐渐变暖,年降水量年变化较大,总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年累计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在各种气候因子相关分析中,气温的影响最显著,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弱。  相似文献   

18.
在安康降水量和温度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模型法,分析安康日照时数与飞播油松成苗效果的关系及时域动态,并通过与降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对比分析,探讨林地水热条件对飞播油松成苗效果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成苗效果与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与12月日照和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12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3月降水量正相关极显著;与4月日照和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5月日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6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与7月日照负相关显著;与9月和11月日照正相关极显著,与10月日照正相关显著;与秋季月均温正相关极显著,与月降水量负相关极显著。9月和7月日照是影响成苗效果的主要日照因子,4月、11月、3月和5月均温对成苗效果作用较大,12月、2月和11月降水量是影响成苗效果和对照有苗样方频度的主要降水指标,12月、4月、11月、8月、1月和2月降水量与多效抗旱驱鼠剂(RPA)有苗样方频度依次相关。在安康林地水热条件下,RPA成苗效果模型值大于对照,证明使用RPA拌种可以有效提高飞播造林油松成苗量和有苗样方频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的观测站降水量资料,通过Mann-Kendall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陇东北部地区降水量对当地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从56 a的降水量统计来看,降水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春季降水量、秋季降水量序列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7.36、-2.27、-6.35 mm/10 a,夏季降水量序列的线性倾向率为0.69 mm/10 a,这说明四季当中只有夏季降水量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降水量的多时间尺度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至少3个尺度的变化结构,主要的变换集中在5、10~15、25~30 a的尺度,在25~30 a的时间尺度上最为显著,降水量经历了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交替变化,1970年前、1984~1997年降水量较多,1970~1984、1997~2007年降水量较少,2007年之后降水量又开始趋于增多,根据降水量的小波方差分析,确定25~30 a是降水量序列变化的第一主导周期。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降水量在1968年之后减少的趋势明显,确定突变点为1968年。通过研究降水量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发现,夏季气温、秋季的日照时数,春季的地表温度伴随着相应时间段降水量的变化,均表现出负相关的变化特征,只有秋季降水量与相对湿度表现为正相关的变化规律。秋季相对湿度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1,其后依次是秋季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0.60、春季降水量与地表温度的0.36,夏季气温与降水量的0.35。关系模型的建立说明通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他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其共同影响着当地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土壤温度对于土壤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过程有重要作用,其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对改善红壤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分析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不同土壤深度(10,20,40,80,100 cm)下的土壤温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温度变化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趋于平缓;(2)不同作物地土壤温度在根系以上部分存在一定差异;(3)影响土壤温度的气象因子按影响程度排列分别为:日照时数、降水量、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4)与土温相关关系显著的气温、水汽压、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作为自变量来构建关于不同土层深度土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均高于0.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