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牛樟芝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是中国台湾特有的一种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寄主专一性强、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得大规模开发应用牛樟芝成为难题。通过简要介绍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传统的培养方法,重点介绍近年来各学者在牛樟芝培养方面,针对菌体生长和增加活性成分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使广大学者明确牛樟芝培养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培养过程中添加诱导剂等新兴技术,为广大研究人员在快速培养具有原始生理活性、药用价值高的牛樟芝方面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种樟属植物对皿式培养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牛樟芝的人工培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实验室保存的牛樟芝为研究材料,首先在基因组水平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然后在皿式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一系列浓度的牛樟、香樟和樟树木屑的热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比较牛樟芝菌丝的扩散直径和菌丝状态,分析3种樟属植物对牛樟芝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1)经鉴定本研究用的牛樟芝为模式菌株BCRC35396,GeneBank登录号为AY378094。(2)香樟的热水提取物最能促进牛樟芝菌丝的扩散,牛樟次之,樟树最弱;综合考虑菌落的生长状态,樟树的添加是最优的,牛樟次之,香樟最差。(3)3种樟属植物乙醇提取物添加至培养基后,樟树最能促进牛樟芝菌丝的扩散,牛樟和香樟作用效果类似,次于樟树;添加樟树乙醇提取物后菌落生长状态最优,牛樟次之,香樟最差。【结论】本研究认为在牛樟芝皿式培养时可以添加牛樟或樟树木屑提取物来促进牛樟芝菌丝体的生长。该研究为牛樟芝的皿式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牛樟芝为台湾特产的名贵食药两用真菌,一直被誉为"森林中之红宝石",随着人们对牛樟芝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瘤、护肝等诸多神奇功效被发现。笔者对牛樟芝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建议后续应重点阐明牛樟芝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牛樟芝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牛樟芝以其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功效为人们所关注。从分类学地位、寄生范围及分布、生活史及有性生殖类型、药理学作用及化学成分、人工栽培等方面对牛樟芝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的功能,利用本地Blast对牛樟芝全基因组的蛋白序列进行全局比对,鉴定出20个牛樟芝Zn(Ⅱ)2Cys6转录因子蛋白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Zn(Ⅱ)2Cys6转录因子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Zn(Ⅱ)2Cys6转录因子在不同段木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表...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21日,海峡两岸科技合作对接会在福建举行。台湾善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省大喜茶叶有限公司签订《台湾善康牛樟芝合作协议》,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台湾海博特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智能温室及植物工厂化技术》合作协议。通过此次对接会,台湾牛樟鉴别技术、引种繁殖技术及牛樟芝开发技术将落地福建开发。福建农  相似文献   

7.
牛樟芝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因其寄主专一性,野生资源缺乏,人工培育困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本文评述牛樟芝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牛樟芝化学物质多样,已分离获得325种化学物质,分属酯类、酸类和萜类等15类。发掘这些化学物质和粗提物的生物活性,发现牛樟芝具有抗癌、免疫调节、保肝和消炎等多种药用功能。为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以获得更优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和功能活性物质产生的椴木栽培、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技术被不断完善。但是要以牛樟芝为材料大量生产药品,临床试验须进一步研究,活性物质生物功能须进一步发掘,人工培育技术须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刘亚丽  郑新章  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41-6044
依据嚼烟制品专利数据,通过对国内外嚼烟制品技术专利进行检索、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烟草行业嚼烟制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亚丽  孙世豪  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402-4404,4408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鼻烟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采用文献计量学等情报分析手段,对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鼻烟制品专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国际大型烟草公司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了解国内外有关鼻烟制品专利的申请热点及申请趋势,为我国烟草行业鼻烟制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牛樟芝子实体和不同培养时期的菌丝体中三萜含量及鲨烯环氧酶基因(Se)和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Mvd)的表达情况,采用香草醛-冰醋酸法测定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三萜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甲羟戊酸途径(MVA)中Se和Mv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当生长至21 d时牛樟芝菌丝体干重逐渐趋于稳定。当培养时间小于28 d时,菌丝体中三萜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28 d时菌丝体的三萜含量最高,达(39.192±2.025)mg/g,仅次于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49.391±2.675)mg/g,玉米芯栽培的牛樟芝子实体三萜含量最低,为(11.530±0.733)mg/g,各样品间三萜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qRT-PCR分析结果表明,培养7 d的菌丝体中Se和Mvd的表达量均为最高,但随着培养时间的继续延长而呈现下降趋势;牛樟芝子实体中Se和Mvd的表达量均较低,与培养28~42 d的菌丝体表达量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牛樟芝的三萜含量可能与其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培养条件和累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樟芝富含多种生物成分,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药用真菌。在此介绍了樟芝的药理作用及其培植方式的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不同磁场强度和作用时间对樟芝菌丝产量以及菌丝三萜产量的影响,探讨了磁场促进樟芝液态发酵的基本规律。通过GC-MS、扫描电镜及红外光谱等手 段,对比分析普通液态发酵和磁场辅助液态发酵所得菌丝中生物活性成分、发酵液中挥发性成分、菌丝体微观形貌及三萜化合物成分的差别。结果显示,在磁 场强度60 mT,处理36 h条件下,磁场对樟芝菌丝的生长和三萜产量促进作用最强,菌丝产量增长率约23.53%,三萜产量增长率达到28.19%。GC-MS结果显示, 普通发酵液和磁场辅助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显著不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磁场辅助发酵获得的菌丝体表面形态比普通发酵菌丝更松散 。红外光谱表明两种方式产出的三萜化合物成分无明显差别。因此,静磁场辅助液态发酵能够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樟芝菌丝及三萜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药品专利竞争情报的作用,分析了国内外开展医药专利竞争情报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国内外专业性药品专利竞争情报研究机构,探讨了药品专利竞争情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专利竞争情报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30年广西蔗糖加工业专利的发展状况,为广西蔗糖加工业技术创新发展提出对策。【方法】采用关键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北京合享新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ncopat数据库对广西1986~2014年蔗糖加工业专利数据进行检索,通过人工筛选、合并、整理检索结果,对蔗糖加工业专利的申请量、技术类型、法律状态及申请人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1986~2014年广西蔗糖加工业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生物技术专利占比(34.78%)最高,深加工产品应用技术占比(13.04%)最低。在审专利占申请总量比(40.30%)最高,有效专利和失效专利占比(29.85%)相同,失效专利中因撤回而导致无效的专利占比(16.42%)最高。有效专利的专利权人中企业占主导地位,占比42.86%,其次是高等院校(28.57%)和科研院所(23.81%);专利申请人中高等院校的申请量占比(32.84%)最高,其次为企业(25.37%)和科研院所(23.88%),个人为11.94%。广西蔗糖加工业技术创新存在深加工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专利战略竞争意识不强、失效专利比重高及科研成果多停留在研发阶段、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建议】“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推进蔗糖深加工系列新产品研发;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鼓励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利用工作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探索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关乎全球粮食安全。深入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专利,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总量及趋势、国家/地区分布、技术构成、热点主题与专利价值等方面,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正在逐步迈向成熟阶段;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是该技术领域的活跃机构,国内申请人则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抗病性基因的研究、耐除草剂和杀虫剂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转基因小麦研究等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主题;高价值专利主要集中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专利技术布局应打破地域局限,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利文献计量来看我国土壤调理剂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更好追踪土壤调理剂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土壤调理剂专利的特点,本研究以DII(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和搜集了从2011年以来国内外发表的土壤调理剂专利,并从土壤调理剂的原材料来源和功能等方面对公开的土壤调理剂专利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国内外申请的土壤调理剂1 997件专利中,我国土壤调理剂申请数量的所占比例为84%,原材料主要是农业废弃物、化学制剂和天然矿物。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土壤、改良盐碱地、钝化土壤重金属方面。2019—2020年我国在钝化重金属方面功能相关的土壤调理剂专利在国内的数量所占比例为17.3%,在历年中比例最高。土壤调理剂新型材料的研发、制备工艺和作用机制的创新以及材料功能的复合是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周群英 《农学学报》2020,10(3):76-82
为了解中国桉树产业的专利现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对中国桉树产业已申请的专利进行收集,并对专利的申请量、类型、申请人、地区分布和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桉树产业专利申请始于1986年,2007年之前发展缓慢。自2008年起,申请量呈增加趋势,在2016年达到峰值,达139件。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所占比例达88.65%;企业是专利的主要申请人,所占比例达40.95%;广西的专利申请量最多,所占比例达45.53%;有效专利以云南国润香料制造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的数量最多,均为9件;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木材加工、肥料等方面。当前中国桉树产业的专利仍处于技术发展阶段,多数专利属于第一代商品,可以加大研发力度。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国际竞争力,以Web of Science、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II)和ISAAA系列研究报告等数据库和文献为统计源,查询1973-2014年间所发表的转基因SCI论文、所授权的转基因专利和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转化事件。基于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中国研究人员所发表的SCI论文处于国际第三位,其中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棉花SCI论文处于国际第一位;授权的转基因专利仅次于美国而处于国际第二位,授权专利数几乎是处于第三位日本的两倍;与其他种植转基因国家所采用的技术绝大多数来自跨国公司不同,中国目前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技术几乎全部来自国内政府研究机构或企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专利分析的转基因玉米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玉米是转基因领域最热门的作物之一,其转基因技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转基因玉米研究的发展状态,文章通过应用Innography专利检索分析数据库,对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玉米领域的专利进行了申请年度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发明人分析以及核心专利分析,从而展现了转基因玉米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通过对全球126个国家及地区的Bt抗虫基因专利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Bt抗虫基因研发的进展和策略,借此为中国在Bt抗虫基因挖掘、产业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Bt抗虫转基因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及公开趋势、基因类型、主要研发机构、技术研发热点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全球Bt抗虫基因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未来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Bt抗虫基因的研发趋势趋于稳定,中国在专利质量提升方面与国际先进仍有差距;跨国公司是Bt抗虫基因的市场竞争主体,融合基因和基因叠加的复合性状研究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