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尼洋河双须叶须鱼年龄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4-2015年在尼洋河收集的203尾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样本,以鳞片为主要的年龄鉴定材料,对尼洋河双须叶须鱼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尼洋河双须叶须鱼种群由2~15龄和18龄共15个年龄组成。其中优势年龄为2~10龄(占87.19%)。体重和体长的关系方程为W=1.44×10~(-4)L~(2.537)(n=203,R~2=0.876,P0.01)。其生长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为L_t=489.938[1-e~(-0.119(t+1.245))];W_t=1 202.529[1-e~(-0.119(t+1.245))]~(2.573)。生长拐点位置在t=6.697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为L=299.578 mm,W=399.028 g。双须叶须鱼生长较慢、体型较小,是对尼洋河生态与环境适应的结果 。 相似文献
3.
在草鱼的人工繁殖中,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催产剂LRH-A3、LRH-A3+RES、LRH-A2+RES,结果表明:使用LRH-A3+RES和LRH-A2+RES组的催产率分别高出单独使用LRH-A3组的37.5%和38.9%,受精率分别比单独使用LRH-A3组高出20.1%和30.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双须叶须鱼的生化遗传特性,采用聚丙烯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双须叶须鱼5种组织(心脏、眼睛、肌肉、肝脏和肾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须叶须鱼LDH同工酶和MDH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双须叶须鱼的MDH分为上清液型(s-MDH)和线粒体型(m-MDH)。 相似文献
5.
短须裂腹鱼的人工繁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和训养的4龄性成熟的裂腹鱼,首次开展该鱼的人工繁殖试验,人工催产3组,一组全产,一组产80%,一组未产,获得人工受精鱼卵7 000粒,人工受精率83%.在水温改变12~16℃时,平均水温14℃的条下,经过140 h的人工孵化,孵化率80%,出苗2 800尾。 相似文献
6.
以成熟的500尾野生光唇鱼(雌雄比1:1)为亲鱼,以室外水泥池为产卵池及育苗池,通过设置产卵巢及采用微流水措施诱导亲鱼产卵,获得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共72 650粒,平均受精率达85.3%。受精卵在水温24±1℃条件下孵育,43 h孵化出仔鱼,共50 756尾,平均孵化率达69.9%。仔鱼经25 d培育,得全长1.5 cm左右的鱼苗45 275尾,成活率达89.2%。对光唇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等发育阶段。试验表明: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及微流水刺激诱导产卵措施是光唇鱼人工繁殖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 相似文献
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 000组,获卵5 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 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 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Z1)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卷口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HCG、DOM和LHRH-A2的方法,对驯养的卷口鱼亲鱼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的6批750组亲鱼中,能顺利挤卵进行人工授精的共有342组,催产率达45.6%;收集鱼卵12.68万粒,共获得受精卵7.17万粒,平均受精率56.5%;孵化出平均全长5.2mm的鱼苗4.93万尾,平均孵化率68.8%;投喂冻干轮虫和鳗鱼料作为开口饵料,经过30d的培育,获得体长28.0~30.0mm的鱼种3.56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为72.2%。采用10μg/kg LHRH-A2+10mg/kg DOM+1 000IU/kg HC-GM对卷口鱼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适宜水温25.0~28.0℃,微流水充氧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卷口鱼鱼苗。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解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技术,该文以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黑斑原鮡为研究对象,选取86尾体重在0.065~0.25 kg的雌鱼,15尾平均体重在0.30 kg的雄鱼,雌鱼采用胸鳍注射的方式注射催产药物.结果显示,雌鱼人工授精尾数为59尾,受精卵总重量为897.5 g,总卵量为57 440粒,平均怀卵量为1 194粒,怀卵量与体重呈显著相关.平均催产率为69%,平均受精率为73.5%,黑斑原鮡受精卵孵化水温为13~14℃,溶氧量6.0~7.2 mg/L,胚胎发育所需积温范围为2 592~2 916℃·h.这一套全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对黑斑原鮡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宽体金线蛭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宽体金线蛭幼苗人工繁育技术,包括场地和水质选择,产卵池、孵化池和防逃设施的建设,宽体金线蛭的种蛭选择和饲喂以及卵茧孵化、幼苗饲喂和管理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北移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及大鲵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温度、营养调控进行亲鲵培育,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对人工驯养的性成熟的北移大鲵进行人工繁殖。[结果]繁殖亲鲵共产卵41468粒,平均催产率83.0%,受精卵总数为24507粒,受精率平均为56.4%,在17.5~19.5℃经35~40d孵化,合计出苗5036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23.9%,苗种培育30d后共成活4482尾,成活率平均为91.3%。[结论]大鲵可以在北方进行人工繁殖。大鲵的异地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