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深耕、传统耕作、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深耕、免耕、旋耕这3种耕作措施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要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深耕最为明显;深耕在0~10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且土壤贮水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深旋免传;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传统耕作方式的最小。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有利于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糜子主产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深耕、传统耕作、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以晋黍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糜子干物质积累量、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深耕、免耕、旋耕这3种耕作措施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要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且深耕最为明显;深耕在0~10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且土壤贮水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深>旋>免>传;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以深耕处理的最大,传统耕作方式的最小.表明在4种耕作方式中,深耕有利于糜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结论]该研究为糜子主产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措施对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免耕、旋耕、深松耕)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与旋耕下叶面积指数相近,较传统耕作与免耕提高27.12%~40.24%,光合势动态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基本一致;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都表现为旋耕、深松耕免耕传统耕作,旋耕和深松耕处理双穗率、穗粗、千粒质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和免耕;2年平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秸秆产量旋耕与深松耕处理较高,且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深松耕与旋耕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叶片光合势,从而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且提高了双穗率、源器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量、促进果穗发育,最终有利于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深松耕与旋耕是适合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栽培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对山西旱塬区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旱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传统耕作、免耕、秋旋耕、秋深松、秋深耕+旋耕和春深耕+旋耕6 种耕作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播前土壤蓄水量和耗水量均以秋深耕+旋耕模式最高。与传统耕作和免耕模式相比,秋深耕+旋耕模式显著提高高粱产量,增产幅度分别47%和36.7%;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分别达36.8%和25.5%;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加幅度分别达16.5%和14.0%;显著增加枝梗数,增加幅度分别达22.2%和28.2%;显著增长高粱穗长,增长幅度分别达19.0%和21.2%。秋深耕+旋耕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模式,可作为山西旱塬区高粱生产适宜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设置5个周年定位处理,即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土壤孔隙、土壤含水量、土壤呼吸速率、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磷钾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可以改善土壤孔隙特性,增加土壤孔隙度、孔隙体积和大孔隙数量。而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改良的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产量均高于秋季深松(耕)+夏季免耕。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的改良效果最好,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和产量最高。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11.3%和35.4%,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磷钾积累分别增加28.2%,62.3%,67.8%和63.8%,产量提高27.8%。因此,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于2018~2019年冬小麦季在河北农业大学辛集实验站进行,以冀麦585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旋耕、深松、深耕和免耕4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开花后天数的增加,各耕作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深度越浅其含水量越低,整体看,旋耕和深松处理的土壤蓄水效果较好。(2)旋耕处理可使旗叶叶片明显增厚,与深松、深耕和免耕处理相比,分别增厚12.9%、16.1%和29%;免耕基一节间的茎粗与旋耕和深松处理差异显著,分别增粗11.5%和7.6%。(3)4种耕作方式处理相比,深松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深耕处理,分别高19.2%和14.3%。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深翻、旋耕和深松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土壤耕层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以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秋季旋耕为对照,设置免耕、苗期隔行深松30 cm、秋季翻耕30 cm等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单株玉米根系、干物质及玉米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效果为深松翻耕常规旋耕免耕;在玉米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冠比、籽粒产量方面表现为翻耕深松常规旋耕免耕,翻耕和深松显著大于常规旋耕,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表明翻耕和深松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产量,是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深松(耕)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置5个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物理特性、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深松(耕)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深耕的效应大于深松,在冬小麦季深松(耕)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与秋季旋耕+夏季免耕相比,秋季深松(耕)土壤紧实度降低20.9%,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12.9%,作物根系干重密度增加29.8%,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总产分别增加22.0%、8.8%和15.2%,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8.2%、7.9%和14.0%,经济效益增加19.8%。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其作物根系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与单一秋季深松(耕)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降低5.6%和15.0%,作物增产4.4%,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4.0%和3.3%。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对土壤耕层特性的改良效果最好,作物根系生长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土壤紧实度和土壤三相比R值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降低28.4%和26.6%,夏玉米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系干重密度分别增加67.0%、45.3%、23.1%和49.5%。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作物产量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5.5%、3.4%和4.4%,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7.8%、11.6%和19.4%;冬小麦季、夏玉米季及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3.7%、3.5%和4.1%,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分别增加20.9%、10.7%和18.1%;经济效益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增加24.4%。【结论】秋季深耕+夏季深松的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方式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耕作方式与施肥措施对陇东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甘肃省镇原县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为主处理,CK、N、P、M、NP、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条件下的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及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结果】在产量方面,相同耕作方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或无机肥配施高于有机肥或无机肥单施,有机肥单施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在水分利用特性方面,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施肥措施在不同年份均以NMP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NMPNPMPCKN,传统耕作和免耕NMP较CK分别增加84.0%和84.1%;相同施肥措施中传统耕作高于免耕,NMP传统耕作较免耕增加13.6%。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冬小麦阶段耗水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NMP总耗水量相对较高,传统耕作干旱年、平水年、丰水年较CK分别增加了3.0%、4.4%、31.4%,免耕分别增加了10.2%、1.5%、25.7%,且NMP明显降低了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了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耕作方式间总耗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为干旱年传统耕作高于免耕,丰水年和平水年免耕高于传统耕作,而降雨年型间总耗水量变化不一致。另外,无论何种降雨年型,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均在60 cm土层含水量呈拐点变化趋势,但拐点处含水量变化不同,其中NMP低于CK及其他施肥处理,变化顺序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不同施肥措施的边际水分利用效率以NMP最高,耕作方式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结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降雨年型,不同年份NMP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收获期60 cm土层处含水量出现低值。总耗水量以NMP相对较高,且NMP有利于降低播种—返青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加返青—成熟阶段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贮水量的消耗。耕作方式及施肥措施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边际水分利用效率均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因此,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特性,认为无论何种降雨年型,采用传统耕作结合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施肥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筛选利于改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效果及提高作物产量的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5个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周年耕作方式处理: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处理相比,免耕-深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25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35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免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收获期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20—25 cm土层土壤容重,而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大夏玉米收获期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冬小麦收获期5—20 cm土层土壤容重。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而深松-旋耕和免耕-免耕处理却降低冬小麦收获期0—40 cm土壤贮水量。与对照免耕-旋耕处理相比,深松-免耕处理提高夏玉米-冬小麦整个周年内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免耕-免耕处理提高作物收获期40—160 cm土壤含水量,而深松-旋耕处理在冬小麦收获期则降低40—16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免耕-深耕处理冬小麦籽粒产量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降低,最终周年籽粒产量降低0.44%,免耕-免耕处理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降低2.19%。【结论】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籽粒产量,其中深松-免耕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效果较优,可作为相对较适宜的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夏玉米-冬小麦周年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o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dynamics in broomcorn millet. [Method] The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ry matter were studied using cultivars Jin Shu 7 and Huang Mizi at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t the jointing stage.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ing N application led to the increase of green leaf area and the delay of leaf senescence, 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accumulation of dry matter.Appropriate nitrogen application(90 kg/hm2) could coordinate the translocation rate of dry matter among different plant parts, thereby enhancing the yield of broomcorn millet; among different organ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tem to kernel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leaf to kernel; there was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dry matter and yield. For Jin Shu 7, leaf area and dry weight of spike showe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yield. [Conclusion] The formation of grain yield of broomcorn millet involved the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of dry matter,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nitrogen application(90 kg/hm2) could improve the rates of transloc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dry matter, thereby promoting the yield of broomcorn mille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覆膜方式中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糜子增产机制。【方法】 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露地条播(CK)相比,两年间在糜子生育期内,A1、A2、A3、A4处理5-25 cm土层平均温度变化及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效果。糜子生育期内,丰水年份(2015年)A1、A2、A3、A4处理较CK贮水量分别提高94.7、67.9、58.0、21.0 mm,而耗水量表现为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均衡;严重干旱年份(2016年)A1、A2处理较CK贮水量提高83.9、57.4 mm,而A3、A4较CK降低27.1、25.3 mm,耗水量表现为A3>A4>A1>A2>CK,其中,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 cm土层水分的利用,且播种至苗期4种覆膜方式较CK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不同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差异,A1、A2、A3、A4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5.2-5.5、3.4-3.5、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结论】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著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增产潜力依次为A2>A4>A3>A1。  相似文献   

13.
不同除草剂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黍子为材料,以喷清水不除草作为对照,研究在糜子4~5叶期喷施56%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72% 2,4 D丁酯乳油及人工除草对糜子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为筛选适宜糜子田的除草剂种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和2,4 D丁酯乳油对糜子田阔叶杂草均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平均株防效分别为69.33%、39.62%;与人工除草相比,两种除草剂导致糜子产量分别下降10.27%、12.47%,但与喷清水不除草对照相比,两种除草剂处理下的糜子产量分别高193.6%、186.4%;与2,4 D丁酯乳油相比,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平均株防效较高,地上部积累干物质较多,叶绿素和单株绿叶面积较大,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二甲四氯钠盐可湿性粉剂对糜子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较优于2,4 D 丁酯乳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耕整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110 cm垄栽培模式下,对5种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深翻、深松和旋耕均对各处理垄台土壤进行了扰动,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田间持水量增加。垄台土层容重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为秋灭茬旋耕+秋深翻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春旋耕;对垄沟容重等物理性质的影响程度为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灭茬旋耕+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秋深翻春旋耕;产量表现为秋灭茬旋耕+秋深翻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春灭茬旋耕+春深松春旋耕。[结论]综合分析不同耕整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玉米产量及生产成本,秋灭茬旋耕+秋深松、秋深翻为玉米大垄合理的耕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王岩  张静  刘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90-12792,12813
[目的]不同耕作方式对华北高寒区砂质栗钙土耕层含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区域水分高效利用途径,为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供试材料为当地主栽晚熟莜麦品种品五。采用烘干法,分别于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收获期测定耕层土壤水分。[结果]耕层平均含水率苗期免耕为6.26%,高于松耕的5.33%和翻耕的5.39%,分蘖期之后三者差异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不同生育时期间莜麦耗水强度无显著差异,生育期耗水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呈双峰双谷型,峰值分别出现在苗期和抽穗期为2.31~2.51 mm/d,谷值出现在分蘖期和收获期为1.07~1.32 mm/d。免耕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24 kg/(mm.hm2),显著小于松耕和翻耕的4.10和4.07 kg/(mm.hm2),莜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与耗水变异趋势相同,但同一年内不同耕作方式耗水量差异不显著,而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华北高寒区免耕能在苗期提高土壤耕层含水率,但在苗期之后作用不明显;莜麦耗水强度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对其影响不大;翻耕和松耕莜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免耕,松耕是该地区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田稳产增收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壤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全方位土壤深松打破传统翻地留下坚实的犁底层 ,使 2 0~ 4 0cm土层松散 ,增加深层土壤透水能力。玉米田深松试验 ,可改善深层土壤水分状况 ,提高玉米产量 ,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物指标 ,如根系分布和根活力、地上和地下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养分吸收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温动态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6种耕作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热状况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易于跑墒,随着时间推移,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抽雄吐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37.67和26.41 mm,提高了60.57%和35.96%.土壤耕作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地膜处理的0~30和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深旋松耕30 cm增加18.18和24.67 mm,提高35.26%和24.64%.2)单纯耕作方法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没有太大影响.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会在春玉米封垄之前气温较低时有较好的保温效应,从而延长生育期5d左右,延长了灌浆时间,利于提高产量.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水温状况有影响,并进而影响春玉米物候期、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深旋松耕50 cm+地膜处理产量最高达12 698.93 kg/hm2,与长期旋耕耕作相比增产27.45%.总体来看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处理是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8.
春季深松对内蒙古西部农田土壤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在春季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30cm和常规表层旋耕15cm等不同深松方式下,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各指标,通过分析阐明春季深松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能有效的打破犁底层,扩大耕层深度,显著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和15~35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深松能提高玉米株高、单株根干重、单株地上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加快生育进程;在收获时,30cm条带深旋耕、30cm春季深松的倒折率(0和1.2%)均低于常规旋耕处理(3.3%);深松有效增加玉米单产,30cm春季条带深旋耕和30cm春季深松处理较常规旋耕分别增产22.10%和25.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