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省海南地区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雷暴资料,采用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结果表明,近50年来青海海南地区雷暴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2.7d,但各地变化特征不一致。年雷暴日数少的地区雷暴日数的减少趋势明显,而雷暴日数多的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提前趋势;雷暴期呈显著缩短趋势,年雷暴日数在2000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4.
本溪地处辽东半岛东南部山区,境内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以低山、丘陵为主,处于长白山支脉东北端,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该文采用1958-2013年本溪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气象资料,分析了本溪地区近56a来的雷暴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地区近56a平均雷暴日数为30.4d,并以0.87d/10a的趋势减少,其中6月和7月雷暴日数最多。平均初雷日期为4月24日,平均终雷日期为10月22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82.3d。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宁波地区1973—2014年的雷暴日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雷暴日分布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从年际分析来看,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以-2.1044d/10年的线性趋势显著减少。除象山外,其他地区均以不同的线性趋势减少。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89年前后发生了1次显著减少性突变,1989年后的平均雷暴日较突变前平均值减少了近7.53 d。从小波分析来看,宁波地区雷暴日存在24年和14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在较小时间尺度上,雷暴日年际变化存在5年和10年左右的短周期。宁波地区的雷暴日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且夏季最多。  相似文献   

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7.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呼和浩特地区雷暴日观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51年来呼和浩特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1 d/10 a;清水河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 d/10 a;和林县年雷暴日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0 d/10 a。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雷暴日存在4.7 a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和2.3 a的短周期的变化。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1984、1986年为呼和浩特市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1961、1972、2008年为清水河地区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1961、2005、2007年为和林县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1年镇江市雷暴日监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年来镇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雷暴日最多、冬季最少;各县市月平均雷暴日均呈单峰型,7月雷暴日数最多;镇江市雷暴日存在6年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镇江市雷暴日突变年为1966年。  相似文献   

10.
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1.
使用南京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京地区2000—2012年的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南京全年和夏季雷暴日数分别呈现准5年和2~3年周期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 d,其中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平均为22.4 d,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3.1%,春季雷暴次之,平均为5.2 d,秋季和冬季最少,仅为2.2 d和0.8 d;南京雷暴天气的周期变化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500 hPa高度上,北方低槽加深,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伸北抬,700 hPa和850 hPa环流调整导致中低层湿度增加;天气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是造成雷暴强度偏强、短时强降水和瞬时大风等灾害天气更加剧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3年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逐月雷暴日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R/S趋势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3年来乌鲁木齐地区雷暴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南部山区为雷暴多发中心,城区、北部平原区及达坂城谷地为低值区域;乌鲁木齐地区雷暴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67 d/10 a;山区下降最为显著,其次为平原区,城区表现为不显著的下降过程;雷暴主要集中在5—8月,7月雷暴频率最高,10月—次年3月基本无雷暴发生。突变检验分析表明,近33年来各区均未出现显著性下降的突变过程,却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未来变化趋势存在较强的持续性,即仍将维持下降的态势,城区的持续性强度不大。  相似文献   

13.
尹恒  李易  徐远波  文强  王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1-21322,21539
利用1971~2010年鄂西北17个气象观测站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和M-K分析,讨论了鄂西北雷暴气候变化及非均一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年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1.3 d,全年雷暴天数达24.9 d。雷暴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 a的显著年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迟6 d,末雷暴日的推迟可能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统计末雷暴日的雷暴天气发生时段发现,12:00-16:00时段发生的雷暴最多,占到全部雷暴次数的43.4%,其次是16:00-20:00,占到总时段的24.0%,雷暴次数最少的时段是00:00-04:00和20:00-24:00,这与全省雷暴日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全省末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大概分3个区域:西南及南部区域末雷暴日结束最迟,其次是北部区域,中部末雷暴日结束较早,末雷暴日较迟的区域多分布在山区或气温较高的南部,这些分布特征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1961~2008年共48年逐日雷暴日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年均雷暴气候倾向率为负,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分布区间主要集中在20~40d,约占总雷暴日数分布区间的77%;江苏雷暴呈单峰型月变化特性,夏季雷暴最多,占全年的70.28%,冬季雷暴最少,只占1.05%,各月雷暴分布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江苏年均雷暴日和标准差地域分布呈非均一性分布,总体呈苏中多、苏南和苏北少的地域分布;四季雷暴日的空间分布也呈现非均一性特点。全省各地区年雷暴异常具有同步性,但苏北和苏中、苏南年均雷暴异常呈反位相。全省各市历年逐日雷暴发生概率:7月中下旬最高,但具体到全省每一个市,每一天,发生雷暴概率非均一性特点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强玉柱  刘扬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52-4754
为了研究天水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周期性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天水市7个观测站1971~2010年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年天水市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9.2 d,一年中雷暴发生在4~10月,7、8月份最多,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过去的4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152d/10a;Mann-Kendall检验得出,在1995年天水雷暴日数开始明显减少,突变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后雷暴日数显著减少;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雷暴日数同时存在3、6、12及22年的准周期变化;根据EOF分析,天水雷暴异常空间分布可划分为全市一致型和经向型,其中关山区雷暴日数最多,其次是渭北区,河谷区最少。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高晓东  杨仲江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6-11248
利用1971~2008年上海地区11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近38年来年均雷暴日为26.1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0.4185d/10a,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3~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6.4%,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64.9%;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上海地区雷暴具有3年、5年的短周期和12年、20年的长周期震荡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任鹏娟  肖稳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489,492
使用晋城地区5个气象台站197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城地区雷电的初日、终日,雷电日的年、月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雷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日数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存在3~5年的周期振动,总体有增多的趋势。晋城地区除冬季未观测到雷电现象外,春季、夏季、秋季均有雷电发生。晋城市雷电日空间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