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根据农户调研数据,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南京市锁石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在由经济社会驱动力主导向生态保护驱动力转变过程中,经济、社会关系、安全和环境4项福祉因素层各项指标的变化浮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转变时,经济指标对福祉的贡献率略降低0.095,而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的重要性则升高0.282;锁石村总福祉增长7.0%,其中经济福祉、环境福祉增加2.6%和9.4%,社会关系福祉和安全福祉降低7.4%和2.3%,降低福祉的68.7%是源于食品安全满意度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在提高经济水平、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要保障自留地减少时商品化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采用德尔菲法、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探索影响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归纳农村土地资产市场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发展驱动力主要为农村改革发展政策驱动、农村经济社会变化驱动与农户生计变化驱动.为加快农村改革进程,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与特色化,推动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健康发展,应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以政府为支撑完善落实相关税收、金融贷款等惠农政策,以农户为基石提高农村居民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与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持续存在,推动乡村精准振兴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农户问卷调查,了解浙江省平原、海岛、山区3类乡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户福祉的真实状况,通过构建乡村农户综合福祉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3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差异进行评估,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户福祉间的关系,以此探寻乡村精准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生产资料满意度及休闲状况对农户福祉的影响程度较大,而收入要素对福祉的影响反而较小;浙江省乡村农户整体福祉水平较高,其中平原类、山区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高于海岛类乡村农户福祉水平;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都对增进农户福祉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但精准化振兴仍需在收入、就业和社会组织方面有所提升,以进一步提高农户综合福祉水平。  相似文献   

4.
土地管理工作参与地方扶贫开发为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重要着力点,通过土地政策调控区域发展布局是我国扶贫开发形成的新格局。现阶段我国土地扶贫政策主要通过生态补偿、产业扶贫、整治扶贫、易地搬迁等途径实现减贫脱贫效应。土地政策参与扶贫,使贫困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农村发展和居民福祉。因此,探索土地扶贫政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理清其中的利益分配情况,对于更好地实现脱贫攻坚,提高农村居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文章以金华市区近八年来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金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以最优经济福利驱动和粮食安全驱动为主,并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生产等相关问题作了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为传统农业发展和乡村环境注入一股新活力与契机.首要为农村地区带来正向经济冲击,相对的也伴随着负向冲击。目前对於观光休闲政策发展冲击多为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等面向之评估系统.较少考虑观光休闲活动发展过程中的污染、资源耗竭与交通频繁带来的问题可能直接或间接对当地居民和游客造成许多潜在性的负面冲击健康威胁。有鉴于近年欧洲对观光休闲游憩发展带来大众健康冲击的认知逐渐增加.而以健康冲击评估(Health Impact Assessment)技术突颈健康冲击议题在观光休闲政策发展中的重要性。反观台湾目前尚未导入健康冲击评估技术.且现行休闲农业发展政策或计划缺乏评估机制。因此.本研究目的即将该技术概念引入且应用于休闲农业(agritourism)政策.着手建建适合台湾发展休闲农业政策之健康冲击评估指针系统;系统建立主要依据世界观光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2004)建议的健康、安全与福祉作为指针系统的三大议题,总共设计152个细项候选指标.经由三回合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之后.采用整体平均数和稳定度做为问卷结果的筛选标准.最后由69项入选指标组成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之健康冲击评估指针系统,该指针系统或许可以提供未来追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政策的评估参考工具,以事先获得预防及减轻负面冲击之效果,同时亦可衡量当地居民与造访游客在健康、安全与福祉等议题中所遭遇之冲击与影响,进而带来休闲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永续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了解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动机和意愿,探究有效激励农户转向有机农业的驱动因素,基于兼具生态保护典型性和生态发展典型性的洋县朱鹮栖息地的816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和双栏模型,在考量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从经济收益、政策激励和和生态意识3个角度切入,探讨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核心驱动力。结果表明:1) 经济回报对农户参与有机农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营成本和收入波动对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行为和程度影响都不显著;2) 补贴政策对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行为和程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引导政策只对农户的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户的参与程度影响不显著,而约束政策对农户的有机农业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农户的生态意识对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行为和程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从交互效应来看,政策激励能够以补贴、引导、约束等多种形式提升经济收益对农户参与的拉力,能有效缓解农户的畏难情绪和风险顾虑。  相似文献   

8.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从微观农户需求出发,通过浙江省平原、海岛、山区三类乡村农户福祉问卷调查,测度农户主观福祉水平,明确农户主观福祉水平的地理分异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浙江省农户进入了以社交与休闲为主导的福祉需求阶段,安全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已得到了满足,但对社会服务仍有较大需求;二级福祉指标评分排序依次为:可持续功能、基础功能、发展功能、和谐功能;平原、海岛、山区三类乡村间的福祉评分差距较小,应鼓励部分乡村成为“先富乡村”,总结有效经验,带动其他乡村实现共同富裕;三类乡村农户福祉评分排序依次为:平原类乡村、山区类乡村、海岛类乡村;农户福祉的主导影响因素趋于一致,收入、休闲、社交、就业、社保等成为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9.
种植制度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种植制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对于深刻认识农业土地利用的过去和现在并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评估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种植制度重要组成要素:熟制、种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分别归纳了熟制变化及主要驱动因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及主要驱动因子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并总结了熟制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以及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期为种植制度调整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武陵-秦巴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对搬迁前后农户福祉变化进行了评估、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与农户福祉变化关系进行了耦合.结果表明:搬迁后农户的福祉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搬迁农户对生态系统的四大服务功能感知变化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农户福祉有一定的耦合关系,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供给服务与农户福祉的关系最为密切,搬迁农户福祉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计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收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市场及相关政策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影响四川省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通过转变农民农地流转观念,健全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明晰农地产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等对策,以加速推进四川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汤永鸿  杜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106-14108,14184
利用1996~2006年石家庄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超标是经济快速发展与政策控制不力等宏观因素和农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等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用地控制、开展节约用地和守法意识教育等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厘清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态势,减少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本研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索非粮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非粮化面积为8.3×106hm2,非粮化率为38.3%;非粮化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非粮化面积则呈两边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土地流转面积是驱动干旱半干旱区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的最重要因子,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和乡村劳动力人数也影响了地域分异特征,但不同地域内各因素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非粮化受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影响大,今后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调整惠农补贴并优化资源配套,加大监管的同时谨防“一刀切”,实现农民增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协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人粮关系为主线、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辅线,重点回顾了近百余年中国粮食安全变化历程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分析的4个纬度,即农民生计、土地制度、农业科技、政策管理。认为重粮重农不轻工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农业科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5个要素。最后指出应树立包括数量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在内的广义粮食安全观,系统地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半结构访谈与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晋西北的耕地利用状况,调查了位于晋西北宁武县5个村农户的具体的种植业状况,并从自然、经济、社会、政策、技术5个方面分析了耕地利用状况形成的驱动力。结果表明:①目前在晋西北范围内的这5个村的耕地利用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但仍保留有一些优良的传统农作方式。②自然条件差是研究区耕地利用状况产生的客观因素,种植业经济效益低下是直接原因;社会因素包括农村家庭开支加大、耕地细碎化等;政策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仍不够,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耕地流转及监管不完善等;技术因素是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分析影响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经济、社会、政策及农民自身因素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完善社会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对策和建议,以此来加快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步伐。  相似文献   

17.
王极  李淑杰  刘兆顺  任江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26-13128
以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社会、生态、经济3方面对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耕地面积增加51.45 hm2,建设用地面积减少52.05 hm2,土地垦殖率提高了28.47%,提供可出让建设用地面积108.83 hm2,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并有效缓解开发区发展中的土地瓶颈制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35.14万元/年,净效益达95 559万元,建立了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开发区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主要载体,能够为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以保山为分析样本,介绍农村集市发展概况,并从内外因分析总结农村集市相对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加大对“三农”转移支付的力度;鼓励本土人力资本参与本地农村自救和农村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实现农民普惠式金融生态;处理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出现的“内卷化”问题;落实保护农村本土人文特色前提下建设各具特点的新农村;重视土地对于农民的福利效应;改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完善农村社会基本保障等.  相似文献   

19.
王仙君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27-4328,4330
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从农村人口的思想认识基础的变化得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农民队伍正在萎缩,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农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受到威胁。围绕30年后“谁来搞农业”“、怎样搞农业”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展望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走农业企业化道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