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促进稻茬小麦稳产高产,2014年进行了稻茬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周麦18、洛麦23产量水平较高,烟农19、烟农5158、淮麦22、良星66、济麦22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稻茬小麦稳产高产,2014年进行了稻茬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周麦18、洛麦23产量水平较高,烟农19、烟农5158、淮麦22、良星66、济麦22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8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的差异。[方法]4个半冬性品种分别为矮抗58、良星66、济麦22和烟农19,4个弱春性品种分别为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新麦20。[结果]从株高和节间长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较好;从壁厚和节间粗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济麦22和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和安农0305较好;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和济麦22相对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相对较好。[结论]沿淮地区抗倒伏能力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矮抗58和济麦22,弱春性品种为偃展4110。  相似文献   

4.
钟文 《油气储运》2011,(25):22-23
2009~2010年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前十位的品种为济麦22、烟农21号、良星99、泰农18、良星66、山农15号、烟农24号、临麦4号、邯6172、临麦2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为济麦22,达到167万公顷。现将这些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苏淮北地区13个主导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10年来江苏省淮北地区主要推广的13个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3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较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33、徐麦30;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淮麦22、连麦6号、淮麦20、烟农1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33;穗粒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淮麦33、连麦6号、济麦22、烟农19、烟农5158,最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99;千粒质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20、徐麦9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淮麦33、保麦1号、烟农51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510。通径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吻合,产量3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6.
许昌市小麦新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2010年度田间试验中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总结许昌市多年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在2009-2010年度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半冬性小麦品种洛麦23、泛麦8号、周麦22、周麦24、矮抗58、豫农416和淮麦25,弱春性品种周麦23达到了高产水平(7 500 kg/hm2)。本研究为许昌市小麦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沿淮地区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连续2a研究沿淮地区当前生产中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沿淮地区小麦育种及生产中选择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花后籽粒灌浆的进行,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SPAD值差异逐步加大,叶面积指数2014-2015年在开花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达18.81%、27.61%和33.32%,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26.87%、61.95%和108.69%;叶绿素SPAD值2014-2015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6.28%、16.63%和118.89%,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1.49%、19.54%和237.75%;品种间花后光合速率差异2014-2015年最高达29.32%、2015-2016年最高达26.13%;2a试验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品种间均差异显著;产量与花后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正相关。2a试验结果说明‘洛麦23’‘矮抗58’‘邯6712’产量位于8个品种的前3位,且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显著,适宜在安徽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菏泽市抗逆高产高效小麦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水处理条件下矮抗58等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灌浆速率、产量三要素、产量性状的表现,筛选出抗逆高产高效小麦品种矮抗58、菏麦17、泰农18,为菏泽小麦生产品种选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太宇  张存岭  陈若礼  刘超  张东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565-16566,16617
[目的]研究淮北4个小麦新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动态。[方法]4个小麦新品种分别为烟农19、豫农202、济麦22和淮P2-7。[结果]烟农19、豫农202、济麦22和淮P2-7小麦主茎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呈Logistic曲线变化,主茎质量日增最大值点位于越冬始期前13 d和终花后5 d左右,转折点位于拔节前4 d和终花后11 d,籽粒质量日增最大值点位于终花后13 d左右;穗粒质量曲线转折点为终花后9和18 d,千粒重曲线转折点为终花后7和20 d。[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了解淮北地区冬小麦干物质增长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胡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39-40
为筛选出适合凤台县小麦良种补贴品种,通过对济麦22、山农20、中原6号、郑育麦9987、良星66等13个小麦品种进行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济麦22、良星66、泛麦5号、新麦21、中原6号、郑育麦9987、烟农19、洛麦23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全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周宝红  张福生  郭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93-6194,6197
[目的]通过主要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选出适合邗江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方法]对供试的9个品种进行生育期观察,并从茎蘖动态、穗型结构、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9个小麦品种.[结果]各小麦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最早成熟的品种是宁麦13,宁麦16与扬麦16的成穗率高,宁麦13产量最高.[结论]通过分析得出,扬麦16产量较为稳定、稳型中等偏大,成熟期较早,适合于大面积上继续推广应用;扬辐麦4号产量稳定,穗型中等,但熟期较迟;宁麦13穗型中等,千粒重较高,生育期短,产量较高,可以积极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同镉耐性的洛麦23(镉耐性弱)和中育10号(镉耐性强)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镉(0、10、50、100mg·kg-1)对不同镉耐性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移、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Cd胁迫可以增加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当超过这一浓度范围则呈现为抑制作用,这一临界值因小麦品种不同而异。结果同时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Cd处理对小麦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及同化物转移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这一临界值不仅因小麦品种不同而异,也因器官不同而异。镉胁迫导致小麦籽粒产量下降,3个Cd处理下洛麦23籽粒产量较对照依次下降了8.3%、34.3%、51.6%,中育10号产量下降程度较小,依次下降了3.7%、9.5%、29.3%。整体而言,镉胁迫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小麦减产。同时,这种影响也存在品种差异性,镉耐性较大的中育10号叶面积指数受抑制程度较小,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各器官同化物转移途径受Cd损伤较轻,最终在籽粒产量上表现优于镉耐性较弱的洛麦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底肥施用量对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脱盐土条件下的稻茬麦产量构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苏北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的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茬麦底肥用量对小麦茎蘖动态、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动态变化、旗叶面积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较高磷肥投入对小麦茎蘖动态变化、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叶面积、氮肥利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尿素150 kg/hm~2+磷酸二胺300 kg/hm~2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在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土壤条件下,应该重视氮、磷肥平衡施用,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能。  相似文献   

15.
安徽沿江稻区单季杂交水稻高产肥水运筹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推广水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在安徽沿江稻区开展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肥水运筹示范提出了水稻的高产肥水运作模型。[结果]试验单季杂交稻的平均产量为10575kg/hm^2。试验秧苗生长健壮,单株分蘖和单株绿叶多,根系入土较浅,主茎扁且基宽适度,二次分蘖率高,叶蘖同伸性好,物质积累多。试验水稻个体发育健壮,根系发生量大,茎基粗壮。试验水稻群体田间封行期推迟。通风透光好。试验水稻始穗至齐穗的间.隔期为2~3d,基本同时抽穗,主茎带穗多,每穗颖花总量发育充足,相对均衡性较好。灌浆结实期干物质输转谷穗率高,乳熟生长阶段完成理论产量积累60%以上。[结论]该研究为单季杂交水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高产栽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的太阳辐射减弱梯度(自然光、70%太阳辐射、50%太阳辐射),研究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太阳辐射减弱使冬小麦生育期延长,穗、叶和茎等干物质积累减少。太阳辐射减弱下,有效穗数、穗粒数、穗重、千粒重等产量构成指标下降。[结论]太阳辐射减弱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胚粒和发芽粒的构成比例。[结果]该试验中53个小麦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范围为2.79%~20.82%,其中不完善粒小于6%的1、2级小麦品种(系)仅15个;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品种(系)有16个。造成不完善粒的赤霉病粒、黑胚粒、生芽粒等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结论]供试品种(系)中,连麦6号、洛麦23、未来0818、龙科091、连麦2号、百农207、泰农19、皖农09157、皖科06725和皖科121979等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20.
摘 要:豫南稻茬小麦的生产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历史上稻茬麦产量不是太理想,除了自然障碍因素外,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栽培技术不配套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该区生产上小麦主导品种,研究分析了稻茬麦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籽粒灌浆规律。结果表明:(1)分蘖消长的特点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冬季不停、集中死亡,栽培管理上应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2)幼穗分化早、分化期长,前期慢、后期快,茎、蘖、叶发生重叠进行,普遍存在同伸关系。栽培上要注意促使一、二分蘖赶主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分蘖幼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争取大穗多粒,增加产量。(3)抽穗后3-5d开花,籽粒灌浆全过程短,从开花到成熟只有35d左右,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长,籽粒发育经历形成、灌浆、成熟三个阶段;腊熟末期粒重最大,此时收获产量最高。提出了稻茬麦育种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