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是了解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和变化情况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南京市高淳区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基础,进行耕地等别监测评价,掌握全区耕地等别渐变区域内耕地质量等别的年度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区内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建立西南山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布控体系,为西南山区耕地保护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国土部门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区域背景分析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自然质量、利用水平、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特征4个背景分区,最终划定监测控制均质区,以“以点带面”的方法反映监测区域耕地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果]研究区域共划分7个监测控制类型区,在监测控制大区的基础上划分33个监测控制区,布控111个固定监测样点,分别分布于不同监测控制区、不同耕地质量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17个土地利用工程活动区域内布局42个动态监测样点,构建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样点布控体系.[结论]划定的监测控制区符合西南山区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分布特点,并具有均质特点;采取多信息、多时段立体采集长期固定监测点的方法,能更科学合理地监测区域内耕地质量变化;根据西南山区土地利用工程项目特点布控动态监测样点更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月,《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我国首部关于耕地质量的国家标准,这一标准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将为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科学的指标和方法。《耕地质量等级》对全国耕地土壤健康情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是否满足农产品持续生产的能力等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十个等级。一等地耕地质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质量最低。标准将全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相似文献   

4.
<正>《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已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从农业生  相似文献   

5.
<正>《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方法。该标准规定了耕地质量区域划分、指标确定、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流程等内容,适用于各级行政区及特定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划分。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其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将遥感技术引入到耕地质量评价中,可使耕地评价工作更加科学与客观。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遥感影像,并获取研究区域内100个样本点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耕地养分质量和耕地生产力质量进行评价,构建耕地综合遥感监测评价模型,实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运用该模型对衡水市安平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耕地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平县一等和二等耕地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东北部和北部地区;三等和四等耕地数量较多,分布相对广泛,这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中低产田仍然存在,在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中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根据评价结果及研究区域的土壤特点,提出了完善灌溉系统建设、加强土壤培肥措施实施的建议,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耕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为耕地保护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依据。在分析耕地保护形势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在耕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并从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强化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数据质量、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科学研究及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监测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分区的指标体系,划定了化州市36个耕地质量监测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化州市耕地质量监测分区方案符合化州市耕地质量的实际需要,将为华 南地区耕地野外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为广东省及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结合我国既有耕地质量监测成果,同时借鉴国内外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监测周期以及监测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体现耕地生产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的自然因素指标,以及影响耕地质量的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能够全面体现耕地的综合质量,为全国范围内耕地质量监测及制定质量提升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耕地质量监测角度出发,探索监测效率最优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划分方法,并尝试构建耕地质量监测效率评价体系,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以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为例,采用因素组合法、主导因素法、图斑法以及网格法4种方法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并从耕地质量监测效果、精度以及成本3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4种方法的监测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因素组合法划分的耕地质量监测单元的总分值最高,为89.23分,网格法因考虑的耕地质量属性因素较少且划分的单元数目较多,监测效率评价综合得分较低。采用的监测单元划分方法中,因素组合法更适合在县域尺度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Kriging插值法、对比分析法,将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和耕地质量年度更新评价数据细化,确定正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根据渐变类型和耕地质量等别,选取监测单元进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正阳县耕地质量渐变类型为肥力提升型和逐步干旱型,影响耕地质量主导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和灌溉保证率;全县共布设耕地质量监测单元25个,其中固定监测单元4个,随机监测单元21个;全县肥力提升型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有所增加,逐步干旱型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数有所下降,但等别均变化不大,全县耕地质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掌握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县域耕地质量监测效率,完善其监测体系,本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基于耕地质量监测成果以及土壤、环境因子等数据,通过空间统计学、空间叠加等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等别监测分区布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壤、地貌、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以及耕地质量渐变类型等因素,从化区共划分为2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依据空间分层抽样原理,结合研究区内国家标准样地、沟渠、道路、村庄、基本农田等因素在空间上对监测样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111个监测样点。经统计检验表明,监测样点在总体耕地分等单元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此建立的县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可为自然资源部门的耕地质量监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并结合其他数据的分析,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结合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构建覆盖面广、层次清楚、代表性强的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对监测的科学性、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县域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布设方法,并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示范县陆良县对此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陆良县共划分为9类监测控制区,共12片;共布设了9个随机监测样点,26个固定监测样点。经论证,所布设监测样点实现了对全县耕地利用类型的全覆盖,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符合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需求,可为岩溶区县域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布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图们市为研究对象,在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选取监测单元,对引起各监测单元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监测,并通过插值法计算出国家利用等别,并在所获得的监测单元数据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对耕地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评价,为明确耕地质量内涵,科学保护耕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图们市为研究对象,在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区域,选取监测单元,对引起各监测单元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监测,并通过插值法计算出国家利用等别,并在所获得的监测单元数据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对耕地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评价,为明确耕地质量内涵,科学保护耕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耕地总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大坝是提供优质耕地的基础,以贵州省金沙县桃园协兴大坝为例,通过掌握大坝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及面积、大坝内的耕地与坡耕地之间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差异,论证大坝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大坝耕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对耕地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耕地质量等别监测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它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该文以灵川县为例,采用抽样监测渐变耕地的方法,全面掌握灵川县年度内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别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谢戈力  郑巧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60-19563
结合国内外有关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相关研究理论,设置了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指标,研究了监测样点的选取和耕地质量综合指数的计算,利用WebGIS技术对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并阐述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基于WebGIS的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定位监测。  相似文献   

19.
耕地质量监测指标选取是农业领域的重点工作,本文以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作为研究核心,从环境指标的选取、土壤指标的选取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指标的选取这三个方面对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展开了探讨,希望能为农业领域耕地质量监测指标的选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重庆市年度更新评价数据,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2015年全市及各区(县)3类耕地质量更新后等别的变化情况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平均等别分别为9.74、9.77和9.84,耕地质量为中等偏下。(2)重庆市西南部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较好,刺激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耕地质量整体相对较高;而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所处区域为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耕地质量较差,高等地匮乏。(3)重庆市2014—2015年耕地等别为6~12等,其中10~12等的耕地面积减少,而7~8等的耕地面积增加。重庆市区域内3类等别的耕地面积差异较大,导致耕地等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整治项目等的实施;区域内需采取差异化管护,加强影响耕地的非地带性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