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 er)感染是鸭、鹅和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见于1904年Riemer报道的鹅渗出性败血症,Hendrickson等于1932年首次报道了商品鸭感染[1].郭玉璞等于1982年首先确诊我国商品鸭群中存在本病[2].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养鸭、地区,几乎所有的商品鸭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成为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3].临床上以商品肉鸭感染最为常见,主要侵害1~8周龄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性过程,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脾脏肿大,呈斑驳状,偶尔可引起局部皮肤感染[4].有关成年种鸭自然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报道少见.本试验对一肉用种鸭群中患关节炎的病例进行了诊断,通过病原分离和鉴定,确定为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同时对感染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检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为鸭疫里默氏菌性关节炎的防治及进一步研究其感染机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 (DVH)是发生于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 ,其病原为鸭肝炎病毒 (DHV)。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上以角弓反张为特征 ,主要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和斑点出血[1] ,2日龄至 3周龄为易感年龄 ,成年鸭有抵抗力。 194 5年Levine[2 ] 最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以三炎(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特征,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鸭和雏鹅等多种禽类的接触性传染性病[1].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可引起鸭特别是雏鸭的大肠杆菌病,以败血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肝周炎、心包炎等表现为特征[2].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大肠杆菌常常同时存在于鸭群...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引起的致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常引起雏鸭患病[1]。主要侵害3周龄以下的雏鸭,是致死率高、传播快的传染性疾病,以肝出血、肿大和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2]。是严重危害我国鸭养殖业的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为DHAV-1型与DHAV-3型。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部分地区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因而又名鸭大肠杆菌败血病[1].该病在临床剖检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雏鸭最易感,2~6周龄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商品肉鸭中死亡率可高达50%左右,而且常常与鸭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成年鸭和种鸭主要表现为零星死亡.随着养鸭业的日益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鸭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日趋严重,给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为弄清湖北省鸭场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其致病性菌株的优势血清型、致病力等特点,我们对湖北省部分地区鸭场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动物致病力试验,以便筛选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优势血清型,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制备灭活疫苗预防本地的大肠杆菌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 Tembusu virus disease)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在种(蛋)鸭发病,近年来也出现雏鸭发病[1]。病鸭临床症状表现为产蛋下降、采食量骤减、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2]。该病于2010年首次在浙江等地大暴发,由于其传播迅速,短时间内蔓延至山东、河南等我国其它养鸭地区,给我国养鸭行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  相似文献   

7.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945年Levine和Hofstad首次在美国发现此病,以肝肿大并有出血引起鸭急性死亡,并继而分离到了鸭肝炎病毒(DHV),随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苏联等相继报道本病,我国由上海畜牧所黄均健等于1963年首次报道本病,随后我国其它地方相继报道.现在,此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对国内外在这几年来对此病诊断、防治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 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火鸡和其它鸟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H endrickson和H ilbert1932年首次报道纽约长岛的北京鸭发生本病,并把该病原命名为鸭疫斐佛氏菌(Pfeifferella anatipestifer);1954年Bruner等建议采用鸭疫莫拉克菌(M oraxella a-natipestifer)命名;1986年Piechulla等根据DNA结合,以甲基奈醌基和分支脂肪酸产生,建议将RA划入黄杆菌/噬纤维素菌中;Segers等1993年根据DNA-rRNA杂交分析,以蛋白质、脂肪酸组成的表型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表面不同程度的出血.鸭肝炎病毒在1949年首先发现于美国长岛[1],传统上多将该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DHV-Ⅰ、DHV-Ⅱ和DHV-Ⅲ),其中中国主要流行DHV-Ⅰ,而DHV-Ⅱ主要流行于英国,DHV-Ⅲ只发现于美国.研究表明,Ⅰ型与Ⅱ型在形态学及基因型上无任何相关性;血清中和试验表明,Ⅰ型与Ⅲ型之间也不存在抗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经呼吸道、皮肤等途径感染1-8周龄雏鸭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败血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头颈歪斜、腿翅瘫痪、共济失调、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胸膜炎、结膜炎以及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特征,死亡率较高,耐过雏鸭生长性能、饲料报酬低下[1].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 ,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 (Pasteurellaanatipestifer)、鸭传染性浆膜炎 ,是主要感染于雏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 2~ 7周龄的雏鸭 ,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脑膜炎等。发病率 5 %~ 90 % ,死亡率 5 %~5 0 % ,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 ,防治本病主要用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本研究将从上海地区分离鸭疫里氏杆菌并鉴定 ,为RA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培养基 :血液琼脂和巧克力色琼脂 ,自制。病鸭…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自Lcvin等于1945年春季观察到鸭雏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于1950年首先在鸭胚中分离出鸭肝炎病毒(DHV)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我国黄均健(1963)最早报道在上海某些鸭场曾发生过DVH,随后许多省市也相继报道了本病的发生。1989年黑龙江省某县的两个养鸭场发生雏鸭大批死亡之后,来我所求诊。经笔者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这两个养鸭场于1989年8月分别由某地引进樱桃谷鸭一日龄鸭雏1500只和1700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1月,某鸭场一批樱桃谷肉鸭发生疫病,一栏520羽鸭,在一周内死亡360多羽,病鸭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等变化,经分离培养,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症状发病鸭群约18日龄,病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拉绿色稀粪、头颈震颤、昏睡,有轻度罗音.开始死亡较急,后逐渐趋缓,一周内,520羽鸭子死亡360多羽,死亡率高达69.2%.  相似文献   

14.
雏麻鸭1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简称鸭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肿大和出血为特征,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1]。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为鸭疫里氏杆菌(RA),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至今,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均有报道.在我国,邝荣禄等于1975年首次报道本病发现于广州,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首次分离鉴定出鸭疫里氏杆菌,并成功复制出该病原.  相似文献   

16.
一.发病情况2002年7月份以来,我县某2002年4月,在河南某地鸭群暴发了以拉稀、瘫痪、运动失调、死前角弓反张、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综合诊断确定为鸭疫里氏杆菌和鸭瘟的混和感染。现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该地区养鸭户占养禽户的90%,但很多人缺乏养鸭技术及疫病防制知识,鸭群未进行任何防疫。进入4月份以来,小鸭与成年鸭均有大批死亡,发病后,曾用过多种抗生素治疗,少数鸭治疗后有好转但未痊愈,大部分鸭未见好转而死亡。致死率高达90%,2周内共死亡近2万只,死亡率达60%以上。二.临床症状鸭起初主要拉黄白稀便及绿便,后两腿瘫痪,…  相似文献   

17.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分离鉴定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新鸭病和鸭疫综合症,曾因误认为由巴氏杆菌引起而误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1]。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雏鸭,雏火鸡等多种禽类,1~8周龄的雏禽易感,1周龄以内的雏禽因有母源抗体而很少发病,种鸭及成年鸭不易感[2]本病最早出现于美国纽约长岛。1982年我国首次报道了本病在北京地区的流行,随后我国不少省区陆续报道了该病的发生。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  相似文献   

18.
雏鸭和仔鸭以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症状和脑炎病理变化为特征的疫病,除了鸭病毒性肝炎外,多年还流行发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鸭大肠杆菌性脑炎。近几年来,鸭流行一种以转圈和在地上不断滚动等神经症状和脑组织灰白色坏死灶为特征性病变的疾病,经病毒分离和鉴定为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所致。分离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有致死鸡、鹅、鹌鹑和鸭的毒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Ann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本病多发生于2~7周龄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发病率5%~90%,死亡率可高达80%[1]。1982年我国郭玉璞首次报道了本病在北京地区的流行[2],随后福建、河北、河南、上海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3—5周龄的雏鸭也可感染发病,成年鸭能感染,但不发病,成为带毒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2005年8月份修水县义宁镇芦塘村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不久即抽搐而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过对发病鸭群的临床及剖检诊断,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