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东升 《中国家禽》2013,35(15):50-51,53
近期,江苏连云港地区某雏鸭群中发生以角弓反张和肝脏出血为特点的传染病,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对送检的病料用无鸭肝炎病毒母源抗体的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及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病料的鸭胚出现死亡,死亡鸭胚发育不良,水肿,全身出血;剖检见肝脏充血、出血。RT-PCR成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440bp的目的片段。对扩增出道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表明,扩增的部分3D基因与GenBank上已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C80株的同源性达到98.2%,由此确定该鸭群感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2.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HD—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95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3.
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其肝脏常有特征性的出血性病变.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是本病病原,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呈世界范围分布,Ⅱ型仅限于英国,Ⅲ型则限于美国.DHV还存在一类毒株,与Ⅰ型仅有部分血清学相关性,Sandhu等(1992)称之为Ⅰ型的变异株,命名为Ⅰa型。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造成养鸭业严重经济损失的传染病之一。作者对松原市某鸭场送检的病死鸭进行病毒分离试验、雏鸭回归试验、DHV分离株ELD50测定、雏鸭保护试验、鸡胚中和试验、鸭胚接种试验和电镜观察等,确诊该病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试验所分离得到的Ⅰ型鸭肝炎病毒与标准毒株的回归试验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其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雏麻鸭1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简称鸭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肿大和出血为特征,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1]。  相似文献   

6.
在湖北某养殖场的雏鸭群中,出现以角弓反张和肝脏树枝状出血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根据临床病症初步判断疑似鸭肝炎病毒感染。使用本实验室建立的RT-PCR方法对鸭胚分离毒株进行鉴定,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929bp的目的片段。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公布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基因C型株序列同源性达98%,由此可以确定该雏鸭群感染了新型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尿囊液接种非免疫7日龄雏鸭,48h后试验组出现症状,60h出现雏鸭死亡,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病理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切片都能观察到特征性病理变化,对照组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Ⅰ.DVH—Ⅰ)1945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的长岛。1953年起蔓延至世界各地.是小鸭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主要感染5周龄以内的小鸭.以2周龄内的雏鸭最易感.对新生鸭的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90%以上。近几年来.该病在浙江省养鸭地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现将鸭肝炎病毒Ⅰ型的分离及其鸡胚适应性的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对河北省保定地区采集的死于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理化特性试验、中和试验、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命名为BD-Ⅰ株.  相似文献   

9.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的五大传染病之一,由于近年鸭肝炎(Ⅰ型)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养鸭比较集中的地区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威胁。随着病毒基因组的测序的完成,为该病毒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路。本文从病毒的流行病学、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检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DHV-I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自淄博市的桓台、高青、临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且临床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雏鸭肝脏,经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病毒纯化后,进行了鸡胚中和试验、氯仿敏感试验、分离毒株ELD50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经测定3株病毒毒价分别为105.3、105.6、105.10.2 mL ELD50。3株分离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75%、87.5%和75%,而且出现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病死鸭剖检可见肝脏肿胀,质脆易碎,肝脏有深紫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结果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鸭肝炎的发病原因,试验从山东省发病鸭场中分离到6株鸭肝炎病毒,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病毒ELD50为1×10-4.12~1×10-5.25/0.2 mL.  相似文献   

12.
从辽宁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检测初步鉴定其为鸭肝炎病毒,命名为YK株,应用易感鸭胚和雏鸭进行传代及病毒含量测定,E_1~E_5代鸭胚适应毒病毒含量在10~(6.5)~10~(6.9)ELD_(50)/0.2 m L之间,E2代鸭肝组织毒病毒含量为10~(6.3)LD_(50)/0.1 m L。动物试验结果表明,YK株鸭胚适应毒E_2代对7日龄雏鸭的致死率高达100%。序列测定分析表明,YK株与DHV-A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4%~72.3%之间,与DHV-B的VP1基因同源性在71.9%~72.3%之间,与DHV-C的VP1基因同源性在94.3%~98.8%之间。试验表明,YK株与韩国新型鸭肝炎病毒在同一分支上,属于基因C型DHV。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区Ⅰ型鸭肝炎病毒分离鉴定及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PF鸡胚从临床上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商品肉仔鸭肝脏中分离得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96h内致死鸡胚,48h内致死鸭胚,死胚尿囊液无血凝性。RT-PCR和血清中和试验的结果表明,该病毒为Ⅰ型DHV。用该病毒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以浓缩提纯后的该病毒为筛选抗原,通过间接ELISA法对杂交瘤进行筛选,经亚克隆后获得一株针对Ⅰ型DH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对该株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4.
从福州某鸭场大批发病和死亡的15~20日龄雏鸭肝脾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性,可使4日龄健康鸭90.6%发病、62.5%死亡,利用Ⅰ型鸭肝炎病毒(DH)标准血清进行鸡胚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证明该分离的病毒株为I型DHV。  相似文献   

15.
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某鸭场疑似鸭肝炎的病死雏鸭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中和试验、雏鸭交叉保护试验,证明该病毒是I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用I型鸭肝炎病毒和分离毒制备的高免卵黄抗体在部分养鸭场进行预防及治疗试验,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地控制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从长春地区某鸭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采取病鸭肝脏分别进行细菌、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1株病毒,经病毒回归试验及血清学试验等方法,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但与标准株接种鸡胚产生的病变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从山东某养殖场送检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暂命名为SD株),分别用鸭胚、雏鸭进行传代和病毒含量测定,E1-E8代鸭胚适应毒的ELD50在1015^-5.0-10^-6.0/0.1mL之间,E1、E2代鸭肝组织毒的LD50分别为10^-5.5/0.1mL、10^-6.7/0.1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SD株鸭胚适应毒E2对4日龄雏鸭的致死率为100%;雏鸭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SD株雏鸭肝组织毒E,代对12日龄内雏鸭具有较高致死率,12日龄后随着日龄的增大,雏鸭的死亡率逐渐降低;理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SD株为无囊膜病毒,对脂溶剂(乙醚和氯仿)、胰酶、酸、热均不敏感,且无血凝性。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在血清型上,SD株与DHV-1无关。通过对SD株与韩国N-DHVVP1基因的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二者同源性在99%以上。结果证实,SD株是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而不是DHV-1。  相似文献   

18.
王妍 《水禽世界》2013,(3):34-38
从本试验是对山东招远地区采集疑似鸭肝炎的发病濒死鸭肝组织进行病原分离,通过鸡胚尿囊腔接种传代方法分离到一株病毒,对该病毒进行了特异性检验、PCR检测、理化特性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是血清I型鸭肝炎病毒,我们将这株病毒命名为DHV—ZY株。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45年,Levine和Hofstod首先在美国发现并报道了鸭病毒性肝炎(DVH),我国黄均建等(1963年)报道该病在上海地区的发生与流行情况,王平等(1980年)在北京某鸭场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养鸭业尤其是肉鸭饲养业的兴起,许多鸭场...  相似文献   

20.
1株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引起该病的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Ⅰ型(古典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50年从美国分离到,并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国家;Ⅱ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65年在英国分离到,并且主要发生于英国,Ⅱ型病毒与Ⅰ型病毒无抗原相关性;Ⅲ型鸭肝炎病毒于196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市长岛地区,并一直局限于该地区,Ⅲ型病毒与Ⅰ型病毒之间亦无抗原关系[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