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种植密度对三个玉米新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三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研究了5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滑丰9号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滑玉1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金丹玉11在5.25万-8.2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新品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探讨其在巴彦淖尔地区种植模式下的最佳密度水平,结果表明:适宜密度为60000~63750株,hm^2。  相似文献   

3.
“浙凤甜2号”是2006年刚引进我区种植的超甜玉米新品种,为了掌握其在中高山区的最适的种植密度,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农大108是一个优质、高产、稳产的春播新品种,1997年引入我市以来已成为主栽品种,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下,该品种的产量性状、植株性状、穗部性状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密度变化对农大108的生育期、株高、倒伏率影响较小,而对果穗性状和产量水平影响较大。密度增加,使果穗变短、秃尖增大、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密度过小或过大,产量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3个玉米品种分别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种植密度分别为4.2万、4.8万、5.4万、6.0万、6.62;iq-/hm。。[结果]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玉美头601这3种类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尽相同。对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对于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4.8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对于半紧凑或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在合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6万株/hm。,在玉林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5.47万株/hm。,在崇左栽培时最佳种植密度为6.07万株~hm。【结论】该研究可为鲜食糯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次实验选用青海省化隆县种植的玉米品种,分别是美国孟山都提供的四种玉米型号,编号为A1、A2、A3、A4.分为五种密度进行种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同时对各个生育时期玉米的情况进行收集和研究,总结不同品种最合适的玉米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玉米产量的关系,为培育玉...  相似文献   

7.
超甜玉米是指玉米乳熟期籽粒总糖含量达到30%以上的特用玉米,又称蔬菜玉米或水果玉米.超甜玉米不仅甜度高,而且籽粒氨基酸组成较平衡,蛋白质品质优良,富含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8.
选取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为试验材料,采取7个处理密度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少;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容重先减少后增加。合理密植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中的关键技术。一般情况下,玉米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后,不仅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容易发生倒伏、病虫害及空秆率增加等现象。因此,合理密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德美亚1号、2号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浙凤甜2号(D106×E311)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和浙江凤起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甜玉米新品种,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审会审定;2005年引进我县试种,其品种特性表现为:生育期属中早熟,籽粒黄白相间,穗色优美,籽粒排列整齐、紧密,果皮薄,含糖量高、口味品质优、商品性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农大甜413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选育的超甜玉米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叶缘、花药、颖壳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子对鲜食糯玉米果穗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裂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总糖含量显著降低,但对淀粉、粗纤维和还原糖含量影响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极显著提高,淀粉、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极显著下降。供试品种在攀西及类似地区以8.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并配合300 kg/hm2的纯氮施用量有利于提高鲜食糯玉米鲜穗营养价值,同时注意小喇叭期以前确保土壤的适宜墒情。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通过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差异研究,基本明确了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关系,以及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构成要素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条件下,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产量贡献最大。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穗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对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石彩糯1号糯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在石家庄对糯玉米品种"石彩糯1号"分7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株高、穗位、鲜果穗性状、产量、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石彩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该研究结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夏玉米品种青农11和郑单958为材料,探索了不同密度(5.5万株/公顷、6.7万株/公顷和7.5万株/公顷)下喷施胺鲜酯对玉米抗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喷施胺鲜酯的玉米弹性模量、抗弯折强度、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增强,最大增强幅度分别为18.0%、22.4%、16.5%和22.6%.玉米株高降低,气生根数增多,茎秆基部第三节节间长缩短,茎秆增粗,最大调节幅度分别为9.2%、24.6%、14.2%和12.4%.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提高,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9.2%、14.0%和12.9%.上述性状随着密度的增大,喷施胺鲜酯的效果越显著.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条件下喷施胺鲜酯对弹性模量、抗弯折强度、穿刺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增幅分别提高3.8%~5.2%、15.9%~17.2%、4.8%~5.0%、4.3%~5.1%.在7.5万株/公顷密度下,喷施胺鲜酯的青农11和郑单958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1%和11.4%.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郑州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6个不同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密度的生育期、株高、鲜果穗性状与品质、鲜穗产量、干籽产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若以收获鲜穗为目的,郑黑糯1号适宜种植密度为6~6.75万株/hm2;若以收获干籽为目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密度因子对鲜食糯玉米果穗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提高,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总糖含量显著降低,但对淀粉、粗纤维、灰分和还原糖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在开封对玉米新品种郑单136分5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郑单136的生育期、株高、果穗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单136最佳种植密度为7.5~8.25万株/hm2,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西芹新品种赛莹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西芹新品种赛莹进行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9.5万株/hm2的,赛莹的农艺性状表现最佳,单产高达12.1万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使青贮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优质栽培,扩大推广面积,现以3个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总糖和粗纤维含量差异明显,高油青贮品种高油115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高于专用型青贮品种龙育6号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中...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水稻品种新优188筛选最适宜的栽插密度,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栽插密度对新优188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优188产量随密度(18.0万~30.0万穴/hm2)逐渐增加,在30.0万穴/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但在33.0万穴/hm2产量又下降,各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受影响最大。新优188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在30.0万穴/hm2左右,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可发挥最大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