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家猪的染色体组型研究,国内、外皆有报导。其目的是研究家猪的正常染色体组型:进一步探讨猪的遗传性疾患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种族间在遗传结构上的变异。一、材料和方法由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对于染色体的研究已成为方便易行之事。因为血液中的单核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至1992年8月遗传咨询门诊病例6881例,对疑有染色体病的患者441例进行了染色体异常、淋巴细胞微核(MN)和姊妹染色体单体互换(SCE)的分析研究。结果异常核型74例,异常检出率为16.78%,其中属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者40例,结构异常者25例,性染色体异常者9例。  相似文献   

3.
~(60)Co-γ射线辐射玉米干种子对影响当代(Mo)染色体断裂的研究表明,断裂频率以1号和具随体的6号染色体最高,7、9和10号染色体很低,且基本不受辐射剂量大小的影响。染色体断裂数量与染色体长度无显著相关。断裂常发生在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结合处.  相似文献   

4.
基于植物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分别对25个玉米地方品种和25个自交系B染色体进行镜检鉴定。玉米B染色体表现出与其他生物B染色体相似的特征,其大小略大于常染色体(第10号染色体)的一半,B染色体在细胞中的随机分布和异常分离是其在细胞和植株个体间变化的主要原因。在2种玉米品种(系)类型的供试材料中,玉米地方品种B染色体数目在细胞中呈现0B~3B的变化,具B染色体的品种占同类地方品种数的36%,占供试材料总数的18%;玉米自交系中B染色体存在频率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具B染色体的自交系仅占供试材料的6%。结果表明,B染色体的偏向分布及选择受精保证其在上下代间遗传传递,然而生物的连续多代自交有可能破坏B染色体的选择受精机制,造成B染色体丢失,降低其遗传传递频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我们研究了黑白花奶牛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研究结果表明,黑白花奶牛的染色体2~n=60,其中29对为常染色体,而另一对为性染色体。全部常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为大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小的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对黑花奶牛的染色体G带也作了分析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对西农莎能山羊4个年度繁殖的23头间性羊从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遗传学三方面研究,发现了各种类型的间性羊,其中性逆转雄性间性及拟雌性假间性属山羊中首次提出的间性类型。它们的性染色体全部是XX型(遗传雌性)。因而间性基因是雄性化基因,使雌性个体向雄性转化。通常所见的异常雄性:短阴茎和性逆转雄性间性(包括小睾丸)是遗传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7.
小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小麦中及其近缘种中存在的影响染色体配对的基因。对染色体配对抑制基因和促进基因的作用机制、Ph基因与其他基因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小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是通过一整套遗传体系来实现,既有主效基因,也有微效多基因。控制同源配对的体系与控制部分同源配对的体系可能是不同的。对研究小麦染色体配对的遗传控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进行检测及分析,表明小麦-大麦远缘杂交后代减数分裂行为存在一些异常现象.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均具有一定数量的单价体,普遍存在多个棒状二价体和多价体;后期Ⅰ、后期Ⅱ和末期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微核、四分孢子分裂异常等.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由远缘杂交的2个亲本间染色体组存在差异造成,导致了杂种后代中的大麦染色体的遗传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最为严重,常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多于2岁前死亡。儿童型SMA的候选基因定位于染色体5q11.2~q13.3。基因诊断是临床上诊断SMA的金标准。目前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预后不良,发病越早,预后越差,常死于呼吸衰竭、吸入性肺炎或心力衰竭。对于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运功能力落后,肌力及肌张力低,智力发育尚正常,需要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对于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需高度重视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产生的危害;对于已生过一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夫妻,如再次妊娠,需做产前基因诊断,以避免类似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蔗染色体遗传行为,为其野生种质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甘蔗属种间、甘蔗属与近缘属杂交后代染色体的遗传方式以及原位杂交(GISH)技术和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oligo-FISH)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结果]甘蔗染色体遗传方式能影响甘蔗育种效率;GISH技术是染色体鉴定的有效工具;ol...  相似文献   

11.
BAUR EW 《Science (New York, N.Y.)》1963,140(3568):816-817
An erythrocyte catalase with atypical electromigration velocity was discovered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a family of Scandinavian-British extraction. Six members are heterozygous for the hereditary autosomal character; no abnormal homozygotes were found. The cond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normal erythrocyte catalase activity and with no clinical or subclinic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White"tigers show an inherited reduction of pigment, produced by an autosomal recessive gene. The brain of one of these tigers shows an abnormality of the visual pathways similar to abnormaliti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albinism in many other mammal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duced pigment formation, the pathway abnormality, and strabismus.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从福建省(1998—2014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范围和程度3个方面建立风险概率模型。分别分析森林病害和虫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并选取年发生总面积和发生率2个指标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风险的范围和程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森林病害与虫害发生严重,其中森林虫害发生面积较大,发生程度较高;(2)轻度和中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之和的平均值为3.1万hm~2,年发生面积在平均值以上的概率为50%左右,重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1 910~2 300 hm~2的周期为3~5 a,重度森林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1万hm~2的概率为72.508%;(3)森林病虫害的各指标波动与其发生总面积的波动趋势和频率不一定完全一致,其中重度森林病害年发生面积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且具有上升趋势;(4)森林病虫害年发生总面积和发生率在各自平均值以上的概率均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14.
烤烟间作草木樨对烟草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草木樨间作对烟草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烤烟间作草木樨处理对烟草病毒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极显著下降,防治效果为22.58%~80%。间作能不同程度地减轻烟草真菌类病害的危害,防治效果为44.50%~52.91%。在本试验条件下间作对细菌类病害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50年来的病虫历史资料及相关资料分析发现,随着耕作制度、品种布局和栽培水平等农业条件的不断变化,主要病虫种群消长发生了明显的演变,金龟甲、飞蝗、粘虫、稻苞虫、稻白叶枯病等由常发性、关键性病虫变为次要病虫,稻瘟病、三化螟、稻瘿蚊等由潜发性、间歇性病虫变为常发性病虫,稻卷叶虫、稻飞虱、稻叶水蝇、稻细条病等则由一般性、局部性病虫变为全面性、关键性病虫。病虫发生消长及种群演替与农田生态环境变化关系的分析表明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16.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s of childhood (CGD) are a group of disorders of phagocytic cell superoxide (O2.-) production (respiratory burst).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separated from normal neutrophil cytosol a 47-kilodalton neutrophil cytosol factor, NCF-1, that restored activity to defective neutrophil cytosol from most patients with autosomally inherited CGD in a cell-free O2.--generating system. A 65-kilodalton factor, NCF-2, restored activity to defective neutrophil cytosol from one patient with autosomal CGD. NCF-1, NCF-2, and a third cytosol fraction, NCF-3, were inactive alone or in pairs, but together replaced unfractionated cytosol in cell-free O2.- generation. Neutrophils deficient in NCF-1, but not NCF-2, did not phosphorylate the 47-kilodalton protein. It is proposed that NCF-1, NCF-2, and NCF-3 are essential for generation of O2.- by phagocytic cells and that genetic abnormalities of these cytosol components can result in the CGD phenotype.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草木樨间作对烟草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 烤烟间作草木樨处理对烟草病毒病有明显的控制效果,普通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极显著下降,防治效果为22.58%~80%。间作能不同程度地减轻烟草真菌类病害的危害,防治效果为44.50%~52.91%。在本试验条件下间作对细菌类病害的控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保山植烟区“三虫三病”发生规律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保山植烟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通过对植烟区2014~2016年主要病虫害的动态监测,预测病虫害的发病高峰期。结果表明:植烟区主要病害为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主要虫害为斜纹夜蛾、金龟子、烟蚜,其发生高峰期分别为青枯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黑胫病(8月上旬)、病毒病(7月中下旬)、斜纹夜蛾(在8月中旬)、金龟子(6月中下旬)、烟蚜(4月中旬和6月上旬)。建议结合植烟区病虫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贵州马铃薯生产中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2008-2010年对贵州马铃薯主产区病害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19种的病害为害马铃薯,包括真菌病害8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4种,放线菌病害1种,非侵染性病害2种。其中发生较为普遍的病害有晚疫病、生理性叶斑病、早疫病、病毒病(潜隐花叶病毒病)、青枯病、炭疽病和生理性早衰等7种,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危害最重。各种病害的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播种时期。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小麦根病发生现状及致病病原种类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河北省4个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调查,基本掌握了河北省小麦根病的发生现状,调查表明,根病的发生在不同品种和地区以及同一品种或同一地区不同生育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分离培养结果表明:该省小麦根病 由多种病原侵染所致。主要致病病原有根腐蠕孢菌,丝核菌,全蚀菌,镰刀菌,链格孢菌等5个属10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