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快大豆产业发展,自贡市针对生产实际,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搞好培训指导、狠抓示范带动、增加资金投入、严格检查督促"等6项组织保障措施,全面落实"优化带植、选用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防除杂草、防病治虫、控旺防倒"等8项主推技术措施,扎实推进套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实现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52.61 kg,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161.42 kg,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83.71 kg,促进了大豆大面积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2.
1988-1990年采用单项研究和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在福建省7个春大豆主产县累计推广16万亩,平均亩产167kg,增产幅度20%以上。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要提高春大豆产量,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单株饱满粒数这个中心环节,采取早播、早施苗期“启动”肥和群体合理配置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县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区域广泛.但长期以来,在大力发展大宗粮食作物时,大豆及其它小麦粮被忽视,种植面积小、单产低、发展缓慢,1989~1998年十年间,平均每年种植大豆3.46万亩,仅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1%,平均667m2产73.4kg.其低产原因:我们认为一是品种退化严重,低产品种面积大;二是栽培技术落后.为此我县从1998年开始,从外地引进良种大豆"渝豆1号"进行试验示范,1999年示范种植400亩,平均667m2产达180~210kg,比本地老品种667m2增产100kg以上,667m2增产值250元,2000年已推广种植1.8万亩.  相似文献   

4.
按照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要求,我县2004年将水稻免耕抛栽技术示范列入新技术推广重点,全县推广示范面积6880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1 示范概况在6880亩试验示范面积中,早稻1950亩、中稻370亩、二晚4560亩,主要分布在赤水、甘竹、旴江、头陂、千善、尖峰等乡(镇)。经调查,免耕抛栽早稻平均亩产430kg,与常规栽插产量相当,中稻平均亩产467kg,比常规翻耕栽插略有增产,二晚亩产440kg,比常规栽插增产8%左右。为使该项技术在我县尽早应用,县农技中心安排赤水镇回辛村中堡村小组、甘竹镇洙淇村桥头村小组为水稻免耕抛栽示范中心片,总面积123亩,其中早稻56亩、晚稻67亩,早稻56亩田当中安排了15亩放养雏鸭300羽。2 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5.
对新形势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尝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拜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4年末开始.受聘成为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技术指导单位,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在全县范围内组建农技推广协会1个,下设专业技术协会5个、吸纳会员单位1个、吸收农民会员51人.创建科技核心区1处、科技示范区3处、培植高新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20户、科技示范户1000户、科技辐射户2万户,推广种植高油大豆28万亩,平均产量147kg/亩,其中3.1万亩高油大豆示范区平均产量161.6kg/亩.3.1万亩高油大豆示范区总产高油大豆500万kg,创经济效益1352万元;全县28万亩高油大豆总产实现4116万kg,实现经济效益1亿元。  相似文献   

6.
地膜水稻栽培就是采用地膜全程覆盖,并相应组装湿润栽培,全层施肥等配套技术,解决山区水冷温低这一突出障碍因素,营造水稻生长的良好环境,实现水稻生产的平衡增产.1999年,我们在全市11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地膜水稻的试验示范,本年度共完成地膜水稻面积2 1230亩,其中早稻试验面积121亩,中稻示范面积21109亩,经测产验收,早稻平均单产432kg,比常规栽培亩增58kg,增产15.51%;中稻平均单产620kg,比常规栽培亩增153kg,增产32.62%.全市累计增产323.6万kg,增值320万元左右.该项技术所显示出的具大的增产潜力为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突破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白浆土大豆钾肥适宜用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吉林省榆树市白浆土种植大豆施用钾肥的适宜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区试验钾的适宜用量为K2O40.05~60kg/hm2。示范试验施用K2O40.05kg/hm2,大豆平均增产125.25kg/hm2,平均增产9.4%,平均增收306元/hm2。  相似文献   

8.
针对影响黔东南中低产田水稻产量的气候因子和栽培条件,通过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和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系统集成组装中低产田水稻超增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该技术在海拔1320m的雷公山进行示范,产量达622.9kg/亩,突破了当地历史记录;2010—2011年在全州推广应用100.05万亩,平均亩产494.8kg,比非技术区每亩平均增产88.6kg,增产21.8%.实现了黔东南山区中低产田水稻平均亩产量从406.2kg提高到494.8kg的超增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于2010年从中国水稻所引进中香1号,在贵州省进行试验示范。2011年在黄平县官庄作一季稻示范238亩,平均亩产541.6 kg;同年参加贵州省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全部增产。2014年在黄平县学坝村示范102亩,经过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562.2 kg;同年参加耐旱品种鉴选比较试验,平均产量441.72 kg/亩。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冬种马铃薯黑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肥、遮光、防草,加快马铃薯出苗生长,减少青薯,提高商品率,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优势。该技术下平均亩产2623.6kg,比常规种植的亩增产536.3kg,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两年来本县示范推广面积达到300亩。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改善大豆品质,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在2021年示范推广了一种先进的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方式,在播种机上加装根瘤菌滴流配套装置,实现大豆播种及固氮根瘤菌剂液态喷施一体化,并配合分层定量施肥,保障大豆固氮根瘤菌最大的成活率和接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实施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有效降低了植株底荚高,提高了单株有效荚数,增加了单株粒数,提高了百粒重和大豆籽实蛋白含量。大豆根瘤菌土壤接种示范区籽实平均蛋白含量为41.8%,较对照区提高0.9%,平均产量为231.4 kg/亩,较对照区增加21.5 kg/亩,增产幅度达10.2%,新增纯效益65.8元/亩,提升了大豆品质,提高了产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和种植户增收。为今后当地更好地利用大豆根瘤菌提供科学技术指导,进而为大豆产业振兴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邹城市现有耕地95万亩,常年种植小麦50余万亩。为了调整本市小麦产区种植业结构,同步实现粮食增产、品质提高和粮农增收,解决平原高产麦田旺长、冻害、病害、倒伏和早衰等五大问题,克服平作直播夏玉米易受“芽涝”的影响,2004年我们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引进了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小麦玉米双垄作栽培模式。2004~2005年度在郭里镇示范1000亩,2005~2006年度扩大到1.6万亩。经调查统计,垄作小麦平均亩产482.8kg,较平作亩增产55.1kg,增长12.8%;直播垄作玉米平均亩产600.6kg,较平作亩增产40.1kg,增产7.6%。  相似文献   

13.
夏秋鲜食大豆新品种衢鲜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衢鲜3号是浙江省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衢夏引4号作母本,与上海香豆杂交选育而成;2007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品种夏播组区试,鲜荚亩平均产量785.0 kg,比对照增产14.6%,极显著;2008年续试,鲜荚亩平均产量748.6 kg,比对照增产3.7%;2008年生产试验,鲜荚亩平均产量628.4 kg,比对照增产3.4%;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4.
高生春  高军  李翠莲 《吉林农业》2010,(11):143-143
玉米是确保靖边县粮食安全的一项支柱产业。为了提升玉米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挖掘旱地玉米的增产潜力,增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科学栽培技术模式,在旱地玉米露地、半覆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示范推广了旱地玉米全覆膜双垄沟集成栽培技术。2010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3.3186万亩。平均亩产749.2kg,比半覆膜玉米平均增产幅度达到40%以上,亩增产150kg以上,亩增收300元以上,其集成栽培技术概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旱作大豆高产技术配套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1—1985年对三江平原上种植旱作大豆的高产技术配套体系进行研究,先后在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三个国营农场管理局、十二个农场、三十七个生产队,一百多个点次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经过不同旱涝灾害,不同土壤类型的考验。大面积生产实践验证;大豆高产技术配套体系,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扩大土壤生态容量,解决了缺苗断条,满足大豆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增强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结果:五年累计种植面积46万多亩,其中示范面积8.3万亩,平均亩产176.15公斤,每亩比相临对照增加55.7公斤,增产46.2%:每亩比对照增收30.9元,增值80.9%。推广面积38.1万亩,平均亩产137.6公斤,比相临对照增产19.2%;增收12.9元,增值28.1%。  相似文献   

16.
夏大豆少免耕栽培技术是当前保定市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大豆生产,全面提高大豆免耕栽培技术水平,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推广技术。通过以种植优良品种为基础,围绕少免耕技术、窄行密植、配方施肥、合理肥水、适时化控等技术,使大豆平均单产达到了180.2kg,较2008年亩增产19.50蝇,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1964年在我省大豆主要产区铁岭、开原、昌图三个县建立了五十万亩的大豆样板田。样板田普遍使用过磷酸钙肥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措施。通过一年来的示范试验,表明磷肥对大豆增产确实有重大作用。現将使用磷肥的技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小区试验的方法,探索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对大豆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大豆喷施舍氨基酸水溶肥料增产效果显著:延放村吴国忠试验结果,亩增产16.0kg、增产幅度9.2%;政新村农户王长久试验结果。亩增产15.1kg、增产幅度8.7%。  相似文献   

19.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我国乃至世界水稻耕作技术上的新突破,是水稻抛秧技术的深化和发展,是我国加入WTO后,提高粮食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新举措。我县在2003年成功示范的基础上,2004年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年推广应用该项技术10271亩,其中早稻推广3246亩,平均亩产495.6kg,较对照(翻耕抛秧,下同)增产10.8kg;一晚推广6050亩,  相似文献   

20.
旱地冬小麦周年覆膜栽培技术,是甘肃省农科院镇原试验站研究成功的一项冬小麦栽培新技术。它是将夏休闲期覆膜抑蒸保墒与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其技术核心是:麦收后遇雨深耕→足额施肥→起垄覆膜→秋季人力穴播。 我县 1999年秋播前引进该项技术,在焦村乡任村示范种植 20亩,平均亩产 241.6 kg,较同期播种的秋覆地膜穴播小麦亩产 201.8 kg,亩增产 39.8 kg,增产率 19.7%,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其中杨秉中种植的 2亩周年覆膜小麦平均亩产 395 kg,创当年全县旱塬区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