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湿地土壤碳(C)和氮(N)在湿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C库和N库的影响,本研究以西洞庭湖开沟和不开沟整地滩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调查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探讨了不同整地方式对长江中下游滩地防护林土壤C和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开沟样地中,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及密度的变化均表现为CK>8年林龄>3年林龄;在开沟造林样地中,SOC和TN含量和密度在0~30 cm和30~60 cm土层随林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而在60~100 cm土层随林龄增大而减小。整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SOC和TN含量,但对土壤SOC和TN密度影响不显著。因此,应合理确定长江中下游滩地防护林的规模,禁止在相对高程较低的区域采用开沟方式营建防护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地和邻近未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及其变化趋势,旨在为西藏重点区域人工造林及其林分经营提供理论参考,提高对该区人工造林地土壤肥力的系统性认识。【方法】以人工林(造林地)及其对照地(和造林地邻近的具有相同初始条件的非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样地法,于2016年7—11月对54对样地0~80 cm土层分4层(0~20,20~40,40~60,60~80 cm)进行土壤调查取样,测定各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土壤密度(BD)、土壤质量含水量(MWC)、pH值、土壤粒径分布(PSD)等理化性质,通过两个关联样本检验方法、养分分级、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人工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人工林较对照地0~80 cm土层剖面土壤BD、TP和AP分别显著降低了6.0%、10.5%和36.5%,MWC、TN和SOM分别显著增加了22.4%、28.6%和16.8%,AP变幅最大,TN增幅最高,pH、AK、TK、AN和PSD变化不显著。未造林地氮、磷、钾、有机质养...  相似文献   

3.
土壤有机质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为阐明大青山森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型为研究对象,观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表层(0~40 cm)土壤碳氮分布、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OC、TN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出现在0~1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为55.747 5 mg/g,变异系数为14.72%,属中等变异水平;TN平均含量为4.025 8 mg/g,变异系数为21.17%,属中等变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SOC与TN,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SOC和TN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在0 10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中龄林的SOC储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0 20 cm土层SOC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层。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0 20 cm土层的SOC储量(P0.05);坡位对各层SOC储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20 cm土层中SOC储量和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坡向、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204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的SOC储量与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OC储量和坡位与C:N在任一土层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立地条件差异影响SOC储量的大小与分布,尤其是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会造成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安新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裸地、水田、水浇地、林地和芦苇地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100 cm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化学计量数(C/N、C/P、N/P)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T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TP随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裸地、林地和芦苇地土壤C/P、N/P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2)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土壤SOC和TN均值由高到低为芦苇地、林地、水田、水浇地、裸地;水田和水浇地在0~20 cm土层TP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利用方式;0~40 cm土层C、N储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芦苇地、林地、水田、水浇地、裸地;裸地土壤C/N、C/P和N/P均表现最小;在0~60 cm土层,水田或水浇地土壤C/N最大,在6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C/N最大;林地和芦苇地C/P和N/P在不同土层间均表现较高。(3)通过典型相关分析,SOC、TN、C/P和N/P与土壤因子中的容重和pH值的累积关系较大。研究结果可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和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以及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贵州省毕节市境内的乌蒙山选取4个林龄(10,16,22,47a)的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样地,每块样地内按“S”形设置5个采样点,测定0~20 cm土层土壤的pH、总碳(TC)、全氮(TN)、全磷(TP)、全钾(TP)、全钙(TCa)、有机碳(SOC)、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并计算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与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土壤SOC含量23.624~65.093g/kg, TN含量1.533~5.157g/kg,远高于全国土壤的平均水平;TP含量0.327~1.097g/kg,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当,说明研究区内土壤C,N含量较高;2)林龄对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和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林龄增长,华山松人工林土壤TC,SOC含量,C∶N和C∶P先降低后增加,TN,TP,AN,AP和AK含量逐渐...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松林(Pinus elliottii)、桉树林(Eucalyptus urophylla)和木荷林(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土壤层次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和吸湿水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木荷林>桉树林,土壤自然含水量、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湿地松林>桉树林>木荷林,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表现为桉树林>湿地松林>木荷林;(2)在不同林分类型0~60 cm土层下,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有机质差异显著(P<0.05),土壤吸湿水含量、pH、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3)不同土层深度、林分类型与土层深度交互作用下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布模式。LG各土壤层C:N、C:P平均比值最高,其次是PM,CA、CL最低,但4种森林同一土层N∶P平均比值差异不显著,4种森林0~30 cm土层的C∶N∶P平均比值均明显高于我国土壤C∶N∶P比值的平均值(60∶5∶1),C∶N、C∶P、N∶P比值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不同森林之间的差异也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土壤SOC、TN、TP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显著,C∶N、C∶P比值主要受土壤SOC含量的影响,N∶P比主要受到土壤SOC、TN含量的影响,土壤C∶P比对土壤C∶N、N∶P比值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和灌木林3种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化学性状,探讨茂兰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演替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主要为酸性土壤,且3种演替群落全氮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2)喀斯特乔木林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水解氮的含量最高;喀斯特灌木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喀斯特次生林的全钾含量最高。(3)在同一演替群落全氮与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水解氮与有效磷在同一演替群落0~10cm土层含量明显高于1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11.
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研究了粤北天井山林场2 hm2样地内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随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0 ~25 cm土壤密度均值为(0.76±0.02) g/cm3,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为( 32.29±1.66) g/kg;25~50cm土壤密度均值为(0.96±0.02) g/cm3,土壤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指标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祁连山青海云杉分布带不同土壤剖面(0~40 cm)及不同海拔梯度上(2 500-3 100)土壤的温度、有机质、容重、水分等特征的分析,揭示土壤特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土壤温度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和海拔梯度的上升,都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在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35.2±24.6)g/kg、(111.2±14.3)g/kg、(91.7±12.9)g/kg,变异系数分别为18.23%、12.83%、14.10%;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土壤容重在剖面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增大趋势,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在0~40 cm土层内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在海拔梯度上表现为波动变化,无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的3个森林类型(天然油松林、人工油松林、白桦林)不同层次(O~5 cm,5~10cm,10~20 cm,20~40 cm)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下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即其含量大小顺序为: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城市草坪绿地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垂直分布特征,以长春市为例,选取不同功能分区(公园、道路、居住区、校园)草坪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坪绿地类型与土壤剖面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pH值为:校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SOC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园绿地>道路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AN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区绿地>道路绿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与AN呈正相关,而绿地土壤的pH值与SOC含量呈负相关。由此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调节土壤pH值,来使土壤得到优化,增加固碳能力,减弱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彰武北部沙地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彰武北部沙地乔、灌、草、农田、沙丘的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研究得出:沙土表层(0~50 cm)含水量受降雨影响显著,100 cm以下影响不明显;地表植被不同则对水分的保持效果、水分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0~300cm)、水分有效性和土壤下渗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有机覆盖物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有机覆盖物对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文章选择城市公园绿地对地表分别进行了覆盖3cm、5cm有机覆盖物和未覆盖空白对照三种处理试验,研究了0~10cm、10~20cm、20~30cm和30~40cm不同土层的水分和温度变化。结果表明:(1)三种覆盖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含水量在0~10cm波动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这种波动表现得越来越弱。(2)覆盖3cm有机物处理在四个土壤层次均高于空白对照,而在10~20cm和20~30cm的增加量最多;覆盖5cm有机物处理只在0~10cm明显的高于空白对照。(3)不同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相对于空白对照,覆盖处理的土壤日温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空白对照,其中覆盖3cm和5cm有机物的处理比对照区在炎热的夏季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2.0℃和0.9℃,而在寒冷的冬季升高了0.9℃和1.4℃。同时,覆盖处理也减小了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变幅。    相似文献   

17.
以昆明市宜良县花园林场云南松中龄林(抚育间伐、未抚育间伐)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测定和定量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间伐和未间伐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探讨了短期间伐1a对云南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云南松丰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显示:①抚育间伐和土层深度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9.
以科尔沁大青沟差巴嘎蒿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对土壤做剖面,研究了不同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养分(氮、磷、钾)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深度0~60cm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范围18.31~5.18g/kg,在0~5cm内,达到最大值为18.31g/kg;2)对土壤养分分析得知,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01.29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89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8.77g/kg,全钾平均含量(33.60g/kg)比全磷平均含量(0.09g/kg)、全氮平均含量(0.69g/kg)都大;3)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效钾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