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喹诺酮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人工合成的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DNA 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与细菌DNA螺旋酶的DNA双链中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DNA螺旋酶亚A单位,使DNA超螺旋结构不能封口,从而使DNA单链暴露,进而mRNA与蛋白质合成失败,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CLSI规定的标准方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了4种氟喹诺酮抗菌药(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对临床分离的32株氟喹诺酮敏感的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MPC),比较二者的关系;分别与利血平和氰氯苯腙(CCCP)联合用药,检测了各抗菌药突变选择窗(MSW)内富集的一步耐药突变株是否存在主动外排泵机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在不同药物突变选择窗内筛选出的猪链球菌一步耐药突变株的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序列变化,探明猪链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分析不同氟喹诺酮药物在抑制猪链球菌时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4种药的MI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MPC90.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选择指数(MPC/MIC)除了环丙沙星为16外,其余药物均为2;只在环丙沙星的耐药突变窗内筛选到了耐药株,但其DNA回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QRDR)没有碱基或氨基酸的突变;与利血平联合用药时检测到了外排机制.结论:环丙沙星在治疗猪链球菌感染时很容易筛选出一步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猪链球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可能是由主动外排泵介导产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家禽》2012,(9):69
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三类主要的抗生素(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潜在的杀伤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异的DNA聚合酶DinB非常善于利用氧化鸟嘌呤元件来合成DNA。然而,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Quinolones)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新型杀菌性抗菌药。这类药物的抗菌机理独特,主要是抑制细胞DNA合成酶系中的旋转酶(Cyrase),此酶能使DNA链暂时切断与再结合,形成螺旋状。本类药物大多数作用于旋转酶的A亚基,使DNA合成停止,细菌不能分裂而死亡。它具有抗药谱广、抗菌作用强,与其它抗菌药物无交叉抗药性的特点,是防治畜禽多种细菌和支原体感染的特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猪链球菌2型(S.suis2)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研究采用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诱导菌株的gyrA和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与亲本药物敏感菌株和自然耐药菌株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对比,所有耐药诱导菌株GyrA QRDR均无特征性的氨基酸变异;而有62.5%耐药诱导菌株(5/8)的ParC QRDR在第83位氨基酸突变为赖氨酸.应用质子能驱动型外排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后,CCCP可以使耐药诱导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8倍~32倍.交叉耐药性结果显示,耐药诱导菌株获得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7.
<正> 优秀的动物药品应具有以下特点:高效速效、抗菌谱广、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多年以来,科学家苦苦探索,一直没有找到完全满足上述特点的产品。1962年,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的合成,使这个目标的实现出现了曙光。1974年吡哌酸制成,1979年诺佛沙星合成后,实现上述所有目标,成了各厂家竞争的主要方向。下面,介绍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作用于细菌DNA复制过程中的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  相似文献   

8.
氟哌酸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哌酸(商品名:诺氟沙星,NORFLOXACIN)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最早开发且最早应用于兽医临床的代表产品,本文就氟哌酸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作一介绍。1 抗菌作用机理 氟哌酸抗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合成酶之一的旋转酶(又称拓朴异构酶),主要作用部位是此酶的A亚基,抑制旋转酶的功能,结果使细菌DNA的合成受干扰,使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而起杀菌作用。由于细菌细胞的DNA呈裸露状态(原核细胞),而动物细  相似文献   

9.
通过药敏实验检测了鸡鲍氏、人鲍氏和人福氏三株志贺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发现三者均未产生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扩增三株志贺菌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并对其中的耐喹诺酮类决定区(QRDR)进行了分析。发现鸡和人鲍氏志贺菌QRDR区的序列没有发生任何碱基突变,这与药敏试验结果相吻合。人福氏志贺菌虽然也对喹诺酮类无耐药性,但其gyrA基因存在83位Ser83(TCG)→Leu(TTG)的突变,由于只有83位点一处突变,所以尚未表现出耐药性表征,parC基因中存在58位Ser58(AGC)→Ile(ATC)的突变,该突变点与常见的80、84位氯基酸的改变有所不同,却仍在QRDR区域之中,虽然暂时还无法根据这一结果判断该突变与喹诺酮类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但至少表明该菌株正处在耐药性演变进程之中,其在志贺菌耐药性中的确切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氟哌酸((NFLX)是一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国外药理学研究认为,氟哌酸的药理作用用机理主要在于抑制细菌DNA旋转酶,从而阻断细菌DNA复制,产生快速杀菌作用。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很强的杀菌作用。尤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高度的抗菌活性。临床上适用于急性菌痢和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治疗,但作为兽用药品用在治疗宠物(波斯猫)肠炎病较少报道。 我们在西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值班时,曾遇上多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确定了以Atlantis dC18 (150 mm×46mm,5μm)色谱柱(Waters公司),0.05 mol/L磷酸溶液(pH2.40)和乙腈为流动相,流速1.2 mL/min,柱温30℃,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480 nm的液相色谱条件,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9种喹诺酮类药物,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建立了喹诺酮类药物多组分分离检测技术,为饲料中喹诺酮类药物测定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E.coli)耐药性以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本研究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251株水禽源E.coli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水禽源E.coli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85%,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为24.7%和31.5%,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萘啶酸耐药率为62.9%~89.6%。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的检出率分别为89.2%、78.4%和49.4%;251株水禽源大肠杆菌中均没有检测到qnrA;qnrB和qnrD检出率较低,仅为2.5%和4%,qnrS检出率为41.1%;另外,有43.0%的E.coli同时携带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较严重,而且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B)的检出率均高于49%,提示临床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与耐药基因普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对 5株临床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值范围 :4~≥ 12 8mg/ L) ,提取各细菌染色体DNA,对 gyr A和 grl A基因进行 PCR扩增 ,产物与 p MD18- T载体连接 ,转化至大肠杆菌 JM10 9感受态细胞 ,筛选阳性克隆 ,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5株菌均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位点 grl A:Ser80 (TCC)→ Phe(TGC) ,Ser80 (TCC)→ Tyr(TAC) ;gyr A:Ser84 (TCA)→ L eu(TTA )、Ser84 (TCA)→ Ala(GCA)、Glu88(GAA)→ L ys(AAA) ,其中 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低 (4~ 6 4 m g/ L) ,均发生 grl A单一点突变 ,其余 3株在 gyr A和 grl A上产生多突变位点 ,且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值较高 (8~≥ 12 8mg/ L )。说明单一的点突变只能引起低水平或中等水平的耐药 ,高水平的耐药需要多位点的突变。 5株耐药菌株均发生 grl A Ser80→ Tyr(Phe)点突变 ,提示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 Iv  相似文献   

14.
qnrS是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基因,通过保护DNA回旋酶活性从而降低宿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qnrS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qnrS的表达主要受喹诺酮类药物浓度的影响,且σ-D调控因子(regulator of sigma D,Rsd)也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qnrS基因在沙门氏菌中高度流行,并且是大肠埃希氏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优势基因。qnrS可以在细菌间进行传播,或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质粒上发生共转移,从而导致多重耐药的发生。论文对qnrS基因的发现、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在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中的流行及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qnrS基因介导的耐药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临床获得1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CE01,进行药每、质粒转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该菌对11种受试抗菌药物全部呈高度耐药,其中氧氟沙星的MIC≥50μg/ml,且含有喹诺酮抗生质粒,溴化乙淀和黄连素作为消除剂作用48小时可使其喹诺酮抗性质粒消除,耐药水平显著下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均可扩增出长度为668bp的PCR产物片段。经测序分析,两者基因序列相同率为98.17%,相同位点突变相同的碱基有5个,相同位点突变不同的碱基有2个;与基因数据库Swanberg等报道的大肠杆菌gyrA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菌质粒DNA PCR产物同源率97.8%,有13个位点发生突变,3个氨基酸被替换;染色体DNA PCR产物同源率98%,有12个位点发生突变,2个氨基酸被替换。用放射性同位素α-^32P分别标记CE01菌株染色体DNA和质粒DNA的PCR扩增片段制备探针,对CE01菌株进行检测。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分别与质粒控针和染色体探针杂交出现典型的阳性杂交斑。证实该菌株质粒和染色体上同时存在耐喹诺酮gyrA突变基因,对喹诺酮的耐药性是质粒介导和染色体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1998年L.MARTINEZ-MARTINEZ等[1]报道了质粒p MG252可使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的耐药水平提高,并将该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命名为qnr基因。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是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qnr机制,乙酰基转移酶aac(6')-Ib-cr修饰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qep A介导的主动外排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省猪产业链中分离的28株耐头孢菌素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并进一步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β-内酰胺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为0.89%(28/3 137),其中肝脏样品流行率最高(4.98%,16/321);28株检测菌,共分为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印第安纳(46.43%,n=13)和单相鼠伤寒变种(25%,n=7)。所有菌株除了黏杆菌素,对其他11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多重耐药率为100%;至少携带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最高的基因是blaCTX-M(89.29%,n=25),共携带有6种组合的β-内酰胺酶基因谱;共检测到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oqxAB、qnrS和qnrC),gyrB和parE均无氨基酸突变,其中15株菌同时发生gyrA(Ser83Phe与Asp87Asn/Gly)突变和parC(Thr57Ser与Ser80Ile/Arg)突变,无论是否存在喹诺酮耐药基因,对环丙沙星均呈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四川省兔源大肠杆菌(E.coli)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从四川地区规模化家兔养殖场共分离鉴定出97株E.coli,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法对分离株进行喹诺酮药物耐药性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qnrA、qnrB、qnrC、qnrD、qnrS、qnrVC、aac(6')-Ib-cr、qep A、oqx A、oqx B等PMQR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为49.48%,对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48.45%、46.39%、39.17%、35.05%和34.02%;PMQR检测发现:aac(6')-Ib-cr检出率最高为80.4%,qnrD、qnrS、oqxA和oqxB,检出率分别为59.8%、59.8%、63.9%和51.5%,未检出qnrA、qnrB、qnrC、qnrVC和qepA。本研究通过对97株兔源E.coli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PMQR基因检测,初步明确四川地区兔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情况及PMQR的流行情况,为该地区家兔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中有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喹诺酮类药物简介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已成为很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使用频率仅次于青霉素类[1],按发明先后及抗菌活性不同,已发展至第4代。自1987年以来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  相似文献   

20.
<正>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日益加重,以往喹诺酮类的耐药研究多集中在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亢进机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鲜见报道。近年来出现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quinolone-resistance,PMQR)因子,是一种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到目前为止发现3大类(qnr,aac(6′)-Ib-cr和qep A或oqx AB)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类型。这些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可以在菌间进行水平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