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确云杉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la Xiao et Zhou)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其综合防治措施。[方法]采取人工饲养观察与野外调查观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云杉扁叶蜂的发生、危害现状、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云杉扁叶蜂各区域的发生程度以及扁叶峰数量分布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并进行了多种防治措施的对比试验。[结果]云杉扁叶蜂1年或1年以上完成1代,不同样地的有虫株率差异显著,虫口密度差异也极显著。在幼虫4龄前进行防治,采用树干注药法和叶面喷雾法,对云杉针叶的保护效果较好;在卵期采用14%吡虫啉·敌敌畏进行树干注药的防治效果较好,针叶损失率较小,为8.43%,今后可大面积推广使用。[结论]试验结果为园林植物主要害虫榆紫叶甲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油松林设立固定标准地长期监测松阿扁叶蜂对油松纯林生长状况的影响,分析不同立地条件下虫口密度、受害轻微林分与受害严重林分的对比情况以及针叶损失率与侧枝鲜重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松阿扁叶蜂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3.
2010年,松叶蜂在盘县盘江镇茅坪村发生,使盘县盘江镇茅坪村400亩的松林遭到危害。盘县森检站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火地塘林区人工落叶松针叶日增重,及落叶松叶蜂幼虫的日食量,在建立针对重量生长及幼虫日食量动态模型的基础上,模拟并演示了特定林分中特定种群为害时叶量的损失过程,结果表明,叶量损失率迅速增长的阶段处于幼虫的4~5龄期,即针叶重量生长的稳定期;由此给出了在不同虫龄期能够确定调查林中虫口密度是否达防治标准的叶量损失率指标值。同时还研究了落叶松叶蜂为害后,华北落叶松枝条生长量及材积生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说明,当叶量损失率达50%以上时,枝条年生长减少6.12cm,胸径生长下降16.60%,1981~1992年4次暴发期共减少材积18.50m3/hm2,平均每暴发期净损失达4.625m3/hm2,严重年份损失高达6m3/hm2。  相似文献   

5.
松叶蜂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凤冈、清镇、平坝、安顺、普定等县,松叶蜂以幼虫为害松树林木的针叶,影响林木生长,重度为害时,可造成林木零星或成片枯死。2007年下半年,松叶蜂(第2代)在凤冈县大面积发生,使凤冈县400hm^2的松林遭到危害。在凤冈县进行了松叶蜂生活史调查和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松叶蜂在凤冈县一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在7月上旬至翌年的4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对松叶蜂的防治可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茧期和幼虫期,可分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比物理防治更有效、彻底。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为5月中旬和8月中旬,喷药防治的效果显著高于烟雾防治,可将灭幼脲和速灭杀丁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松叶蜂是云南省森林的重要害虫 .以成虫分类为基础 ,首次对云南省松叶蜂科 (Diprionidae)幼虫进行分类研究 .并通过饲养将同种成虫与幼虫联系起来 .该部分回顾了幼虫分类历史 ,描述了幼虫外部形态 ,编制了云南省 5个属幼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松黄叶蜂卵、幼虫在油松针叶上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幼虫的种群动态 ;根据松黄叶蜂各虫期、虫态林间存活率和死亡率调查 ,推算出松黄叶蜂自然种群消减动态 ,提出了松黄叶蜂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落叶松叶蜂是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后,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可使新梢弯曲,枝条枯死,树冠变形,难以成林郁闭。基于此,简要介绍落叶松红腹叶蜂卵、幼虫和成虫,摸清该虫发生、发展规律及生活习性,最后从物理、化学防治2个方面进行说明。1发生及危害症状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膜翅目,叶蜂科。落叶松红腹叶蜂属食叶害虫。国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和陕西等省。落叶松叶蜂是危害落叶松人工林的重要害虫,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后,可将成片落叶松林针叶食光。尤其对  相似文献   

9.
林间调查表明,萧氏松茎象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大红袍、大王亭、一曲附近以及一线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马尾松的胸径、地被物覆盖率以及40 a生以下的松树之间有很大关系,不同坡位间马尾松林的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坡受害最重,下坡受害程度最轻,胸径在21~60 cm之间的松树和40 a生以下的松树与萧氏松茎象幼虫虫口密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物在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3种植食性叶蜂(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和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幼虫的肠道菌群,旨在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叶蜂幼虫的肠道菌群特征。结果表明,3种叶蜂幼虫肠道细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取食阔叶树的河曲丝叶蜂幼虫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取食针叶的2种叶蜂,后两者的菌群比较相似。河曲丝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包括8个属,其中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根瘤菌属(Rhizobium)为优势菌群;落叶松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包括6个属,其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松阿扁叶蜂幼虫肠道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包括7个属,其中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因此,3种叶蜂的肠道菌群与其各自取食的寄主植物具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虫1.5头/株、幼虫1.3头/株)和中层(成虫0.9头/株、幼虫1.2头/株)显著高于顶层和果树上的虫口;5种聚集度指标分析证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减少;木瓜秀粉蚧平均密度4.6头/株的果园存在扩散作用,而密度1.6头/株的果园粉蚧种群仅在一个方位集中。研究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扩散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叶蜂的防治阈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研究落叶松叶蜂自然种群存活率、幼虫期的食量、落叶松针叶的重量生长量、叶量损失强度对标准枝(直径0.4~0.8cm)生长量的影响,建立了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并且证明整个幼虫期的取食及消耗的叶量,达落叶松立木针叶蓄积量的44.34%时,为防治指标所允许的叶量损失阈限。  相似文献   

13.
中华松针蚧对云南松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受中华松针蚧危害,当针叶虫口密度≤3只/束时,高生长量无损失;当针叶虫口密度>3只/束时,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高生长量损失逐渐增大;在同一虫口密度下,立地条件好的云南松受害后,其高生长损失大;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虫口密度水平下云南松高生长损失大小,将发生中华松针蚧林分的林木分为健康、轻、中、重、特别严重5个等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掌握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的发生及为害规律,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山杏天然次生林对不同树冠方向、不同坡向、坡位等部位的虫口密度、虫情指数、山杏林密度及土壤理化因子等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冠方向对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坡向对其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虫口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南坡、西坡、东坡、北坡,而且下坡位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上坡位。不同坡向对其虫情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山杏林密度与虫口密度间呈现负相关趋势;与虫情指数无相关性。土壤理化因子对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松阿扁叶蜂发生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阿扁叶蜂发生规律的初步观察表明:该虫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疏1松的土层中筑土室越夏越冬;幼虫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油松新梢针叶基部吐丝结茧筑巢取食针叶,对新梢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螟是危害甘蔗较为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田间分布规律与扩散动态,建立了不同调查时间在0°、45°、90°、135°等4个方向上大螟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及理论半变异函数,并用Kriging插值法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密度呈单峰型增长,聚集度和随机变异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大螟幼虫呈聚集型分布,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聚集度降低,相关性增强,范围在5.33~43.59 m;Kriging插值表明蔗苗前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弱,蔗苗中后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17.
松叶蜂是云南省森林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分类为基础,首次对云南省松叶蜂科幼虫进行分类研究,并通过饲养将同种成虫与幼虫联系起来,该部分回顾了幼虫分类历史,描述了幼虫外部形态,编制了云南省5个属幼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2015—2016年对太白林区主要是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华山松叶蜂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华山松叶蜂在太白林区中山区1年发生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爬行寻找场所结茧化蛹越冬。该虫在中山地带山坡、沟谷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5~20年生华山松有虫株率为16.70%~35.50%,虫口密度为63~536头/株。受害最重的是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太白河林场。该虫每年5月下旬始发,至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下树结茧化蛹越冬结束。针对华山松叶蜂的发生危害现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带岭林区落叶松人工纯林内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膜翅目,叶蜂科)生物学研究。 落叶松红腹叶蜂在带岭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丝茧内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化蛹。蛹期14—15天。5月中旬到6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6—7月卵孵化为幼虫并为害落叶松针叶。6月末和7月上旬,老熟幼虫进入落叶层结茧并在茧内越冬。 本文也讨论了落叶松叶蜂的个体生态学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