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薯种质资源对甘薯瘟的抗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甘薯瘟 2个致病型的代表菌株对 259份甘薯品种分菌系接种鉴定 ,结果依据两者间的互作反应归类为 ,1 感病型 :对 2个菌系皆表现中感—高感的品种有180份 ,占69.5% ;2 专化抗病型 :表现高抗Ⅰ型菌 ,中感—高感Ⅱ型菌的品种有59份 ,占22.8%。表现抗—中抗Ⅱ型菌 ,而感—高感Ⅰ型菌的品种有4份 ,占65% ;3 抗病型 :对Ⅰ型菌表现高抗 ,且兼抗—中抗Ⅱ型菌的品种有7份占2.7%。对 2个菌系皆表现抗—中抗的品种有9份,占3.5%。  相似文献   

2.
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190份粳稻品种进行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其结果无一免疫品种,抗病材料6份,占供鉴总数的3.2%,中感、感病及高度感病品种150份,占供鉴总数的78.9%。研究表明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与抗稻瘟病性互不相关,与品种成熟期关系密切,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感纹枯病。  相似文献   

3.
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0份粳稻品种进行抗纹枯病性鉴定与筛选,其结果无一免疫品种,抗病材料6份,占供鉴总数的3.2%,中感、感病及高度感病品种150份,占供鉴总数的78.9%。研究表明粳稻品种抗纹枯病性与抗稻瘟病性互不相关,与品种成熟期关系密切,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感纹枯病。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江苏省水稻条斑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和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条斑病抗感特性,在孕穗期采用针刺接种法对徐淮稻区2007—2009年采集分离获得的45株条斑病菌进行致病力测定,根据病原菌在6个水稻鉴别品种IRBB4、IRBB5、IRBB14、IRBB21、IR24和金刚30上的抗感反应划分致病型,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致病型条斑病菌,并鉴定了24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感性。根据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抗感反应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致病型,其中优势致病型为C3致病型,所占比例为35.5%;大多数菌株与鉴别品种间表现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表现出强互作关系。粳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但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对强致病力菌抗性比例仅为59.8%和37.5%。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仍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用浸根接种法测定了国内外622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基腐病(Erwinia chrysanthemiBurkholder et al.)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品种有127个,中抗品种210个,中感品种189个,高感品种96个。粳稻发病重于籼稻,国际水稻(IR系统)品种较为抗病,而斯里兰卡水稻(BG系统)品种较为感病。用来自四个省的10个水稻菌株和2个玉米菌株(E.chrysanthemi pv.zeae)在20个水稻品种上人工接种测定,资料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水稻菌株并无致病性分化现象;但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玉米菌株对水稻的致病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抗梢腐病的甘蔗品种,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率调查方法对我国近年选育的60个新品种及云南省临沧市、普洱市、玉溪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区甘蔗梢腐病高发蔗区的31个主栽品种进行自然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60个甘蔗新品种中,35个表现为高抗、抗病和中抗,所占比例为58.3%,其中高抗品种5个、抗病品种15个、中抗品种15个,所占比例分别为8.3%、25.0%、25.0%;在31个甘蔗主栽品种中,15个表现为高抗、抗病、中抗,所占比例为48.4%。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新台糖25号、粤糖93-159、盈育91-59、柳城03-1137、云蔗03-258、川糖79-15、新台糖1号、桂糖11号、桂糖42号9个主栽品种对甘蔗梢腐病高度感病,而近年选育的粤甘49号、福农11-2907、闽糖11-610、闽糖12-1404、桂糖11-1076五个新品种对甘蔗梢腐病高抗,粤甘46号、粤甘47号、福农09-2201、福农09-6201、福农09-7111、福农10-14405、闽糖06-1405、桂糖40号、桂糖44号、桂糖06-1492、桂糖06-2081、桂糖08-1180、桂糖08-1589、云蔗11-1074和德蔗07-36共15个新品种对甘蔗梢腐病表现抗病。  相似文献   

7.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Z1):10-12
甘蔗的两种锈病福建均有发生,其中以黑顶柄锈病发生最普遍,此病在福建可以夏孢子在秋植蔗上连续侵染越冬,5—6月和9—10月的气候最适于此病发生,高温干旱的8月份受抑制。品种之间抗锈性差异十分明显,对71个甘蔗种质资源人工接种黑顶柄锈菌鉴定,免疫和高抗品种占74.65%,感病和高感品种占11.27%。甘蔗品种Di—52在福建不同地区对黑顶柄锈菌表现抗感不一致,说明该菌在福建存在着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针对加工番茄叶霉病菌进行了药剂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并对14份加工番茄品种抗叶霉病进行了评价,目的是筛选出对加工番茄叶霉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药剂和抗病品种。结果表明:30%烯酰·咪鲜胺SC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06mg/mL。防效试验中,5种药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22.5%异菌脲SC、56.7%氢氧化铜WG、47%春雷王铜WP和30%烯酰·咪鲜胺SC对叶霉病的防效均在60%以上。供试的14份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高抗品种,中抗品种4个,感病品种8个,高感品种2个。‘屯河9号’、‘石红666’、‘金红宝87-5’和‘737’为中抗品种,‘石红18’和‘石红45’为高感品种,其余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香石竹不同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续2年以土壤接种方法对30个香石竹品种进行田间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0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占所鉴定总数的16.7%,中抗占40.0%,中感占13.3%,高感占30.0%。在所有鉴定的品种中,红色品种抗性较低,70%属感病品种;复色品种抗性较高,89%为抗病品种。依相对抗性指数,两个年度间的相对抗性无显著差异,鉴定结果可靠,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我国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田间抗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资源对子粒黑点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2001年 ,在河南省四地设定统一病圃 ,对128份小麦推广品种、后备品种和区试材料进行抗子粒黑点病性鉴定。结果表现抗病材料 (病粒率<6% )有豫展2000、郑州981、郑优8号等64份 ,占鉴定总数的500% ;表现中感 (病粒率6%~15%)的有豫麦34、98中33和源汇1号等45份,占35.2% ;表现高感 (病粒率>15%)的有驻4、焦作95002和郑州7898等 19份,占14.8%。对感病的19个材料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点其子粒黑点病粒千粒重有差异 ,有两地病粒均比健粒增加的有14个 ,占73.7% ;在一地增加另一地降低的有5个材料 ,占26.3%。  相似文献   

11.
受小麦抽穗扬花期暖湿天气的影响,2009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生面积2.83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7.3%,早熟品种病穗率一般在8%左右,迟熟、感病品种高达30%~40%,造成损失1636.3t,是2006年大发生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12.
采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孕穗期接种3个不同致病型的细菌性条斑病菌,鉴定134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感性,并使用6个鉴别品种测定江苏徐淮地区82个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明显高于籼稻,常规稻和杂交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将供试菌株区分为8个致病型,大多数菌株和鉴别品种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鉴别品种存在强互作关系;第1致病型的菌株致病力强,6个鉴别品种均呈感病反应,并占供试菌株总数的40.2%.  相似文献   

13.
湖南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选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3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采用针刺接种法对湖南省54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上述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3个菌株均表现中抗以上水平的品种仅8个,占鉴定总数的14.8%,比例较低。对接种致病力最强菌株RSGD10后各水稻品种产生的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供试的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选用RSGD10喷雾接种上述品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条斑病的抗性差异也明显,其中,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9个,比例为16.7%。比较针刺和喷雾两种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揭示水稻品种对条斑病的抗侵入和抗扩展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苜蓿品种对镰孢菌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守彦  李敏权  赵慧 《植物保护》2011,37(1):110-114
为探明苜蓿不同品种对能引起苜蓿根腐病的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孢(F. semitectum)、弯角镰孢(F. camptoceras)等3种镰孢菌的抗性差异,提供筛选抗耐病性材料的新来源,通过室内盆栽法,对30个苜蓿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德里兰德’、‘新疆大叶’、‘苜蓿王’对半裸镰孢表现为抗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8.11、19.93、19.96,占鉴定总数的10%;总体来看,‘猎人河’等7个品种表现耐病,病情指数为25.30~39.95,占鉴定总数的23.3%;‘甘农2号’等18个感病品种,病情指数为40.55~59.56,占鉴定品种总数的60.0%;‘德宝’等5个品种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为61.7~68.6,占鉴定总品种数的16.7%,无免疫和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甘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查明我国南方甘薯主栽品种抗疮痂病的能力,用疮痂菌孢子悬液对16份品种作苗期接种与田间病情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广薯79-15、潮薯1号等8份表现感病-中感;福薯26、广薯88-70等8份表现中抗-高抗;不同抗、感品种在田间表现长短不一的感病期.对6份品种藤蔓不同的部位和株龄的组织结构作显微测量与计数、接种试验以及糖含量测定显示,不同品种皮层组织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的抗、感性;抗病品种藤蔓具有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和幼嫩组织的腺鳞数目都较少,表现潜育期长,病斑少.且同一品种不同株龄皮层结构差异与感病程度间有密切关系,但其藤蔓糖含量与品种抗性之间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芝麻种质资源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水平,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菌方法对174份芝麻种质资源抗病性进行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芝麻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抗病品种32个、中抗品种17个、中感品种69个、感病品种30个、高感品种26个,占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8.39%、9.77%、39.66%、17.24%、14.94%。经亲本系谱分析,抗棒孢叶斑病品种的亲本对棒孢叶斑病也表现良好抗性,说明抗病基因资源的利用对芝麻品种选育至关重要,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品种系谱分析,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7.
麦类品种与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毒GAV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GAV的抗性差异,采用堆测法田间人工接种鉴定了215份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黄矮病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00中13、中4、西农979、临优21号、878和H9020-17-25-6-4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8.9、9.6、16.3、21.1、21.1和22.6,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荔高6号、偃展4110、新麦13、豫麦49、徐麦856、金穗1号、中国春和718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9、55.2、58.5、54.0、56.2、51.5、55.8和53.0,均高于50.0,表现为高感;其余材料病情指数在25.0~50.0之间,表现为感病.此外,红须麦、豫麦34、小冰麦和晋麦47初期表现感病,后期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感染GAV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抗病品种如中5产量损失为5.6%,中4产量损失7.6%,耐病品种小冰麦、晋麦47和红须麦的产量损失依次为19.9%、15.2%和18.3%,而感病品种荔高6号产量损失达到47.5%.  相似文献   

18.
闫佳会  姚强  陈海民 《植物保护》2016,42(3):212-214
本研究旨在明确青海青稞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条纹病和云纹病的抗性,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青海主栽的30个青稞品种(系)进行了条纹病和云纹病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青稞品种(系)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免疫品种。对条纹病表现高抗的有13个品种(系),占鉴定总数的43.3%,其中主栽品种有3个,即‘门农1号’、‘昆仑13号’、‘巴青1号’。品系17发病率最低。对云纹病表现高抗的有品系1、品系2、品系6、品系17、品系28、RQKQ-3、RQKQ-5、RQKQ-6、RQKQ-7、RQKQ-8、‘门农1号’、‘互青2号’、‘北青6号’和‘昆仑10号’,共14个,其病情指数均在10以下;表现中抗的共有8个,分别为品系5、品系11、RQKQ-1、RQKQ-9、‘巴青1号’、‘北青3号’、‘北青7号’和‘昆仑13号’。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栽抗虫棉品种棉铃病害发生种类和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过的棉花品种和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黄河流域点参试品种及其抗病对照‘中植棉2号’、感病对照‘冀棉11’,共40个品种(品系)进行了铃病发生情况调查。田间铃病的发生以红腐、红粉为主, 分别占45.8%、26.7%;其次是疫病(16.7%) 和黑果病(10.8%)。利用SAS软件将烂铃率进行聚类分析(离差平方和法),可以把供试的40份材料分成3类,第一类为铃病发生较轻类型,铃病发生率为4.6%~10.7%;第二类为铃病发生中等类型,铃病发生率为9.8%~13.6%;第三类为铃病发生较重类型,铃病发生率为17.5%~24.4%。结果表明,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对铃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棉花育种中应注意选育对铃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评价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WYMV)的抗性,于2006—2010年在河南省西平县病圃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试验和室内间接ELISA检测,并分析了病害严重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62个品种中,仅有新麦208表现为免疫;豫麦70-36、泛麦5号、阜麦936、山东95519、豫麦70、高优503、豫麦9676、郑麦366和陕麦229等9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14.5%;濮优938、兰考矮早8、新原958、花培2号、温优1号、豫麦18、郑麦9023、豫麦47、豫农201、偃展4110、豫麦36、百农878和豫麦49-198等1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1.0%;另外39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2.9%。对48个品种进行了产量与病害严重度分析,发现随着病害的严重度增加,小麦的穗数、千粒重以及产量都有明显下降,严重度为1级时,平均减产9.6%;严重度达到2级和3级时,平均减产分别为30.3%和3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