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之评估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集水区内不当之农业活动,加速集水区土壤流失及水库水质恶化。本研究利用数值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配合遥感探测(Remote Sensing,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mation Systems,GIS)等技术,撰写增益订水区非点源污染评估系统,探讨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之成效。利用泥砂递移率与植生缓冲带区位检视集水区内之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划定集水区环境敏感区位,针对敏感区回收造林,可有效控制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水库集水区治理成效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台湾水库集水区治理成效评估之方法。该方法以水库淤积控制、水质改善、水源蕴育及生态保育为集水区治理之主要目的。治理成效以经济效益为评估之标准,采用分项与整体评估两种方式进行。佞项评估包括防砂工程,种树、造林、农地水土保持、道路水土保持、水库积液浚渫、水库保护带、处理、蚀沟控制等8项治理措施,分项评估可用来比较各项治理措施之效果,做为后续治理规划之参考;整体评估则反映整个治理计划之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2004年艾利台风及2005年马莎台风作用,石门水库高浊度之泥砂造成北台湾多日严重的供水中断,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针对2次台风对于石门水库集水区崩塌地分布与地文、水文及人为开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透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探讨土砂的来源分布与致灾原因。结果显示:2005年马莎台风后水库集水区总崩塌地面积约为703hm2,占整个集水区面积的0.92%;石门水库集水区坡度陡峭,地质破碎,加上超大豪雨与降雨集中等为造成水库严重土砂灾害之主要原因;根据崩塌量与历年水库淤积量之关系,台风豪雨所造成的重大崩塌事件,对于水库淤积量所造成之影响至少会延续5~10a。  相似文献   

4.
提高森林水土资源保育功能的最佳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阐述台湾水源涵养保安林集水区与坡地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必须时时更新仪器设备,以提高资料品质;宽编基础研究经费,以获取连续性的现场即时资料;建立计算机资讯网路,以加速促进资讯交换。其次,为强调集水区内的主体作用,应尽可能地参与集水区管理的决策、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的各个阶段,以促进土地使用者对集水区管理的认识和技术交流。再根据资讯系统的理论,针对集水区管理资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由于水土资源为支持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土资源退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危及永续性,提出了相关最佳管理措施的标准作业程序。  相似文献   

5.
数值地形模型应用于集水区规划与整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水区之地文及水文资讯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所不可或缺,本研究系以数值地形模型,利用排水流向之观念,萃取集水之区棱线与水系。撰写程式萃取集水区之面积、周长、河川数量、集水区长度、集水区宽度、形状系数、水系密度、平均高程、平均坡度、集水区密集度、漫地流时间、渠道流时间、集流时间、降雨强度、洪峰流量等属性资料供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之参考。本系统亦提供动态查询规划区域内任何位置之集水区范围及其属性资料;并可利用  相似文献   

6.
集水区土地利用监控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湾省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山地面积占73.65%,平地仅占26.35%,由於人口急速膨胀,大量向都市集中淤是都市范围不断扩张,使得广大山坡地成为重要开发之目标。本省山地约占2/3,因地形起伏大,加上降雨集中,一遇豪雨,雨水所汇集之迳流即流入溪流,迅速排出,无法渗透至地下,故集流时间短、洪峰流量大,成为台湾水文环境之特性。在资源有限,自然环境欠佳,而各种森林资源之开发、农地之利用、人口居住又面临迫切的需求下,如何兼顾资源的开发与保育,避免两者之间的冲突,集水区水资源的开发与划定亦是重要的课题之一。水里溪集水区位於台湾省中部,属浊水溪中游之水系,面积约7400hm2,包括明湖、明潭、日月潭等三个水库及钜工调整池。由於区内交通方便,游客众多,观光事业发达;另一方面,因本集水区的气候、土壤适宜栽种摈榔等经济作物,在有厚利可图的情况下,集水区内的土地纷纷改种槟榔,近年来更有大量种植的趋势,使得森林的覆盖减少,造成生态环境、微气候的改变,并对当地的水土冲蚀、水质、水量产生影响,故对於集水区的经营与管理,需有一合宜的监控模式。本集水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究其原因乃为土地利用之改变,故本研究即利用遥测影像加以判释,了解其土地利?  相似文献   

7.
集水区是水库主要的集水单元,研究水库集水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的保护好集水区及库区的良好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为集水区、水库及其下游城市提供充足洁净的水源。苏子河流域是大伙房水库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供应地。主要根据苏子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在保护水质、涵养水源的目标要求下,研究适合集水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给出开发利用措施合理性的分析模型,并提出流域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台湾地区水库集水区土地利用对水库淤砂之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整合及分析土地利用变迁对水库淤砂之影响,以了解各水库对开发之容忍度,选择翡翠,石门及德基三座水库资料较为完整水区进行流理与悬移质浓度之分析,分析土地利用变迁对水库淤积之影响。本文中将淤积量与搜集之基本资料进行分析,将分析步骤分为三姨是淤积量与气象水文资料之关系,二是淤积量与水库集水区面积之关系,三是悬移质输砂率之关系,希望能从这部分找出与淤积理较相关之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水源集水区中最常造成水质恶化与水量流失之因素主要是来自变更土地使用目的的开发行为。台北水源特定区系台湾第一个经由都市计划程序规划之水源、水质、水量保护区,其管制规范系以土地使用管制为主,故无论在法令配合、人力、经费编列及业务执行运作上均系首创,因此特为本文,藉由现行经营、管理、法令制度等之探讨,以祈有助于提供未来水源保育及永续利用政策制定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系针对台北都会区四周之山坡地,进行连续之地文与水理分析,目的在了解都市化山坡地之迳流特性,期就定量之研究分析,推估不同型态之土地利用及开发度,对下游水文环境所造成之冲击,并提出对应之建议。本研究首先建立台北市山坡地开发程度与其地文条件之评估模式,再配合於山沟谷口间设置水文环境监测站,以掌握山坡地之动态水文资料。经评估结果,本研究共规划设置六座水文环境监测站,对都市化山坡地之尖峰流量、稽延时间、泥砂产量、地下水位及水质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其监测资料,经验证分析之结果显示,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提高至40%时,其洪峰流量将提高2.7倍;同时亦发现当集水区不透水面积在5%以下时,其洪峰流量增加并不显着,但不透水面积提高至20%~40%范围之间时,其洪峰流量则有显着提升之现象。故於高度都市化集水区进行水理分析时,应特别考虑都市化现象对迳流机制之影响,同时该集水区之总开发度亦不宜超过30%,以避免对下游之水文环境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小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利用3S技术建立小流域管理数字化信息系统,是以遥感影像为背景,确定集水区域,以山脊为界,面积控制在10~20km~2,同时考虑行政边界,在计算机上,以地理信息软件为技术平台,绘制小流域边界,并输入18位小流域编码。根据管理需要,按市、县、乡、按流域、按水库上游等各种管理方式绘制成若干种小流域图,为各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提供服务,提高水保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等,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据此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是在我国水土保持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通过川陕"长治工程"中期评估考察,分析"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并据此讨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性质与定位。水土保持学科无论从法律地位还是学术地位,均应归属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范畴,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水土保持更具有突出的生产功能。现阶段水土保持学科仍应首先赋予其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并努力使之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以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涵,同时应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土保持等方面拓展其学科外延。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个支撑水土保持小流域试点治理的管理,竣工验收和效益评价的系统,既可保证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和效益评价的科学化,又可建立小流域治理实体库,为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模式。研究设计开发的小流域试点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将小流域治理实体库,治理验收和评价模型联结起来,可直接生成验收结论和效益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水源涵养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到整个流域是否可持续发展。以大伙房水库水源涵养区苏子河流域为例,分析目前苏子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涵养区为水库提供良好的水源涵养环境,维护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推动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湟水流域重点流失区水土保持规划为对象, 对综合规划中实行经济开发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流域水保规划中推行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 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区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项目区实行科学管理和控制, 在专项治理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规模效益, 以项目区的经济开发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 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采用SWAT模型,在GIS技术和流域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径流和泥沙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2006—2009年的日径流和泥沙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SWAT模型适用于研究区。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年均泥沙量为15.395万t;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不同,耕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为475.84t/(km2.a),泥沙量占总量的94.4%,且季节性较强,在7月、8月的产沙量占全年总量的67.9%;年均入库水量和入库泥沙分别为10.899亿m3、8.265万t,其中浑河流域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苏子河流域。本研究揭示了辽宁省主要城市供水水源的大伙房水库汇水区水土流失规律,为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途径,以茶巴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不同,水力侵蚀是茶巴朗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面积为51.80km2,占流域面积的66.05%;其次是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分别占流域面积的5.74%、3.66%,且侵蚀强度以中度为主,并依海拔梯度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特征。茶巴朗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 087 t/(km2.a),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中山区和河谷区。针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开展生态移民,控制牲畜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布局小水电站开发项目,构建以电代柴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完善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im and Scope  Past and present management of the Ebro catchment have altered water, sediment and nutrient fluxes of the lower Ebro River and its delt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quinensa and Riba-Roja dams during the 1960s disrupte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ontinuity. As a result, the lower Ebro River and its delta are facing a reduction in sediment delivery which is estimated to be up to 99% of its original yield (about 3 × 107 t/yr). Consequently, about 45% of the emerged delta will be under the mean sea level by 2100 due to subsidence and sea level rise, whereas the delta coast is retreating at a rate of several meters per year in the mouth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the basis for a sediment management plan directed to offset the effects of the sediment delivery deficit of the Ebro delta. Main Features  A new management plan named ‘Integrated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bro Delta’ (PIPDE) is being presently elaborated in order to develop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Ebro River and delta through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ediment and habitats, in order to achieve European Union (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FD) requirements. Among other aspects, the plan aims to restore the sediment flux of the lower Ebro River by means of both the removal of the sediment trapped behind the dams and the transport of the sediment downstream of the reservoirs to the river mouth and delta plain. Results  Preliminary studies show that the ‘flushing flood’ method has lower costs and is the most adapted method to transfer the sediments retained into the Riba-Roja dam. The required sediment load to stop coastal retreat in the mouth area and to compensate relative sea level rise represents 10 times the present suspended load (0.021 g/l), but is 10 times lower than the total volume of sediment delivered to the sea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Sediment delivery to the delta plain can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rice irrigation system, a method used prior to dam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Problems of achieving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sediment are mostly linked to reservoir management. Technic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y-passing sediments through the reservoirs can be solved through opera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s. Benefits of sediment flow recovery are multiple, including maintenance of the reservoir capacity, possible decline of invasive species, reduction of elevation loss and coastal retreat in the delta. Conclusions  The partial restoration of sediment fluxes in the lower Ebro River and its delta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environmentally desirable, but further detailed studies need to be carried out before the plan can be implemented. Perspectives  Overall,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lower Ebro River and delta can only be guarante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reservoir management concept where the ec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value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al and social values, hav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20.
集水背景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管理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天然降雨总量不足且供需错位,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环境不断恶化。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以集蓄雨水为基础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河南省浙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总结了该地区集水背景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和管理形式,并论述了集水背景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