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沟道治理一直是流域综合治理的薄弱环节.回顾和总结了沟道治理的探索历程及经验,根据自然环境和沟道发育特征,分析了沟道治理的技术条件,总结了淤地坝、支毛沟谷坊、沟头防护和沟坡防护林、微型沟台阶化整治工程、生态陡坎治理等相结合的沟道治理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正>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各种侵蚀十分活跃。由于坡度和坡面位置的不同,这些侵蚀过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图1)。在顶部坡面(1区和2区),坡度由1区的几度增加到2区的35°,这里多为坡耕地,部分已辟为梯田,主要的侵蚀过程是溅蚀、面蚀和细沟侵蚀。2区下部的坡段存在一明显的转折,坡度往往陡增到40°以上(3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草坡。3区重力侵蚀和沟道侵蚀活跃,除地表侵蚀之外,洞穴侵蚀较发育,其入口多发育在1区和2区,而出口则往往出现在3区。谷坡的底部坡度平缓(4区),是坡面径流、泥沙流向沟口的通道。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安塞试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沟壑密度8.06km/km~2,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4000t/km~2,这里90%以上的农耕地分布在梁峁坡地上,其中0°~15°的坡地只有17%,15°~35°的坡地占50%,>35°的坡地占31.9%,地形坡向复杂,耕地质量差。长期以来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广种薄收,滥垦乱伐,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地开发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义地地大虎峪流域试验区域地目前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试验区陆坡治理措施的试验研究认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地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有两条,对于旧林地的改造,应用以杂果经济林配置简易水保措施为主;坡耕地的治理则以种植中药 主,产充巨型水平沟为水保  相似文献   

6.
谈黄土丘陵沟壑区红枣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枣树抗逆性强、易栽培、投资回报率高,其果实具有多种营养和药用价值,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重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但在红枣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灌溉、加工业落后、科技支撑不够等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给予解决。旱作枣园要达到丰产、稳产之目的,必须采取节水技术措施;黄土丘陵沟壑区亟待引进或培育出适宜各种立地条件的优良红枣品种;日常管理应采取现代化的集约型管理方式;应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沟耕作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a试验资料,分析和研究了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并从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及水分利用方面研究了水平沟耕作效益.得出坡地水平沟耕作的土壤水分变化为:封冻前的强烈失墒期、越冬干湿交替失墒期和返青拔节后缓慢失墒期3个阶段.小麦灌浆期及返青期对产量作用最大;水平为能够显著地拦蓄径流,减少土镶冲刷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进而提高作物单产.  相似文献   

8.
中阳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复合模式的气候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峻  张劲松  孟平  周金星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7-170,174
以山西省中阳县为例,在评价退耕还林地豆科牧草气候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对比纯林杂草地,计算分析林草复合模式对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当地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的优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沙打旺、草木樨及紫花苜蓿3种豆科牧草均适合于试验区幼林地种植.其中,沙打旺生育期天数最长,水热系数最高.2002年及2003年牧草生育期间,侧柏-沙打旺复合模式(M1)、侧柏-草木犀复合模式(M2)、侧柏-紫花苜蓿复合模式(M3)分别可使光能利用率提高49.1%(2002)、66.0%(2003), 66.2%、85.1%,76.6%、97.2%、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提高73.4%(2002)、66.2%(2003),94.8%、85.1%,97.6%、85.8%,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79.3%(2002)、81.2%(2003),116.9%、100.4%,77.3%、64.0%和气候资源综合率分别提高70.6%(2002)、81.3%(2003),104.7%、100.5%,71.7%、69.2%.M2和M3气候资源时间利用效率略低于对照,但M1气候资源时间利用效率(ET)要高于对照,2002年与2003年分别可使ET提高16.1%和16.7%.  相似文献   

9.
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景观的基本特征,论述了单元景观的基本概念和分异规律,建立了数字单元景观的技术方法,并以燕沟为例,简要阐述了数字单元和景观研究的程序、方法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探索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规律,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寻求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3年在这一类型区建立了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进行了科学试验。30多年来,绥德站的同志依靠当地政府和群众,采取定位试验与调查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以韭园沟、辛店试验场为试验示范基地,先后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群众生活贫困。新形势下,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山川秀美工程的机遇,建立以草为主体的生态植被体系,发展草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果地除0-100 cm外,100-200 cm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出现较大波动;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不同,同一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也有差异,1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逐渐递减.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析,将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小区定位试验研究得出坡耕地连续施以定量的农家肥,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量,同时有机质流失量也相应减少。因此,对蓄水保土和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原采用主客体理论和人地关系论对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成因和良性循环建立进行了剖析,土地系统是关键,人类意识是核心,据此提出了以土地建设和水土保持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春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方山县峪口镇花果山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春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土壤含水量有较大的升高;荒草坡土壤水分条件最好,针叶林、经济林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柠条灌丛土壤水分条件一般,刺槐纯林土壤水分条件最差;土壤水分阴坡好于阳坡;土壤水分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黄土区造林密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适应有限的土壤水分资源.测点剖面不同部位土壤水分含量差异较大,形成剖面土壤水分总体上高下低的分布规律;各样地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最大,而后不断减小至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447万km2,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年输沙量达66亿t。搞好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应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集流节灌和林果业,稳定解决群众温饱。要客观认识植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区别森林与人工造林水保作用的差异。以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通过治理为开发创造条件,以开发带动治理,调动农民投入治理的积极性。退耕造林种草要逐步进行,退耕力度应因地制宜,不同部位不同地域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方式为溅蚀、片蚀、细沟及浅沟侵蚀.(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373t/km2,其中以坡度大于25°的耕地和植被盖度小于10%的荒草地侵蚀强度最大,年侵蚀模数为18000t/km2,坡度为15~25°的耕地及植被盖度为10%~30%的林草地年侵蚀模数分别为15000t/km2和12000t/k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各阶段特点,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和主要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1954—2015年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梯田、造林、种草、封禁、淤地坝等5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变化。[结果]各项措施的应用面积均随着治理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造林措施增幅最快,面积最大。各项措施历年增量比重相对稳定,造林措施增量比重最大为58%,封禁治理措施的面积增量比重逐步上升,梯田面积增量比重逐年下降;淤地坝工程数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变化格局与国家政策的指导性与地方治理需求有关,造林是该区域的最为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封禁保护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的庭院面积比平川区一般农户的庭院面积要大1-7倍,发展庭院经济有着得到独厚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径流模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黄土区的客观实际出发,针对高含沙水流的性质,对该地区的降雨径流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建模型由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实测资料验验,表明该模型结构合理,在日平均流量过程模拟上有着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