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野生狗牙根植物学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96份华南地区野生狗牙根种源的11个植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狗牙根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变异系数排序为:叶毛(129.78%)>草层高度(38.18%)>叶长(37.61%)>密度(32.41%)>节间长(21.80%)>花序长(18.44%)>小穗数(15.08%)>节间直径(14.49%)>叶宽(14.05%)>穗枝数(9.45%)>叶色(7.64%)。2)狗牙根植物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营养器官表现为叶片宽大,茎杆粗壮高大,叶色浅且多毛的狗牙根,花序长、穗枝数及小穗数多;反之,草层低矮的狗牙根,质地(叶宽)好,密度大,叶色深。3)随着纬度的增加,华南地区狗牙根种源的叶色变深,节间变粗,而穗枝数及小穗数明显变少,随着经度的增加,节间明显变粗,草层变高,花序变长,而小穗数变少。4)聚类分析可将华南地区狗牙根分为3个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3.
鸭茅是遍及世界温带地区的一种优良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在五峰县海拔1200m以上的高山地区也有少量野生分布。经多年人工驯化种植,目前已分布较广。其适口性好、抗旱、抗寒及再生能力强,产量高、是建立人工草地、改良天然草场的理想禾本科草种。1 植物学特征 本地野生鸭茅为多年生疏丛型禾草,须根密集,茎杆直立,高1.1m——1.45m。茎叶光滑无毛,茎扁园,灰白色,由下至上逐渐变成绿色;横切面呈纺锤形,切面0.3cm×0.8cm~0.4cm×0.9cm。叶鞘长于  相似文献   

4.
野生四倍体鸭茅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钟声  杜逸 《草业科学》1998,15(2):20-23
对我国野生四倍体鸭茅两份资源材料的研究表明,两者均产量高,抗逆性强,营养成分好,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钟声 《草业学报》2007,16(1):69-74
以我国西部野生二倍体化学诱导所获同源四倍体鸭茅为母本,与野生四倍体鸭茅杂交,获得杂交四倍体。对比观测杂交后代形态、发育及重要农艺性状与亲本的差异。结果表明,1)杂交F1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208 d,比父本短39d,比母本长29 d;2)杂交F1种子萌芽后第4周的平均株高为15.1cm,比母本高65.9%,比父本高13.5%,F2的苗期生长与F1相似;3)杂交F2代播种当年干物质产量平均为12.12g/株,显著低于父本但高于母本(P<0.01);4)杂交F1代个体间在苗期生长、分蘖、再生、干物质产量、繁殖及抗病性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杂交后代的干物质产量与父本差异不显著(P>0.05),但苗期生长速度、繁殖特性、抗病性均强于双亲,有较大的育种选择价值;5)杂交F1代具有双亲的形态学特征,分蘖特性和物候发育介于双亲之间,易于识别,育种实践中可以通过自然杂交方式成功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彦  曾兵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以宝兴鸭茅和国外安巴鸭茅品种为对照,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等地的32份野生鸭茅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筛选出引物12个,共扩增出多态性带8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3.1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2 0~0.926 0。这说明我国鸭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2份中国野生鸭茅材料分为五大类,同一地区的鸭茅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并对我国鸭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四川野生狗牙根外部性状变异及形态类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地区有代表性的52份野生狗牙根材料的11项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狗牙根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变异系数在4%~30.92%之间,平均变异系数达17.28%;外部性状间有一部分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68;通过聚类分析,四川狗牙根被分为高丛型和矮丛型两类,其中,矮丛型又分为长茎宽叶型、长叶型和短叶型,高丛型分为长茎短叶型、长茎宽叶型和长叶型三类。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地区有代表性的52份野生狗牙根材料的11项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狗牙根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变异系数在4%~30.92%之间,平均变异系数达17.28%;外部性状间有一部分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68;通过聚类分析,四川狗牙根被分为高丛型和矮丛型两类,其中,矮丛型又分为长茎宽叶型、长叶型和短叶型,高丛型分为长茎短叶型、长茎宽叶型和长叶型三类。  相似文献   

9.
云南野生鸭茅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对采于云南不同地区的3份野生鸭茅种质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份材料均为二倍体(2n=2x=14)。其中采于德钦县的为2B型,采于曲靖朗目山、中甸白水台的2份材料为2A型。  相似文献   

10.
云南野生二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形态及发育特性(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声  段新慧 《草地学报》2006,14(1):92-94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又名鸡脚草、果园草,是温带著名草种,在世界牧草栽培中占有重要地位[1]。鸭茅是云南省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禾本科牧草之一。但现有当家品种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育成,在云南各地结实性普遍极差,不能生产种子[2]。云南省野生二倍体鸭茅资源丰富,分布广泛[3],具有良好的结实性。另一方面,有关我国鸭茅四倍体栽培种遗传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同源性高,遗传差异较小[4],间接地反映我国鸭茅栽培种的基因相对匮乏。因此,加强云南野生二倍体鸭茅资源的研究,为解决在云南的结实问题,为丰富我国鸭茅基因资源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放牧对鸭茅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荣  孙国钧 《草业科学》2001,18(3):7-10
通过长期放牧试验,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下亚热带高山草地鸭茅种群能量积累规律及能量在不同构件之间的分配特征。在无放牧的对照草地及采食率分别为55%、65%、80%的放牧草地,鸭茅热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呈单峰曲线型变化,一定强度范围内的放牧干扰提高了鸭茅热值及能量的积累;根部能量的积累随放牧强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在禁牧草地,鸭茅种群能量主要被低密度的大分蘖丛所分摊,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种群能量则逐渐均摊给高密度的小分蘖丛。  相似文献   

12.
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彭燕  张新全 《草业学报》2005,14(4):8-14
对鸭茅生理、生态及育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鸭茅适宜于气候凉爽(日均温低于25℃)、土壤水分充足(田间持水量78%~84%)、土壤肥力较高(含氮量为60~80 mg/kg土,N、P、K比率为6∶1∶2)的生境,且短日照和低温条件有利于诱导开花.鸭茅的耐盐性较差,抗寒性及抗病性则因原产地不同而差异显著,对夏季干旱表现为半休眠和不适应.但鸭茅竞争适应能力较强,可与部分豆科草和禾本科草形成稳定、高产的混生群落,适宜放牧、刈割,且通过人工摘顶可提高人工草地中鸭茅种群的适应性.近20年来,通过抗性选育、组织培养及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已经获得大量优良的品种.我国鸭茅栽培应用日益广泛,但严重缺乏相应配套技术和满足生产不同需求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秋水仙碱不同浓度(0.05%、0.2%、0.3%)、不同处理时间(1d、2d、3d)、种子不同萌芽阶段(芽长<0.5cm、1~2cm、>3cm)对二倍体鸭茅染色体加倍效果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因素对诱变效果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有染色体加倍植株均为混倍体,即同一根尖细胞中二倍体和四倍体细胞共存;混倍体早期生长弱于二倍体,以后的生长发育及开花期形态特征二者几乎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万刚  张新全  刘伟  谢文刚  周禾  彭燕 《草业学报》2010,19(6):187-196
为揭示鸭茅栽培品种与野生材料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25对SSR引物对23份鸭茅材料(包括品种、四倍体、二倍体等)进行扩增,获得了251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0.04个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24(A01E14)~0.42(A01F24,A03B16),平均值为0.33。23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65~0.6061,平均遗传距离为0.3870,6个栽培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088,低于所有材料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聚类分析将相似地理来源、相同倍性和品种分别聚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AMOVA分析结果表明,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类群间的遗传变异;不同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表明,野生材料类群与栽培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而四倍体类群较二倍体类群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单位面积和独立分蘖丛的调查与测定,分析了亚热带中山人工草地鸭茅种群及其分蘖丛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至乳熟期,种子田鸭茅种群的分蘖丛密度已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但分蘖密度尚未达到环境容纳量。引种栽培试验地的鸭茅种群丛蘖数、丛生殖蘖数、丛营养蘖数与丛径之间,及其生产量与丛径和丛蘖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丛蘖数的增加,死亡蘖数呈Logistic曲线增长,死亡率呈直线增长。抽穗率随着丛径和丛蘖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16.
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遗传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帅素容  张新全 《草地学报》1997,5(4):261-268
采用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地区几个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核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不同生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供试野生二倍体鸭茅之间,各四倍体之间的同源性较高,遗传差异较小;二倍体与四倍体之间,在核型,花粉数量,种,子千粒重,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二倍体和四倍体野生鸭茅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虽然正常,但花粉育性和结实率不  相似文献   

17.
2007~2008年在贵州凯里进行了鸭茅新品系DG05的比较试验,以原始群体(CK1)和宝兴鸭茅(CK)2作对照,结果表明,鸭茅DG05产量最高,其产量增幅分别比对照CK1、CK2提高30.34%和18.01%,达极显著;DG05刈割后植株再生能力强,刈割期年均株高达70.1cm,分别比对照CK1、CK2提高32.26%和8.68%;在分蘖期,DG05鸭茅新品系其植株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磷的含量最高,分别是16.39%、5.87%、43.48%和0.57%。鸭茅DG05新品系在该地适应性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鸭茅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兵  张新全  兰英 《草地学报》2007,15(3):290-292,295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是由zietkiewicz等于1994年创建的一种DNA标记技术[1]。ISSR技术的原理和操作与SSR、RAPD非常相似,只是引物设计要求不同,但其产物多态性比RFLP、SSR、RAPD丰富,可提供更多的基因组信息,比RAPD技术更加稳定可靠,实验重复性好[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