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覆土栽培对高节竹笋呈味氨基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覆土栽培对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竹笋适口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测定覆土栽培1 a、覆土栽培2 a和不覆土栽培高节竹笋氨基酸含量,分析了呈味氨基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覆土栽培高节竹笋鲜味、甜味、苦味和芳香类氨基酸含量及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总体上明显降低,但鲜味、甜味和芳香类氨基酸比例提高,苦味氨基酸比例下降,覆土栽培对1 a竹笋的影响明显高于覆土栽培2 a竹笋。  相似文献   

2.
3个海拔梯度对高节竹笋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高节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差异,为高节竹高品质竹笋培育提供参考。[方法]试验采集3个海拔梯度(110、370、560 m)的高节竹林竹笋,对竹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高节竹笋基径、长度、笋个体质量、可食率和可溶性糖、维生素C、胱氨酸、酪氨酸含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比例及单宁、草酸含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高节竹笋蛋白质、脂肪、淀粉、总黄酮、其它种类游离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及纤维素、木质素、苦味、鲜味、甜味氨基酸含量和甜味、鲜味氨基酸比例影响不显著(P0.05),对芳香味氨基酸含量和芳香味、苦味氨基酸比例有较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海拔高度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有显著的影响,中、高海拔竹笋优于低海拔竹笋;海拔高度对竹笋营养品质、食味品质有较显著的影响,但对外观品质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着重介绍了生长在印度东北部的食用竹种、营养成分和利用其竹笋烹制的传统食物。在本地,大约有50种本地竹种或多或少地用于食物。利用竹笋烹制的大量传统菜肴显示出用于竹笋防腐和发酵的本土技术的独特性。此外,由于鲜竹笋中含有葡萄糖氰化物,因此带有一种苦味。本文也注意到减少苦味的传统方法。在22个竹种中,发现砍伐14天后竹笋及其食用部分的物理特性,如长度,干围和重量有很大的变化。干笋的营养成分如下:粗蛋白含量为15.1%~36.1%,脂肪0.64%~3.62%,碳水化合物31.6%~50.6%,粗纤维13.4~29.8%,热量为2.21~3.70 cal/g。矿物质含量如下:钙0.21%~1.97%,磷0.42%~1.34%,镁0.42~0.61%。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锰4.0~17.6 ppm,铁5.0~24.5ppm,锌0.6~3.5 ppm,铜为0.2 ppm和钴含量为0~0.5 ppm。  相似文献   

4.
NAC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衰老、信号转导以及次生细胞壁合成等多种生物过程,然而关于竹子中NAC转录因子的功能尚不清楚,尤其是与次生细胞壁(SCW)合成相关的NAC更未见报道。本研究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中鉴定了94个NAC同源基因(PeNAC1~PeNAC9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毛竹与拟南芥的NAC蛋白共聚类为16个分支,PeNACs分布于11个分支中,其中2个分支中的15个PeNACs与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用这15个基因共表达分析,预测出与PeNACs共表达的基因396个,其中包括参与木质素分解代谢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基因分别有16个和55个。qRT-PCR分析表明,随着竹笋高度增加木质化程度加深,15个PeNACs基因的表达均上调,并呈现持续上升及先上升后下降2种趋势,表明这些PeNACs可能参与毛竹笋次生细胞壁合成以及木质化的过程。同时发现,15个PeNACs中有7个PeNACs与7个PeMYBs呈现正向共表达关系,且在毛竹不同高度笋中这些PeMYBs具有与PeNACs相似的表达趋势。另外,在16个PeNACs中发现了miR164的靶点,其中与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的3个PeNACs在毛竹笋中具有与miR164相反的表达趋势,证明miR164与PeNACs存在调控关系。由此表明,竹笋木质化调控将是一个由miRNA、NAC等转录因子和结构基因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本研究全面展示了毛竹NAC基因家族的信息及其与竹笋木质化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研究PeNACs的功能、揭示竹材材性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火烧迹地上竹笋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由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子在竹笋生长不同阶段有着交互作用。竹笋生长的初期和中期,温度对竹笋生长起主要作用,而末期,湿度又成为影响生长的主导因子。出笋的最适温度为10—20℃之间。退笋量(除病虫害、人畜等因素外)受湿度的影响。光照与竹笋生长呈负相关关系,出现了竹笋生长量夜间大于昼间。此外,本研究也可用于指导毛竹林火烧迹地上的更新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竹林经济性状随海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径级立竹质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竹壁厚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竹材产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提高,立竹胸径是竹材产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竹笋平均个体质量、产量和品质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竹笋平均个体质量是竹笋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海拔对竹笋品质影响主要反映在总糖、可溶性糖、P、Fe、含水率、可食比例随海拔升高而提高,纤维、热量、灰分、Ca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公园植物美景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福州市5个代表性公园植物景观的实地调查,选取53张样点相片,应用美景度评价方法对其景观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生活型构成、绿色比、色彩数量、色泽4个因子对景观的影响较大;经对4个因子进行景观要素类目权重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生活型构成对植物美景度的贡献最大,而充足的绿色(绿色比1/3)、鲜亮的植被色泽也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了福州公园植物配置建议和有关植物美景度评价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踏查北京市现有绿道的基础上,选取60个典型绿道植物群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物理学派的景观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植物群落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为植物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结构、树种彩色效果以及林冠线优美程度。不同群体在城市绿道植物景观审美方面存在普遍的一致性。物种组成相对丰富、群落结构乔灌草复层搭配、色彩相对鲜艳,而且林冠线优美动感、林缘线曲折自由的植物景观更受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通过积累率、污染分担率等方法,对早竹笋土壤重金属含量、经营管理措施等与产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d在竹笋中的积累率最高,引起竹笋产地土壤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Cd,而引起竹笋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Pb。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竹笋安全质量的相关性中,Pb指标呈一定的正相关,其他Cd、Hg、As3个指标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表明基本不相关。施肥等经营管理措施的不同对土壤和竹笋中的Pb、Cd、Hg、As、NO2-等指标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无相关性。关键指标亚硝酸盐含量不因施肥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规律,但不同的采样时间结果显示,后期竹笋其含量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10.
苦味叶下珠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又名珠子草、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全草药用,具消炎、解毒、止痒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炎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苦味叶下珠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日渐匮乏,1994年起笔者对苦味叶下珠进行人工栽培研究,现将其扦插繁殖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扦插材料采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的种植园。插穗枝龄为30、45、60d,长10~15cm(3~5个芽),用生根粉ABT100×10-6浸泡5min,扦插基质为沙土,透光率为100%,重复3次,观察其成活率及药剂处理对生根的影响。2 试验结果试…  相似文献   

11.
探讨紫色土和黄壤两类地区土壤养分对白夹竹笋品质的影响,得出栽培优质白夹竹笋的土壤养分条件,为紫色土、黄壤地区白夹竹笋用林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雅安紫色土地区和都江堰黄壤地区各选择1片经人工经营的白夹竹林,每片竹林设置10 m×10 m的样地,重复8次。于2017年5月,对样地内采集的土壤和竹笋进行检测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筛选不同产区影响竹笋品质的土壤养分因子,并拟合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方程,得出两地白夹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两个产地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高,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偏低,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处于正常水平。黄壤产区竹笋品质整体优于紫色土产区,竹笋营养物质与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紫色土地区影响白夹竹笋品质的土壤因子主要为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磷;黄壤地区对竹笋品质产生影响的土壤因子是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两个产区均缺乏有机肥和磷肥,氮肥施入偏高,经营管理为增加有机肥的施入,平衡氮磷钾肥的施入。土壤养分与白夹竹笋营养物质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达到竹笋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积累率、污染分担率等方法,对早竹笋土壤重金属含量、经营管理措施等与产品安全质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d在竹笋中的积累率最高,引起竹笋产地土壤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Cd,而引起竹笋受污染的主要元素是Pb。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竹笋安全质量的相关性中,Pb指标呈一定的正相关,其他Cd、Hg、As3个指标相关系数值接近于0,表明基本不相关。施肥等经营管理措施的不同对土壤和竹笋中的Pb、Cd、Hg、As、NO2-等指标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无相关性。关键指标亚硝酸盐含量不因施肥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规律,但不同的采样时间结果显示,后期竹笋其含量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13.
早竹笋用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清县早竹笋用林不同竹笋产量林地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下层容重大小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并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易睿 《绿色科技》2014,(2):210-212
在借鉴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了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德清县早竹笋用林不同竹笋产量林地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下层容重大小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并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化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土壤不同磷素组分的转化与植物有效性的关系及影响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不同分级方法的优缺点给予了评价,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试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毛竹笋用林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毛竹笋用林竹笋产量有诸多因子,究竟那个是主要的不甚明确,本文试图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诸因子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立竹量和平均胸径对产量的影响明显高于施肥量,当每亩立竹量为180—220株,平均胸径为7厘米时,配合施肥等措施,可获得较大的增产效益。采用关联度分析法,具有计算简单、工作量小等优点,适用于多因子分析,在生产上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结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每hm2总株数、林分平均胸径、年龄等23个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可知:合江方竹笋产量与林分平均胸径,每hm2内胸径为4~5 cm5、~6 cm株数,竹株年龄2 a3、a4、a生株数计6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每hm2内与1 a5、a生株数计2个因子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每hm2内总株数、平均年龄等15个因子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影响林分竹笋产量的23个因子中,林分平均胸径和每hm2内2~4 a生株数是衡量竹笋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通过提高林分平均胸径和增加林分中2~4 a生株数比例是对目前合江方竹笋用林进行技改的主要手段。同时,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可将13个样地划分为高产型、中产型、低产型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不同铝毒害对毛竹笋营养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为了探讨不同铝毒害对毛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规律,试验采用二因素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分析不同试验处理对笋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氯素施肥对雷竹笋品质的影响,为雷竹林高品质竹笋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雷竹丰产林为研究对像,设置低氯(12%)、中氯(24%)和高氯(34%)3个水平的氯素施肥处理,分析增施氯肥对雷竹笋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雷竹林施用氯素肥料对竹笋感官品质并无明显影响,但对竹笋营养和食味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其中,随着施氯量的增加,雷竹笋蛋白质、木质素、总氨基酸及其组分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苦味氨基酸及芳香类氨基酸比例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脂肪、淀粉含量及人体必需、鲜味、甜味氨基酸比例总体上呈升高趋势,纤维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脂肪、蛋白质、总氨基酸及其组分含量、鲜味和芳香味氨基酸比例不同施氯量处理间差异显著,高氯施肥雷竹笋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中氯、低氯施肥,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中氯、低氯施肥;可溶性糖、氯离子含量及糖酸比总体上呈升高趋势,草酸、单宁及总酸含量则相反,且可溶性糖、单宁含量及糖酸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 ]氯素施肥尤其是高氯施肥虽然对雷竹笋感官品质影响较小,但能降低竹笋粗糙度,增强竹笋鲜味、甜味及芳香味,明显改善竹笋风味与适口性。高氯施肥对雷竹林土壤性状特别是氯离子积累及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