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州烟区推广黄板诱蚜技术对烟蚜及病毒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10):1318-1320
2014年,在重庆市万州3个烟蚜典型发生烟区开展了黄板诱蚜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研究,研究了黄板诱蚜技术对烟蚜控制、蚜传病害病毒病防治的效果以及对烟田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板诱蚜示范区对烟蚜的迁飞起到了较好阻隔效果,降低了烟蚜虫口密度,处理后14,21 d,对烟蚜的校正防效达到80%;黄板诱蚜有效降低了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率,对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黄板诱蚜示范烟田每公顷产量可增加255.40 kg,产值可增加5 625元/hm2。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对烟蚜防治效果较好的黄色粘虫板(简称黄板)应用于生产,进行英格尔公司黄板和河南佳多公司黄板对烟蚜田间防控的对比试验,以常规化学防治(喷10%吡虫啉3 000倍液)为对照。结果表明:2种黄板均显著降低烟蚜虫口数,使用20d后分别比对照降77.9%和85.3%;使用黄板虫口减退率明显高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种黄板田间蚜传病毒病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57.1%和85.7%,发病率下降62.5%和81.25%。河南佳多公司的黄板防治效果显著优于英格尔公司的黄板。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黄板对繁蜂小棚内有翅蚜和烟蚜茧蜂的诱杀规律,观察了黄板在不同时间段对烟蚜茧蜂和有翅蚜的诱杀效果;利用有翅蚜的假死习性,通过轻拍有翅蚜和烟蚜茧蜂聚集地的方法,观察了黄板距离繁蜂小棚顶不同平放距离对烟蚜茧蜂和有翅蚜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黄板对有翅蚜和烟蚜茧蜂均有显著的诱杀效果,从早到晚,诱虫比率逐渐下降,在15:00以后,黄板对繁蜂棚内有翅蚜的诱杀效果会显著的高于烟蚜茧蜂;将黄板放置在距离繁蜂网10 cm时,黄板对烟蚜茧蜂的伤害值显著的高于20、30和40 cm的处理。在实际繁蚜过程中,可以采用悬挂黄板的方法,监测和剔除繁蚜棚内的烟蚜茧蜂;利用蚜虫假死性,轻拍繁蜂虫网,将黄板平放在距离繁蜂网顶20、30、40 cm时,黄板可高效剔除混合聚集在繁蜂网上的有翅蚜和烟蚜茧蜂,而几乎不伤害烟蚜茧蜂。  相似文献   

4.
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及密度对防治烟蚜及烟草病毒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烟田黄板不同悬挂高度和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其诱杀烟蚜及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和密度对诱蚜量和病毒病防效有显著差异,黄板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悬挂密度450张/hm2,以达到防治烟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农事操作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烟田黄板不同悬挂高度和密度对比试验,研究了其诱杀烟蚜及防治烟草病毒病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黄板悬挂高度和密度对诱蚜量和病毒病防效有显著差异,黄板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的诱杀效果最好,日均单张单面黄板诱蚜量为159.22头/d,30 d虫口减退率为77.94%,病毒病防效为66.03%,黄板悬挂密度为450张/hm2、600张/hm2的日均诱蚜总量、30 d的虫口减退率和病毒病防效均大于300张/hm2,但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1)。因此,烟草生产中利用黄板诱蚜时建议悬挂高度高于烟株1015 cm、悬挂密度450张/hm2,以达到防治烟蚜、降低成本并减少对农事操作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烟蚜和病毒病在耒阳市的发生规律,探索当地气象因素对烤烟病虫害发生的影响,项目组充分利用历年烤烟病虫害田间观察数据,开展了耒阳市气象因素与烤烟烟蚜和病毒病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耒阳市烤烟生产中烟蚜的发生程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密切,烟蚜越冬基数与1月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烟蚜的2个发生高峰期时间与2—4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此间的高温天气对烟蚜高峰期的出现有提前作用;烤烟病毒病的始发期和2个发病高峰期与烟蚜的2个发生高峰期均呈正相关,病毒病的发生时间随着烟蚜高峰期提前而提早出现,发病高峰期与4月中旬、5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表明4—5月的高温天气有利于病毒病的提前发生,较多的降雨和高湿天气有利于延迟病毒病高峰期的出现;病毒病的病株率与4—5月黄板诱蚜量呈正相关,表明烟蚜发生量越大,病毒病的病株率就越高。因此,为确保当季烤烟正常的生长,应及时防治烟蚜,以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06年4月初至6月底,对平顶山烟区宝丰、叶县、郏县3个县进行了烟蚜有翅蚜发生期的定点调查,以及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关系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烟蚜有翅蚜迁飞活动高峰在4月底至5月中旬;在所诱集的有翅蚜中,烟蚜的比例最大;在诱集方式上,黄板的灵敏度明显高于黄皿,效果较好;而烟区病毒病盛发期在5月底至6月初,病毒病的流行与有翅蚜迁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周边不同环境因素、盖膜及移栽方式、移栽期等对有翅蚜发生动态和病毒病的流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利用烟蚜茧蜂防控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效果。[方法]研究烟蚜茧蜂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不采用任何防治方法 3种处理对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大田环境下利用繁蜂大棚持续性放蜂可有效缓解烟田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人工释放烟蚜茧蜂进行烟蚜防治后,平均有蚜株率由放蜂前的14.4%减少至3.5%,有蚜烟株平均单株蚜量由104.0头/株降至18.7头/株,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虫口减退率为74.82%,防治效果达86.04%,蚜传病毒病(PVY+CMV)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病指减退率为73.07%,防治效果显著。[结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及蚜传病毒病效果显著,并且可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9.
黄板不同放置高度和方向对烟蚜诱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10-1012
以万州主栽品种云烟87为供试材料,设置板面垂直于烟垄放置、板面平行于烟垄放置、板面与烟垄45°~60°夹角放置3个处理及3个黄板高度处理(高出垄30~40,50~60,70~80 cm),研究黄板不同放置高度和方向对烟蚜诱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板放置高度高出垄体50~60 cm的处理诱集烟蚜的数量最多,并与放置高度高出垄体30~40 cm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从放置方向来看,黄板平行于垄体处理诱集烟蚜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临沂烟区烟田烟蚜茧蜂和烟蚜发生情况,研究了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及啶虫脒对烟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前期较慢,后期烟蚜得到了有效控制;啶虫脒控制烟蚜的效果较短,烟蚜后期易反弹;烟蚜茧蜂对啶虫脒较敏感;蚜茧蜂对黄板具有较强趋性,放蜂区应严禁悬挂黄板。  相似文献   

11.
烟草膜下栽培对蚜传病毒病发生的影响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膜下栽烟能够显著减少烟苗上烟蚜的数量,有效阻挡有翅蚜往烟苗上的第1次迁飞高峰,膜下烟上的蚜虫数量显著低于纯作春烟。仅占春烟的6.05%。膜下移栽烟苗同时能够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与普通栽培模式相比病毒病的发病率降低50%以上,烟叶每667m^2产量、每667m^2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等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绿色植保技术在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黎贡山绿色生态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秉承"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烟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构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以物理防治为辅助、以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核心技术包括:黄板诱杀烟蚜、烟粉虱的物理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烟草害虫的物理防治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斜纹夜蛾、烟青虫、棉铃虫的生物防治技术;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制剂防治烟草病虫害的应用技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把病害虫的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2012年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较2011年减少15.4%,保护了烟田生态环境,提升了烟田自然因子的控害能力,实现了示范区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3.
烟蚜早春寄主转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豫中烟区烟蚜早春寄主转换规律,测试了早春油菜、播娘蒿、枸杞、桃树及烟草等5种不同越冬寄主植物上烟蚜在烟草上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等,获得了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等主要生命表参数,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烟蚜在烟草上的扩繁速率和平均产仔量。结果显示,不同来源蚜虫发育历期为桃树(14.820 d)枸杞(14.507 d)烟草(14.483 d)油菜(14.481 d)播娘蒿(14.220 d),平均产仔量为桃树(108头)播娘蒿(62头)枸杞(57头)烟草(34头)油菜(32头),内禀增长率为桃树(0.247)枸杞(0.227)播娘蒿(0.221)油菜(0.183)烟草(0.169),表明相同条件下,来源于桃树上的蚜虫在烟草上种群增长速度快,其适应力、繁殖力强。豫中烟区烟蚜主要在桃树、播娘蒿及枸杞上越冬,早春在有翅蚜大量形成前,对烟蚜主要越冬寄主桃树及烟田周边枸杞、播娘蒿等杂草实施统一防蚜,是控制烟草蚜虫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黑龙江烟田烟蚜发生及为害情况,更好的对其进行防治,对黑龙江大庆地区烟蚜越冬情况及烟蚜在烟株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庆地区烟蚜生活史属于全周期型,在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主要呈"单峰常发区",主要以卵在刺玫、李树、杏树等植株的腋芽四周、枝条上的斑痕和枝杈上越冬。4月中旬开始孵化干母,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迁入烟田,7月中旬出现高峰期,8月中下旬有翅蚜开始迁出烟田。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黑龙江烟区烟蚜的田间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从而可以更好地防治烟蚜的为害。  相似文献   

15.
烟蚜与其捕食性瓢虫在数量及空间格局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地区烟田捕食烟蚜的瓢虫主要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六斑瓢虫3种,其中异色瓢虫占50.3%,七星瓢虫占35.6%,六斑瓢虫占14.1%.烟田烟蚜与瓢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一致,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明显的正相关(R=0.88**);烟株上、中、下3段及上、中株段烟蚜与瓢虫数量成正相关(R=0.636**,R=0.596**,R= -0.13);用Lloyd的平均拥挤度m(*)和平均聚块性指标(m(*)/m)、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烟田及烟株上、中、下3段不同株段烟蚜和瓢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得到烟蚜与瓢虫在烟田和烟株上、中株段呈聚集分布,证明了瓢虫对烟蚜有明显的追随作用,即烟蚜成聚集分布时3种瓢虫也成聚集分布,借以提高对烟蚜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设置0.0450,0.0600、O.0750k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0.0289kg/hm^25%吡虫啉乳油(对照药剂)和清水(空白对照)5组处理,进行了烟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烟蚜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d供试3个剂量的防效均达到92.0%以上,且速效性较好;药后7d供试3个剂量的防效达96.90%以上,持效性较好。[结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烟田蚜虫的适宜用量为0.0450kg/hm^2(有效成分),持效期达7d以上。  相似文献   

17.
紫茎泽兰提取物防治烟蚜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紫茎泽兰提取液对烟蚜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开展不同浓度紫茎泽兰提取液对烟蚜的田间防效试验,明确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并筛选出最适宜的浓度。[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烟蚜具有较好的防效,其防治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与常规化学农药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相比,虽然其防效较慢,但药效持效期长,且对烟蚜天敌无影响;喷施800倍液紫茎泽兰提取液12d后对烟蚜的防效就可达92.7%,且田间持效期可达20d以上。[结论]800倍液紫茎泽兰提取液可有效防治烟蚜。  相似文献   

18.
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烟田黄板诱集及烟株烟蚜数量的定点定田块系统观察和调查结果表明,烟株上烟蚜数量的消长呈“三峰夹二谷”型,3个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中旬, 6月下旬, 7月中旬。烟株上烟蚜主要是无翅蚜,达80.61%,有翅蚜仅占总蚜量的19.39%。黄板诱集的有翅蚜数量消长呈“四峰夹三谷”型,峰期为5月下旬,6月初,6月下旬及7月中旬,其中6月初有翅蚜量最高达60头/黄板。同一烟田东、南、西、北、中设置的黄板诱集的烟蚜统计结果表明,东南面的有翅蚜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方向的蚜量,中部蚜量最低,各方向黄板诱集烟蚜数量差异显著(F=6.548**)。在烟草整个生长季节中,同一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蚜虫数量依次降低,各方位蚜虫数量差异显著(F=10.168**)。烟株上、中、下3段烟蚜数量依次降低,差异显著(F=9.247**)。烟株东、南、西、北4个方位蚜虫呈聚集分布,且呈高密度高聚集,其中以东部叶片烟蚜的聚集度最高。烟株上、中、下3段蚜虫亦成聚集分布,其中以上部蚜虫的聚集强度最高。利用黄板诱集来预测烟蚜数量动态变化,其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烟蚜在烟株上的实际变化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