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色清味香,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比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还高于7个百分点,维生素E的含量也比橄榄油高出1倍。普及食用茶油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所以油茶和由它出产的茶油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油茶之乡”祁阳,有一个响彻全国的名字——“金浩茶油”。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加工方式得到的茶油进行VE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用茶果浸提的茶油VE含量最高,其次是低温压榨法制得的茶油,再次是热榨法制得的茶油。精炼茶油VE含量最低。精炼茶油和半精炼茶油VE含量低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应用酸、碱、高真空等去除有害成分的同时,微量营养成分VE等也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油茶,是一种极具产业化发展潜力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果中之籽榨油称茶油,是很好的食用植物油和工业用油.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97%,优于所有的食用油,更远远高于菜籽油和花生油.  相似文献   

4.
茶油水化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6种茶油水化脱胶工艺效果及该工艺对茶油品质的影响,并对中温水化脱胶工艺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常规水化脱胶和湿法脱胶工艺能满足茶油的脱胶要求,对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的影响较小,并有较高的工艺得率;中温水化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化温度为60℃.加水量占茶油质量的30%,水化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5.
方兴未艾的油茶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世界茶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我国。油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94%左右,是目前食用油中最高的。茶油中含有一种多酚类活性成分——角鲨烯,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及增进胃肠道吸收等功能。茶油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是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患者的理想保健营养油脂。除了食用之外,茶油还是很好的洗涤、化妆品用植物油。茶油用于护肤,可滋养皮肤,使皮肤柔嫩而富有弹性。目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人们的合理用油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茶油等11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为研究对象,运用GC-MS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对各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1种植物油除棕榈油外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为80.31%~90.15%,均超过80%;棕榈酸的含量最高为棕榈油(46.54%),但其他的普遍不高(5.12%~12.32%);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有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葵花油、葡萄籽油、核桃油,达到55.64%~60.33%。其中,葵花油和核桃油最高,分别为60.08%、60.33%;油酸含量差异较大,为20.88%~83.12%,其中茶油和橄榄油较为突出,分别为80.86%、83.12%;硬脂酸的含量普遍不高,位于1.65%~6.22%之间;亚麻酸含量较高的为菜籽油、葡萄籽油和核桃油,分别为5.72%、4.42%、3.56%,棕榈油和橄榄油未检出亚麻酸;花生酸含量较高的为花生油和菜籽油,分别为3.10%、3.56%,葡萄籽油、棕榈油、核桃油、茶油未检出花生酸。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加工方式对茶油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的影响,确保茶油作为高端食用油的经济价值,对采用热榨、冷榨、茶籽浸提、茶麸浸提、精炼和半精炼法得到的茶油开展营养成分、有害物质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方式对脂肪酸成分影响不明显;茶籽浸提(未精炼)法得到的茶油VE含量和角鲨烯含量最高,分别为291.1和306.7 mg/kg。冷榨法得到的茶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83 mg/g和0.08 g/100g。冷榨法是较好的茶油制取方式;热榨法得到的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较高,不利于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探析茶油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以20种不同产地、制备方法的茶油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仪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1)茶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由壬醛、2-反己烯醛等17个共有色谱峰构成,且经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得出茶油的产地、储存时间,尤其是制备工艺对其影响较大;(2)选取一种茶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菜籽油-茶油的掺伪模型:Y=-4 572.5X~3+5 637.4X~2-2 206.3X+364.05(Y为菜籽油掺假比例%,X为夹角余弦cosθ),适用于菜籽油掺伪量25%以上的茶油。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市场》2010,(8):193-193
工业生产茶皂素一般采用水浸法、溶剂提取法等,它们均存在提取时间长、产率低、工艺复杂等缺点。而茶油生产企业一般采用带壳压榨,然后浸出提取茶油工艺,采用该工艺得到的茶油质量较差,出油率偏低,制约了在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外源性多酚的添加对茶油p-茴香胺值以及脂肪酸和甘三酯变化的影响。【方法】在茶油中添加了5种不同种类多酚并在180℃条件下分别加热0、6、12、18、24 h,通过测定p-茴香胺值和脂肪酸以及甘三酯的变化对比了在高温条件下多酚对茶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加热时间达到24 h时,对照组茶油的p-茴香胺值的增加量高达26.56,而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组别分别只增加了5.40、0.98、8.60、3.66、9.01。在加热24 h后,对照组的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为15.33%,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组别分别下降了8.41%、8.15%、10.96%、9.79%和13.58%,对照组的总甘三酯含量降低了18.11%,而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茶油总甘三酯分别降低了8.35%、8.13%、12.05%、10.03%和14.26%,此外多酚的存在对加热条件下不同种类甘三酯的衰减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多酚在高温条件下对茶油p-茴香胺值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油在高温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和甘三酯含量均会有所下降,多酚的加入能明显降低茶油在加热过程中脂肪酸和甘三酯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依据《GB/T 5009.37-2003》,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六号溶剂的残留量,并按照《JJF 1059-1999》的规定,对该检验过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六号溶剂残留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在各个不确定度量值中,标准曲线拟合是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标准物质与样品称量所产生的不确定度则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物理破碎油茶籽细胞和酶降解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油茶籽油,对油茶籽原材料的预处理时间和温度,酶解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蛋白酶在水性条件下酶解油茶籽的提油工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原材料预处理的适宜加热温度为90℃、加热时间为2 h,适宜的酶解温度为38℃、pH值为8、水解酶用量为0.25%(占油料的质量比重)、酶解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 ~84.7...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湖南本地的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不同比例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的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应用气相色谱法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原理、基本工艺过程及特点,对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提取的油茶籽油品质作了重点阐述,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攸县油茶皂素积累和油脂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年生育周期的进程,攸县油茶种子皂素含量不断减少,种子含油量不断增加;果壳皂素含量不断增加,果壳含油量变化不大。种子中皂素含量的减少和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减少是一致的;含油量的增加和油酸含量的增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省25个油茶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无性系干籽含油率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的干籽含油率为17.4%~39.2%,各无性系之间差异较大,不同产地油茶干籽含油率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的主要经济性状与干籽含油率的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种仁含油率、干籽出仁率、单株产量、冠幅、每平方米冠幅产量、种仁...  相似文献   

18.
油茶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前景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阐述了我国油茶常规育种的现状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的重要性,概括了当前油茶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分子图谱构建、基因分离与功能基因的表达检测研究进展,指出了油茶生物技术育种的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将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及其它木本食油经酶解处理后,以适当比例加入MEM2培养液和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测定各油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水平,细胞培养传代数,细胞生长速度变化,细胞贴壁能力和细胞外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具与橄榄油相当的延缓细胞衰老效果,其第46代细胞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的积累显著低于普通油茶油,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三油酸甘油脂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